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77858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包括有锚杆静压桩,锚杆静压桩竖直固定在地面底板上,在锚杆静压桩顶端固定安装有下主梁,在下主梁顶部通过顶升机构安装有上主梁,若干根锚杆竖直贯穿上主梁和下主梁,在上主梁和下主梁之间的每根锚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在上主梁的上表面安装有穿过锚杆的次梁,在次梁顶部的每根锚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第一螺帽、第二螺帽在所述锚杆上的位置可调,且次梁连同上主梁以及下主梁根据使用需求沿锚杆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施工简单,可拆可换,可重复利用,工程成本低。低。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地下加固施工空间小时,大型机械设备无法进入现场,小型设备托换荷载和顶升位移量有限,施工难度和时间成本较高,且没有有效的控制方法,难达到预期目的,此时就需要借助加固纠偏换撑装置。
[0003]传统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其劣势在于:
[0004]1顶升位移量受到空间环境限制;
[0005]2托换荷载小,适用范围有限:
[0006]3对原结构破环大,施工成本高,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所述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包括有锚杆静压桩,所述锚杆静压桩竖直固定在地面底板上,在所述锚杆静压桩顶端固定安装有下主梁,在所述下主梁顶部通过顶升机构安装有上主梁,若干根锚杆从上而下竖直依次贯穿所述上主梁、所述下主梁并与所述底板浇注的叠合板相连,在所述上主梁的上表面安装有穿过锚杆的次梁,在所述上主梁和所述下主梁之间的每根所述锚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在所述次梁顶部的每根所述锚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
[0008]所述第一螺帽、所述第二螺帽在所述锚杆上的位置可调,且所述次梁连同所述上主梁以及所述下主梁根据使用需求沿所述锚杆上下移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主梁和所述下主梁的规格相同。
[0010]进一步的,所述锚杆静压桩为分节压入地面底板压桩孔的钢管桩,且在钢管桩内填充有混凝土,所述锚杆静压桩底部固定在所述叠合板内。
[0011]进一步的,每根所述锚杆均由上锚杆和下锚杆组成,所述上锚杆和所述下锚杆之间通过第三螺帽相连,所述上锚杆贯穿所述次梁、所述上主梁、所述下主梁,所述下锚杆底部贯穿所述叠合板并相连。
[0012]进一步的,所述若干根锚杆关于所述锚杆静压桩中心对称或者轴对称。
[0013]进一步的,所述锚杆为带有螺纹的钢筋。
[0014]进一步的,顶升机构为千斤顶。
[0015]进一步的,多根所述锚杆同时穿过同一个所述次梁。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1)该换撑装置可满足大压力条件下的顶升;
[0018](2)在空间有限的情形下,可以便捷迅速的实现大位移量的顶升;
[0019](3)施工简单,可拆可换,可重复利用,工程成本低;
[0020](4)施工周期短,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第一个实施案例的整装结构立面示意图。
[0023]图2为向下旋紧第一螺帽将次梁压紧在上主梁的示意图;
[0024]图3为千斤顶顶升上主梁及次梁的示意图;
[0025]图4为千斤顶回落后下旋第二螺帽压紧在下主梁上表面的示意图;
[0026]图5为向下旋紧第一螺帽以及上旋第二螺帽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锚杆静压桩1,传力型钢2,第一螺帽31,第二螺帽32,第三螺帽33,锚杆4,下主梁5,垫片6,顶升机构7,钢板8,上主梁9,次梁10,叠合板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30]为了彻底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0031]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包括有锚杆静压桩1,锚杆静压桩1竖直固定在地面底板上,在锚杆静压桩1顶端固定安装有下主梁5,在下主梁5顶部通过顶升机构7安装有上主梁9,若干根锚杆4从上而下竖直依次贯穿上主梁6、下主梁5并与底板浇注的叠合板50相连,在上主梁9的上表面安装有穿过锚杆4的次梁2,在上主梁9和下主梁5之间的每根锚杆4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31,在次梁2顶部的每根锚杆4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32。其中,第一螺帽31、第二螺帽32在每根锚杆4上的位置可调,且次梁2连同上主梁9以及下主梁5根据使用需求可分别沿锚杆4上下移动。
[0032]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上主梁9和下主梁5的规格相同。
[0033]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锚杆静压桩1为分节压入地面底板压桩孔的钢管桩,且在钢管桩内填充有混凝土。为了保证锚杆静压桩1固定的稳定性,锚杆静压桩1底部固定在底板浇注的叠合板50内。
[0034]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每根锚杆4均由上锚杆和下锚杆组成,上锚杆和下锚杆之间通过第三螺帽33相连,避免在安装时单根锚杆过长从而容易弯曲。其中,上锚杆贯穿次梁2、上主梁6、下主梁5,下锚杆底部贯穿叠合板50并相连。
[0035]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若干根锚杆4关于锚杆静压桩1中心对称或者轴对称。进一步优选的,各锚杆4为带有螺纹的钢筋。
[0036]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多根所述锚杆4同时穿过同一个次梁2,进而减少次梁2的数
量,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0037]本技术的施工过程如下:
[0038]步骤S1:底板开孔
[0039]采用薄壁钻机或凿岩机在地下室底板上开设压桩孔,压桩孔周围对称植入锚杆钢筋。
[0040]步骤S2:叠合板施工
[0041]浇筑叠合板,为锚杆提供更多的锚固力。
[0042]步骤S3:锚杆静压桩施工
[0043]将地下室底板作为反力平台,通过锚杆静压桩的施工方式将钢管桩分节压入压桩孔,单节桩按1.0~2.0m控制;使用混凝土对钢管桩身进行填芯,钢管桩顶部插入传力型钢并且型钢伸出压桩孔少许,型钢与钢管桩身运用灌浆料填实。
[0044]步骤S4:顶升系统安装
[0045]顶升装置由两个规格相同的主梁、千斤顶、一对次梁、若干已植入的锚杆钢筋与螺母组成;下主梁5正上方为顶升机构7(即千斤顶),顶升机构7正上方为上主梁9,上主梁9上方次梁10与其垂直放置,锚杆4从下往上依次贯穿下主梁5、上主梁9、次梁10;下主梁5与上主梁9之间存在一组第一螺帽31,次梁10之上存在一组第二螺帽32,第一螺帽31、第二螺帽32未与下主梁5、次梁10接触时,下主梁5与上主梁9可沿锚杆4上下自由移动。
[0046]按照图1所示将顶升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下往上依次安装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包括有锚杆静压桩(1),所述锚杆静压桩(1)竖直固定在地面底板上,在所述锚杆静压桩(1)顶端固定安装有下主梁(5),在所述下主梁(5)顶部通过顶升机构(7)安装有上主梁(9),若干根锚杆(4)从上而下竖直依次贯穿所述上主梁(9)、所述下主梁(5)并与所述底板浇注的叠合板(50)相连,在所述上主梁(9)的上表面安装有穿过锚杆(4)的次梁(2),在所述上主梁(9)和所述下主梁(5)之间的每根所述锚杆(4)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帽(31),在所述次梁(2)顶部的每根所述锚杆(4)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32);所述第一螺帽(31)、所述第二螺帽(32)在所述锚杆(4)上的位置可调,且所述次梁(2)连同所述上主梁(9)以及所述下主梁(5)根据使用需求沿所述锚杆(4)上下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加固纠偏换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主梁(9)和所述下主梁(5)的规格相同。3.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学良杨砚宗郭俊杰刘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