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36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分总成和限扭器分总成,通过径向布置的两个圆柱型摩擦副,一级限扭由直径较小的摩擦副产生,二级限扭由直径较大的摩擦副产生,实现了分级限扭的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圆柱型的摩擦副提供限扭功能,相比于传统的圆环型摩擦副,减少限扭器分总成部分的零件数量。减少限扭器分总成部分的零件数量。减少限扭器分总成部分的零件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限扭减振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限扭减振器主要运用于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中,通常它是一种安装于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的零部件,为汽车提供减振降噪和过载扭矩保护的功能。
[0003]目前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由于内燃机的使用,一般必须在发动机的曲轴输出端装配减振器,又由于一些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结构的特殊性,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没有安装起到限扭作用的离合器,减振器在这类应用中就必须带有限扭功能,为了更好地保护减振器免于受到共振扭矩的冲击,必须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限扭器的限扭性能,保证在一定的扭矩范围内限扭器能够打滑。
[0004]中国专利CN214425011U公开一种限扭减振器,其限扭结构的实施方式是通过碟簧压力压紧圆环型摩擦片提供限扭功能,摩擦副为圆环型,并且仅具备一级限扭能力,容易出现限扭扭矩过大等问题。
[0005]中国专利CN208669951U和CN210510132U公开的限扭减振器,其限扭结构的实施方式同样都是通过碟簧压力压紧圆环型摩擦副提供限扭功能,两者仅应用场景有所区别,CN208669951U主要是应用于大扭矩车型,CN210510132U主要是应用于双质量飞轮结构中。
[0006]这是本申请需要着重改善的地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通过圆柱型的摩擦副实现分级限扭的功能。
[0008]为了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分总成和限扭器分总成,所述减振器分总成包括钢片,所述钢片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限扭驱动角和圆柱型第一摩擦副N;圆柱型的第一摩擦副N为钢片翻边所形成的非连续的圆柱型外圆面,圆柱型外圆面的非连续位置被多个限扭驱动角隔开;所述限扭器分总成包括限扭盖板、限扭摩擦环、第一摩擦环、波簧、限扭盖和第二摩擦环;所述限扭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二摩擦副G,所述第一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一摩擦副O、波簧槽、周向分布的多个二级限扭驱动角、周向分布的多个摩擦环外齿;所述第二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二摩擦副H、导向角、周向分布的多个二级限扭驱动槽、周向分布的多个摩擦环内齿、周向分布的多个簧片;所述第二摩擦环布置于限扭摩擦环的内径处,第二摩擦副H与第二摩擦副G紧贴;第一摩擦环布置于第二摩擦环的内径处,摩擦环外齿与摩擦环内齿啮合;限扭摩擦环布置于限扭盖板与限扭盖之间;限扭器分总成通过钢片上的限扭驱动角和第一摩擦副N完成与减振器分总成的扭矩传递,第一摩擦副O与第一摩擦副N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产生一级限扭;限扭驱动角直接驱
动二级限扭驱动角、二级限扭驱动槽带动第二摩擦环,使第二摩擦副H与第二摩擦副G产生相对滑动,产生二级限扭。
[0009]所述钢片的限扭驱动角布置于第一摩擦环的二级限扭驱动角之间,同时布置于第二摩擦环的二级限扭驱动槽内,限扭驱动角紧贴于二级限扭驱动角、二级限扭驱动槽的一侧。
[0010]所述第一摩擦环上的第一摩擦副O与钢片上的第一摩擦副N紧贴。
[0011]所述限扭驱动角与二级限扭驱动角、二级限扭驱动槽之间有相同的空转角间隙。
[0012]所述限扭盖板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螺栓孔A、周向分布的多个销钉孔C、周向分布的多个方孔E。
[0013]所述限扭盖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螺栓孔B、周向分布的多个销钉孔D、周向分布的多个方孔F。
[0014]限扭盖板上的螺栓孔A与限扭盖上的螺栓孔B位置一一对应形成限扭减振器安装螺栓孔,限扭盖板上的销钉孔C、限扭盖上的销钉孔D位置一一对应形成限扭减振器定位销孔。
[0015]所述限扭摩擦环,其轴向两侧周向分布的多个铆接柱。限扭摩擦环上轴向靠限扭盖板一侧的铆接柱数量等于限扭盖板上方孔E的数量,铆接柱一一对应布置于方孔E中,限扭摩擦环上轴向靠限扭盖一侧的铆接柱数量等于限扭盖上方孔F的数量,铆接柱一一对应布置于方孔F中,铆接成型后,所有铆接柱塑性变形为铆接成型端。
[0016]所述波簧布置于第一摩擦环和第二摩擦环之间的波簧槽中,第二摩擦环受波簧产生的径向力,导致第二摩擦环上的第二摩擦副H的外径大于限扭摩擦环的第二摩擦副G。第二摩擦环上的簧片处于拉开状态,当第二摩擦环装入限扭摩擦环内时,受到第二摩擦环上导向角的作用,第二摩擦副H外径逐渐减小,簧片收缩,波簧受压,最后当第二摩擦副H的外径等于第二摩擦副G的外径时,第二摩擦环完全装入限扭摩擦环内。以此组成了限扭器分总成。
[0017]所述减振器分总成包括大弹簧、橡胶弹簧、花键轴套、轴套板、盖板、阻尼碟簧、扁销、小弹簧。
[0018]所述钢片上还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簧窗口I、周向分布的多个扁销孔L。
[0019]所述花键轴套上布置有内花键、花键齿。
[0020]所述轴套板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簧窗口J、花键孔。
[0021]所述盖板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弹簧窗口K、周向分布的多个扁销孔M。
[0022]所述钢片上的弹簧窗口I、轴套板上的弹簧窗口J、盖板上的弹簧窗口K位置一一对应,组成周向分布的弹簧安装空间。
[0023]所述橡胶弹簧布置于大弹簧中心,形成橡胶弹簧组件;所述小弹簧布置于大弹簧中心,形成金属弹簧组件;多组橡胶弹簧组件与金属弹簧组件布置于所述的弹簧安装空间内,橡胶弹簧组件与金属弹簧组件数量相加等于弹簧安装空间的数量。
[0024]所述钢片上的扁销孔L与盖板上的扁销孔M的数量相同,两种扁销孔的位置一一对应,扁销穿过两种扁销孔将钢片和盖板铆接固定。所述花键轴套的花键齿布置于轴套板的花键孔内,两者接触传递扭矩。花键轴套的轴向位置受到钢片与轴套板的约束限位,阻尼碟簧布置于轴套板与盖板之间。以此组成了减振器分总成。
[0025]本专利技术的优越功效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圆柱型的摩擦副提供限扭功能,相比于传统的圆环型摩擦副,减少限扭器分总成部分的零件数量;2)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分级限扭的功能,通过径向布置的两个圆柱型摩擦副,一级限扭由直径较小的摩擦副产生,二级限扭由直径较大的摩擦副产生,通过分级限扭,更好地保证限扭器在一定扭矩时的打滑功能,避免静摩擦切换到动摩擦时摩擦系数变化导致的限扭器启动扭矩过大等问题的发生;3)本专利技术产生二级限扭的摩擦副在较为密封的环境中工作,避免金属零件生锈、灰尘等对于限扭扭矩的影响,提升限扭器工作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总成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

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爆炸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限扭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二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摩擦环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钢片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扭特性曲线;图中标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包括减振器分总成和限扭器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分总成包括钢片,所述钢片上布置有周向分布的多个限扭驱动角和圆柱型第一摩擦副N;所述限扭器分总成包括限扭盖板、限扭摩擦环、第一摩擦环、波簧、限扭盖和第二摩擦环;所述限扭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二摩擦副G,所述第一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一摩擦副O、周向分布的多个二级限扭驱动角、周向分布的多个摩擦环外齿;所述第二摩擦环上布置有圆柱型的第二摩擦副H、周向分布的多个二级限扭驱动槽、周向分布的多个摩擦环内齿;所述第二摩擦环布置于限扭摩擦环的内径处,第二摩擦副H与第二摩擦副G紧贴;第一摩擦环布置于第二摩擦环的内径处,摩擦环外齿与摩擦环内齿啮合;限扭摩擦环布置于限扭盖板与限扭盖之间;限扭器分总成通过钢片上的限扭驱动角和第一摩擦副N完成与减振器分总成的扭矩传递,第一摩擦副O与第一摩擦副N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产生一级限扭;限扭驱动角直接驱动二级限扭驱动角、二级限扭驱动槽带动第二摩擦环,使第二摩擦副H与第二摩擦副G产生相对滑动,产生二级限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片的限扭驱动角布置于第一摩擦环的二级限扭驱动角之间,同时布置于第二摩擦环的二级限扭驱动槽内,限扭驱动角紧贴于二级限扭驱动角、二级限扭驱动槽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径向分级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摩擦环上的第一摩擦副O与钢片上的第一摩擦副N紧贴。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毅凡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动力总成部件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