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对充电对象元件(C)供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器件,该半导体器件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1);第2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2),具有与充电对象元件(C)的第1电极耦合的第1节点(N1)和与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源电位节点(NL1)耦合的第2节点(N2),并形成在半导体层(1)的主表面上;第1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3),具有与电源电位节点(NL1)耦合的第3节点(N3),在第1半导体区(2)的表面上与半导体层(1)空出间隔而形成;以及电荷载流子移动限制部,限制电荷载流子从第3节点(N3)向半导体层(1)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特别是涉及对充电对象元件供给充电电 流的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正在开发驱动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 极晶体管)等功率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器件。在这样的半导体器件 中,作为用于驱动电位变动大的功率半导体元件的电路,例如采用浮 置电路。而且,作为对该浮置电路供给电压的方式,例如采用自举 (bootstrap)方式(例如,参照特开平 06-188372号公报、特开 2006-005182号公报、特开2004-047937号公报(专利文献1 ~ 3 )和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ICs, ISPSD,Ol "A Half-Bridge Driver IC with Newly Designed High Voltage Diode" , Kiyoto Watabe等人,JUNE 4-7, 2001 Osak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JAPAN (非专利文献 1 ))。然而,在专利文献1~3所述的构成中,作为从电源到电容器的 充电电流的路径的n型扩散区因耗尽层的扩展而变窄,从而充电电流 减小。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中并未暗示,可防止在构成二极管的p型 扩散区和n型扩散区中,因从p型扩散区注入到n型扩散区的空穴不 是流到电容器而是流到p -型基板所引起的功率损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充电对象元件有效地供给充电 电流的半导体器件。本专利技术的某一方面的半导体器件是一种对充电对象元件供给充 电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第l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第2导电类 型的第1半导体区,具有与充电对象元件的第1电极耦合的第1节点以及与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的第2节点,并形成在半导 体层的主表面上;第1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具有与电源电位节 点耦合的第3节点,在第1半导体区的表面上与半导体层空出间隔而 形成;以及电荷载流子移动限制部,限制电荷栽流子从第3节点向半 导体层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半导体器件是一种对充电对象元件供 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第l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第2导 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具有与充电对象元件的第1电极耦合的第1 节点,并形成在半导体层的主表面上;第1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 具有与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的第3节点和第4节点,在第1半导体区的表面上与半导体层空出间隔而形成;以及电荷载流子 移动限制部,限制电荷栽流子从第3节点和第4节点向半导体层移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的半导体器件是一种对充电对象元件供 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包括电阻器,其第l端与供给电源电压 的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第1晶体管,其第1导通电极与电阻器的第2 端耦合,第2导通电极与供给接地电压的接地电位节点耦合,控制电 极与充电对象元件的第1电极耦合;以及第2晶体管,其第1导通电 极与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第2导通电极与充电对象元件的第1电极耦 合,控制电极与电阻器的第2端耦合。按照本专利技术,可对充电对象元件有效地供给充电电流。 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可从结合附图得 到理解的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下述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明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IO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8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8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9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0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0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1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3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1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4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5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6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7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图2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8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9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图2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0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用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再有,对图中相同或相当 的部分标以同一符号而不再重复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器件的结构的电路图。参照图i,半导体器件ioi包括PNP晶体管TR1;结型场效应 晶体管(JFET: Junction Field-Effect Transistor) TR2; 二极管Dl;以及电阻器(电荷载流子移动限制部)R。驱动装置201包括高压侧驱动电路51和低压侧驱动电路52。高 压側驱动电路51包含P沟道MOS晶体管TR51; N沟道MOS晶体 管TR52;电容器(充电对象元件)C;电源电压端子Tl;以及基准 电压端子T2。低压侧驱动电路52包含P沟道MOS晶体管TR53和N 沟道MOS晶体管TR54。功率变换装置202包含高压侧功率半导体元件TR101和低压側功率半导体元件TR102。再有,驱动装置201也可以是包含双极晶体管以代替MOS晶体 管的结构。另外,半导体器件101既可以是还包括电容器C的结构, 又可以是还包括高压側驱动电路51的结构,又可以是还包括驱动装 置201的结构,此外,又可以是还包括驱动装置201和功率变换装置 202的结构。对电源电位节点NL1和NL2供给电源电压Vcc。对高电压节点 HV例如供给数百伏的高电压HV。对接地电位节点NG1 ~NG3供给 接地电压Vsub。电阻器R的第1端与电源电位节点NL1连接。二极管Dl的阳极 与电源电位节点NL1连接。PNP晶体管TR1的发射极(导通电极) 与电阻器R的第2端连接,集电极(导通电极)与接地电位节点NG1 连接,基极(控制电极)与电容器C的第1电极连接。结型场效应晶 体管TR2的漏(导通电极)极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源(导通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充电对象元件供给充电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1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层;第2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区,具有与上述充电对象元件的第1电极耦合的第1节点以及与供给电源电压的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的第2节点,并形成在上述半导体层的主表面上;第1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区,具有与上述电源电位节点耦合的第3节点,在上述第1半导体区的表面上与上述半导体层空出间隔而形成;以及电荷载流子移动限制部,限制电荷载流子从上述第3节点向上述半导体层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岛知秀,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