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机蜗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7288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机蜗壳,包括壳本体,壳本体的厚度为B1,壳本体上具有减振结构,减振结构处的壳本体厚度为B2,B2不等于B1;壳本体内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流道连接有降噪筒,该降噪筒的筒腔与流道连通,降噪筒内设置有N片降噪隔片,N为自然数,N片降噪隔片沿降噪筒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壳本体的厚度变化使得壳本体的不同位置共振频率不同,由此可消除或减低流体在某一点的蜗壳共振,从而降低共振噪音,另外出风口处设置的降噪板以及连接的降噪筒分别通过改变风路、减小流体气流、消除共振等方面来降低噪音,整个蜗壳共振小,噪音低。噪音低。噪音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机蜗壳


[0001]本技术涉及风机
,具体涉及一种风机蜗壳。

技术介绍

[0002]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呼吸机作为一项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中,在现代医学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呼吸机是一种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减少并发症,挽救及延长病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医疗设备。
[0003]得益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呼吸机已在家庭应用中越来越普遍,涡轮风机是呼吸机的关键零部件,由于电机与风叶在转动过程中会有固有的转动基频,在某一频率下,会造成蜗壳共振,导致振动噪音过高,影响使用者的睡眠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噪音低的风机蜗壳。
[0005]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机蜗壳,其关键在于:包括壳本体,所述壳本体的厚度为B1,所述壳本体上具有减振结构,所述减振结构处的壳本体厚度为B2,B2不等于B1;
[0006]所述壳本体内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连接有降噪筒,该降噪筒的筒腔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降噪筒内设置有N片降噪隔片,N为自然数,N片所述降噪隔片沿降噪筒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本体的厚度由传统的统一厚度变为厚度具有变化的结构,这种厚度的变化使得壳本体的不同位置共振频率不同,由此可消除或减低在某一点的蜗壳共振,从而降低共振噪音;进一步地,当有风从流道中流出时,由于降噪筒的存在,声波在管道内会相互抵消,波峰与波谷相撞,流体流出降噪件时气流减弱,产生的震动减小,由此降低了噪音。
[0008]作为优选:
[0009]上述流道包括进风口、风腔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接有所述降噪筒。采用此结构,在出风口处设置降噪筒,降噪效果好。
[0010]上述降噪隔片呈圆环状,其外圈与所述降噪筒的内壁连接。
[0011]上述降噪筒的内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降噪槽,相邻所述降噪槽之间形成所述降噪隔片。
[0012]上述壳本体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减振结构包括第一减振凹槽和第二减振凹槽,所述上蜗壳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凹槽,所述下蜗壳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减振凹槽,所述B2<B1。采用此结构,上、下蜗壳上的共振均可得到消除或降低。
[0013]上述上蜗壳的顶部开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第一减振凹槽沿所述上蜗壳的下边缘往所述进风口方向开设,所述第一减振凹槽从所述上蜗壳的下边缘往进风口方向其宽度呈减小趋势。采用此结构,降振效果更好。
[0014]上述进风口周围的所述上蜗壳上均匀分布有所述第一减振凹槽,所述第一减振凹槽的深度为1mm

3mm,其宽度为1mm

5mm。采用此结构,降振效果更好。
[0015]上述第二减振凹槽为圆弧形槽,所述第二减振凹槽沿所述下蜗壳的高度方向开设。采用此结构,降振效果更好。
[0016]上述壳本体的一部分朝一侧延伸形成管状的出风管,该出风管连接有所述降噪筒,所述出风管内安装有降噪板。采用此结构,降噪板可以改变出风风路,从而减低噪音。
[0017]上述降噪板为圆弧形板状结构,其圆弧面状的面与所述出风管的内壁连接,所述降噪板端面的圆心与所述出风口的圆心重合,所述降噪板最厚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出风口半径的三分之一。采用此结构,降噪板安装方便,降噪效果好。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壳本体的厚度变化使得壳本体的不同位置共振频率不同,由此可消除或减低流体在某一点的蜗壳共振,从而降低共振噪音,另外出风口处设置的降噪板以及连接的降噪筒分别通过改变风路、减小流体气流、消除共振等方面来降低噪音,整个蜗壳共振小,噪音低。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出风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4]如图1

4所示,一种风机蜗壳,包括壳本体1,所述壳本体1的厚度为B1,所述壳本体1上具有减振结构4,所述减振结构4处的壳本体1厚度为B2,B2不等于B1。
[0025]B2可以大于B1,也可以小于B1。本技术中所述B2<B1,具体为,所述壳本体1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蜗壳1a和下蜗壳1b,上蜗壳和下蜗壳采用超声波焊接,所述减振结构4包括第一减振凹槽4a和第二减振凹槽4b,所述上蜗壳1a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所述下蜗壳1b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减振凹槽4b,由于凹槽的存在导致蜗壳的厚度由传统的统一厚度变为厚度具有变化。
[0026]所述上蜗壳1a的顶部开设有进风口2,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沿所述上蜗壳1a的下边缘往所述进风口2方向开设,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从所述上蜗壳1a的下边缘往进风口2方向其宽度呈减小趋势,优选地,所述进风口2周围的所述上蜗壳1a上均匀分布有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的深度为1mm

3mm,其宽度为1mm

5mm。
[0027]所述第二减振凹槽4b为圆弧形槽,所述第二减振凹槽4b沿所述下蜗壳1b的高度方向开设,优选地,所述下蜗壳1b上沿其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所述第二减振凹槽4b,凹槽处的上、下蜗壳的厚度变小,这种变化使得壳本体的不同位置共振频率不同,由此消除在某一点的蜗壳共振。
[0028]所述壳本体1的一部分朝一侧延伸形成管状的出风管5,该出风管5的出口即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管5内安装有降噪板6,具体地,所述上蜗壳和下蜗壳的一部分分别朝一侧
延伸形成近似半圆的管状结构,二者对接形成出风管5,降噪板6可以安装在上蜗壳的延伸部分内,也可以安装在下蜗壳的延伸部分内。本技术中,所述降噪板6为圆弧形板状结构,其圆弧面状的面与所述出风管5的内壁连接,具体地,其圆弧面状的面与所述上蜗壳的延伸部分的内壁固定连接,降噪板6铺满整个上蜗壳的延伸部分的内壁,降噪板6的端面和出风口平齐,所述降噪板6端面的圆心与所述出风口的圆心重合,所述降噪板6最厚处的厚度小于所述出风口半径的三分之一,优选地,所述降噪板6最厚处的厚度为所述出风口半径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即大于等于其五分之一,小于三分之一。
[0029]所述壳本体1内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连接有降噪筒7,该降噪筒7的筒腔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降噪筒7内设置有N片降噪隔片3,N为自然数,N片所述降噪隔片3沿降噪筒7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
[0030]所述流道包括所述进风口2、风腔和所述出风口,所述风腔位于所述壳本体1内部,所述出风口连接有所述降噪筒7。当然也可以在进风口2处设置该降噪筒7。
[0031]本技术中,所述N为3,所述降噪隔片3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本体(1),所述壳本体(1)的厚度为B1,所述壳本体(1)上具有减振结构(4),所述减振结构(4)处的壳本体(1)厚度为B2,B2不等于B1;所述壳本体(1)内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道,所述流道连接有降噪筒(7),该降噪筒(7)的筒腔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降噪筒(7)内设置有N片降噪隔片(3),N为自然数,N片所述降噪隔片(3)沿降噪筒(7)内流体的流动方向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进风口(2)、风腔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连接有所述降噪筒(7)。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隔片(3)呈圆环状,其外圈与所述降噪筒(7)的内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筒(7)的内壁上沿其周向开设有降噪槽(8),相邻所述降噪槽(8)之间形成所述降噪隔片(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机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本体(1)包括相互配合的上蜗壳(1a)和下蜗壳(1b),所述减振结构(4)包括第一减振凹槽(4a)和第二减振凹槽(4b),所述上蜗壳(1a)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减振凹槽(4a),所述下蜗壳(1b)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减振凹槽(4b),所述B2<B1。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建郭瑞邱传松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德达兴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