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306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池体中部围设的用于泥水分离的沉淀区及环绕所述沉淀区划设的多级依次连通的水解酸化区,各级所述水解酸化区上层装设至少一组悬挂填料用于生物膜与污水的接触反应,底部污泥悬浮层内设置至少一组用于泥水混合的搅拌装置;所述水解酸化区的末级区间连通至所述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置将水解酸化专性菌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首级区间的气提装置及污泥回流联通管;所述沉淀区上层设置蜂窝斜管用于悬浊液的泥水分离,上清液溢流至出水堰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复合式高效水解酸化池,形成一套泥、膜结合的水解酸化反应、水解酸化专性菌分离及回流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决方案。决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涉及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

技术介绍

[0002]水解酸化池是工业污水处理中的一个常用的预处理工艺设施,其运行过程主要发生厌氧水解酸化反应和厌氧氨化反应。在厌氧条件下,多种异氧菌参与发生对高浓度有机物的降解反应和氨化反应,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将环状结构转化为链状结构,进一步提高废水的BOD/COD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也可将部分有机氮通过厌氧氨化作用转化为氨氮;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需从环境中汲取养分,在此过程中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可去除废水中的COD。在水中存在某些难水解的物质时,厌氧消化单元的上游需要设置水解酸化池。
[0003]水解酸化池作为污水处理生化处理的过渡单元,常规水解酸化池启动后,污水由布水系统进入池体,由池底向上流动,经细菌形成的污泥层和填料层时,污泥层对悬浮物、有机物进行吸附、网捕、生物学絮凝、生物降解作用,使污水在降解COD的同时也得以澄清。填料层的设置为提高水解酸化池污泥层的稳定性及微生物量起到积极作用。
[0004]国内目前涉及的水解酸化工艺类型较多,运行效果差异也较大。结合经验与调研,水解酸化池的类型大致有三种,其优缺点大致如下:1.升流式水解反应池(附图1),此种反应池内水解酸化微生物与悬浮物形成污泥层3,污水自反应池底部进水口1进入并通过布水装置均匀上升至顶部出水堰连通的出水口2排出,污泥层可截留污水中悬浮物,并在水解酸化菌作用下降解有机物、提高污水可生化性。此种反应池能自行保留高浓度的污泥,因此无需污泥回流,但是需要设置排泥系统,排出低活性的污泥。此种池型的优势是投资费用低,占地小,后期基本无需维护,属于无动力水力搅拌混合。缺陷是容积利用率低,当污染物负荷较高时,难以保证充足的水力停留时间和微生物保有量;2.复合式水解反应池(附图2),此种反应池污水自反应池底部进水口1进入并通过布水装置均匀上升,污水依次经过用于水解酸化的污泥层3及生物膜层4后通过顶部出水堰连通的出水口2排出,反应池内设置一定的固定填料,增加了反应器的生物量,延长了微生物与废水的接触时间。此种反应池也能自行保留高浓度的污泥,因此也无需污泥回流,但是需要设置排泥系统,排出低活性的污泥。此种池型的优势是占地小,属于无动力水力搅拌混合,容积负荷高,污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长,缺陷是当水池较深时,悬挂填料总高度较大,水流容易受阻,容易造成死泥堆积,不能及时随水流排出池外;3.完全混合式水解反应池(附图3),此种反应池5内设置搅拌装置实现污水和污泥的完全混合,其后设置沉淀池6并通过污泥回流管7回流污泥以保证反应器内有较高的污泥浓度。此种池型的优势是池型和设备简单,容积负荷较高,污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较长。缺陷是受搅拌机位置设置的局限,池内容易形成死角,在池的纵深方向的搅拌不够均匀和彻底,可使泥水接触反应不够充分彻底,降低水解酸化的反应效率,容积利用率降低,且需另外设置污泥提升机械设备,将进入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活性污泥回流至水解酸化池的前端与进水混合,不够节能高效,运行和投资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其形成了一套泥、膜结合的水解酸化反应、水解酸化活性污泥分离及回流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包括池体中部围设的用于泥水分离的沉淀区及环绕所述沉淀区划设的多级依次连通的水解酸化区,各级所述水解酸化区上层装设悬挂填料用于生物膜与污水的接触反应,底部污泥悬浮层内设置至少一组用于泥水混合的搅拌装置;所述水解酸化区的末级区间连通至所述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置将活性污泥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首级区间的气提装置及污泥回流管。
[0008]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淀区与池体内壁围设的空间内设有多面用于划设多个所述水解酸化区的分隔墙体,所述分隔墙体上对应前侧邻设的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纵向水流末端设置孔洞,相邻所述水解酸化区通过所述孔洞连通且水流方向相反。
[0009]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池体整体呈方形,所述沉淀区为设于池体中部的筒形,所述分隔墙体的数量为4且均匀划分所述沉淀区与池体内壁围设的空间。
[0010]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水解酸化区包括顺着污水流向依次进入的一级水解酸化区、二级水解酸化区、三级水解酸化区及四级水解酸化区,所述一级水解酸化区的顶部连通有污水进管;所述分隔墙体包括污水流向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分隔墙体、第二分隔墙体、第三分隔墙体、第四分隔墙体,所述沉淀区设置沉淀区分隔墙体,第一、第三分隔墙体上设有底部孔洞,第二分隔墙体上设有顶部孔洞,所述沉淀区分隔墙体上设置所述四级水解酸化区的泥水混合液进入所述沉淀区的联通管线。
[0011]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气提装置与所述污泥回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的另一端连通至首级所述水解酸化区的进水口附近。
[0012]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淀区上层区域内设有至少一组位于泥水混合液竖向流道上的用于沉降分离活性污泥的斜管组件。
[0013]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斜管组件由多根具有致密横截面的管件排列组成,所述管件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六边形或波纹形。
[0014]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斜管组件上方沿所述沉淀池壁面开设用于清液溢流的出水槽,所述斜管组件下方的所述沉淀区构造为倒锥体,用于聚集活性污泥及其提升。
[0015]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悬挂填料包括各级所述水解酸化区高度方向上水平装设的一组或多组,用于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混合的同时避免生物膜污堵。
[0016]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装置为双曲面搅拌机且位于各级所述水解酸化区的中央。
[0017]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8]1.通过合并设置的水解酸化区与沉淀区,使得结构紧凑,节省了占地与土建投资,减少了机械设备与管线长度,降低了设备能耗,检修更为便利;
[0019]2.通过池体分格形成多级反应梯度,提高配水传质的均匀性和水解酸化效率;
[0020]3.通过水解酸化池内上层设置悬挂填料,用于生物膜与污水的充分接触反应,下层设置搅拌装置,使下部活性污泥与污水充分混合,结合了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工艺接触
方法,既缓解了纯生物膜法填料高度过高容易堵塞的缺点,又改善了纯泥法容积利用率低,接触降解效率偏低的缺点,并可根据来水水质变化情况和处理效果进行灵活的操作;
[0021]4.通过设置中心沉淀区沉降分离活性污泥,使系统内专性水解酸化菌得以留存,并通过污泥回流管将沉淀污泥,也即专性水解酸化菌回流至首级水解酸化池,该设计一方面避免了系统内占优势的专性水解酸化菌的流失,使之在系统内得到保留和富集,形成稳定可靠的微生物环境,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和耐冲击性;另一方面也可使池体快速启动和恢复。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中部围设的用于泥水分离的沉淀区及环绕所述沉淀区划设的多级依次连通的水解酸化区,各级所述水解酸化区上层装设悬挂填料用于生物膜与污水的接触反应,底部污泥悬浮层内设置至少一组用于泥水混合的搅拌装置;所述水解酸化区的末级区间连通至所述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置将活性污泥回流至所述水解酸化区首级区间的气提装置及污泥回流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区与池体内壁围设的空间内设有多面用于划设多个所述水解酸化区的分隔墙体,所述分隔墙体上对应前侧邻设的所述水解酸化区的纵向水流末端设置孔洞,相邻所述水解酸化区通过所述孔洞连通且水流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整体呈方形,所述沉淀区为设于池体中部的筒形,所述分隔墙体的数量为4且均匀划分所述沉淀区与池体内壁围设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级复合式水解酸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酸化区包括顺着污水流向依次进入的一级水解酸化区、二级水解酸化区、三级水解酸化区及四级水解酸化区,所述一级水解酸化区的顶部连通有污水进管;所述分隔墙体包括污水流向上顺次布置的第一分隔墙体、第二分隔墙体、第三分隔墙体、第四分隔墙体,所述沉淀区设置沉淀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颖王日彩陈玉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蓝科石化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