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及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85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及生产线,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包括下固定板和上压板,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电池模组的腔体,上压板和下固定板存在间隙并通过预置拉力的扣合件扣合连接以对电池模组挤压。生产线包括上述电池模组装配工装。上述方案中通过将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设定有预置拉力的扣合件连接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使上压板和下固定板对电池模组所施加的挤压力受到扣合件预置拉力范围的限定,从而对电池模组所受到的挤压力进行管控,以减少挤压力过大对电池模组的装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现有技术中装配工装装配质量差且不稳定的问题。有技术中装配工装装配质量差且不稳定的问题。有技术中装配工装装配质量差且不稳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及生产线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生产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及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枯竭,新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电池作为新能源的一种载体,也被大范围的加以利用。由于单个电池单体存在输出功率低的问题,在大多数电池模组都是以多个电池单体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后形成,其中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统一对外进行能量输出。
[0003]由于电池模组中有多个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对电池模组进行降温、散热处理,所以在电池模组的使用过程中,就会配套设置有用于降温、散热的散热部件,比如液冷装置、导热装置以及电池隔板等。
[0004]由于电池模组存在多个电池单体和散热部件,在电池模组的装配过程中,需要将电池单体胶粘在散热部件外部。在装配过程中,若电池单体和散热部件之间受力过大或过小,将会影响电池模组的装配效果。而现有的用于电池模组装配的装配工装,无法实现对电池单体和散热部件之间受力进行量化和管控,导致电池模组的装配效果差且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及生产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装配工装装配效果差且不稳定的问题。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装配工装,用于装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散热部件及多个环绕在所述散热部件侧壁的电池单体。所述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包括下固定板和上压板,所述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池模组的腔体,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固定板存在间隙并通过预置拉力的扣合件扣合连接以对所述电池模组挤压。
[0007]上述方案中通过将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之间设有间隙并通过设定有预置拉力的扣合件连接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使上压板和下固定板对电池模组所施加的挤压力受到扣合件预置拉力范围的限定,从而对电池模组所受到的挤压力进行管控,以减少挤压力过大对电池模组的装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改善现有技术中装配工装装配质量差且不稳定的问题。
[0008]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09]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扣合件的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扣合件对称连接于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固定板的两侧。通过将扣合件的数量设置为偶数个以使扣合件可以对称地分布在上压板和下固定板的两侧,以使电池模组所受到的挤压力更均匀。
[0010]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扣合件为弹簧扣,每个所述弹簧扣均包括挂钩和挂杆,所述挂钩连接于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固定板中之任一,所述挂杆通过弹性件铰接于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固定板中之另一,所述挂杆搭接于所述挂钩时所述弹性件为拉伸状态。述方案通过可以选择拉力范围的弹性件使弹簧扣的拉力范围可以选择,以实现上压板和下固定板
对电池模组的挤压力范围可控。
[0011]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压板朝向所述下固定板的侧面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面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固定板朝向所述上压板的侧面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面形状相匹配。通过将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与电池模组所接触的面的结构与电池模组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在上压板和下固定板对电池模组进行挤压时,电池模组的受力更均匀,避免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的电池模组中各电池单体装配程度不一致。
[0012]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单体为圆柱形,所述上压板朝向所述下固定板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凹槽,所述下固定板朝向所述上压板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凹槽,各所述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各所述电池单体的曲率半径相同。通过将上压板和下固定板与电池模组接触的面设置为与电池单体相适配的弧形凹槽,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单体的受力更均匀,另一方面可以使位于散热部件两侧的电池单体也能够在上压板和下压板的凹槽结构下受到挤压。
[0013]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固定板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模块和第二固定模块,所述第一固定模块和所述第二固定模块均能够在所述电池单体的轴向方向上相对所述下固定板移动以对所述电池模组限位。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模块和第二固定模块分别位于电池模块的两端对电池模组进行限位,可以避免电池模组在装配过程中因受到挤压力发生位移。
[0014]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模块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连接且突出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以对所述散热部件限位,所述第一固定板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电池单体的极柱结构相匹配的异形孔。通过设置设有异形孔的第一固定板及凸出于第一固定板的第一限位块,使其分别对电池单体和散热部件进行位置限定,避免在装配过程中电池单体和散热部件受到挤压力发生位置偏移。
[0015]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模块包括第二固定板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连接且突出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以对所述散热部件限位。通过设置第二限位块和第二固定板,使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分别位于散热部件的两端,能够为散热部件提供更多方向的限位,避免散热部件受力倾斜,还将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分别位于电池单体的两端,避免电池单体受力倾斜。
[0016]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模块或所述第二固定模块与所述电池模组接触的表面设有缓冲层。通过在第一固定模块或第二固定模块设置缓冲层,使电池模组能够受到第一固定模块和第二固定模块的位置限定,但需减小第一固定模块或第二固定模块对电池模组的挤压。
[0017]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模块设有使所述第一固定模块保持与所述下固定板抵接状态的限位柱,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模块设有使所述第一固定模块保持与所述下固定板抵接状态的限位柱。通过在第一固定模块和/或第二固定模块设置限位柱,使第一固定模块和/或第二固定模块能够在装配过程中保持与下固定板的抵接状态,从而使电池模组在装配过程中被限位。
[0018]在任意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模块设有使所述第一固定模块在与所述下固定板未接触状态和抵接状态之间切换的驱动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模块设有使所述第二固定模块在与所述下固定板未接触状态和抵接状态之间切换的驱动件。通过在第一固定模块
和/或第二固定模块设置驱动件,使得第一固定模块和/或第二固定模块在与下固定板未接触状态和抵接状态之间移动,以实现对电池模组的松开和夹持。
[0019]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装配生产线,包括如上任一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中电池模组装配工装用于装配电池模组。
附图说明
[0020]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是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电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装配工装,用于装配电池模组(20),所述电池模组(20)包括散热部件(210)及多个环绕在所述散热部件(210)侧壁的电池单体(22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包括下固定板(120)和上压板(110),所述上压板(110)和下固定板(12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电池模组(20)的腔体(130),所述上压板(110)和所述下固定板(120)存在间隙并通过预置拉力的扣合件(140)扣合连接以对所述电池模组(20)挤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140)的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扣合件(140)对称连接于所述上压板(110)和所述下固定板(120)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140)为弹簧扣(141),每个所述弹簧扣(141)均包括挂钩(1411)和挂杆(1412),所述挂钩(1411)连接于所述上压板(110)和所述下固定板(120)中之任一,所述挂杆(1412)通过弹性件(1413)铰接于所述上压板(110)和所述下固定板(120)中之另一,所述挂杆(1412)搭接于所述挂钩(1411)时所述弹性件(1413)为拉伸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压板(110)朝向所述下固定板(120)的侧面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侧面形状相匹配,所述下固定板(120)朝向所述上压板(110)的侧面与所述电池模组(20)的侧面形状相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220)为圆柱形,所述上压板(110)朝向所述下固定板(120)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凹槽,所述下固定板(120)朝向所述上压板(110)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弧形凹槽,各所述弧形凹槽的曲率半径与各所述电池单体(220)的曲率半径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装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固定板(1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骏周望望宋世鹏陈学南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