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轴系和掘锚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65244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12 14:15
本申请提供一种输入轴系和掘锚机,输入轴系包括电机、联轴器、垫圈、齿轮箱和轴端泵,齿轮箱包括箱体、输入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齿轮和第三轴承,箱体与电机的机壳连接;齿轮套接于输入轴外,齿轮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箱体转动连接;输入轴通过第三轴承与箱体转动连接,输入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垫圈与输出轴可拆卸地连接;轴端泵与输入轴连接,轴端泵具有能与输入轴的第一轴端面抵持的第一限位面,垫圈具有能与输入轴的第二轴端面抵持的第二限位面,输入轴的长度小于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齿轮箱作业时输入轴的轴向窜动范围可控,不易损坏油封,齿轮箱使用稳定且寿命长。使用稳定且寿命长。使用稳定且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入轴系和掘锚机


[0001]本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输入轴系和掘锚机。

技术介绍

[0002]在掘锚机截割齿轮箱中,由于齿轮箱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输入轴系定位困难,在工作过程中伴随轴系径向浮动及轴向窜动,油封工作异常而引起漏油进而导致齿轮箱的失效。
[0003]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现有的掘锚机齿轮箱存在如下缺点:
[0004]轴向窜动大,齿轮箱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轴系和掘锚机,其能够有效改善现存轴系定位困难导致的油封失效,提高齿轮箱可靠性,有效延长齿轮箱使用寿命。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000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输入轴系,包括:
[0008]电机、联轴器、垫圈、齿轮箱和轴端泵,所述齿轮箱包括箱体、输入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齿轮和第三轴承,所述箱体与所述电机的机壳连接;所述齿轮套接于所述输入轴外,所述齿轮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第三轴承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联轴器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垫圈与所述输出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轴端泵与所述输入轴连接,所述轴端泵具有能与所述输入轴的第一轴端面抵持的第一限位面,所述垫圈具有能与所述输入轴的第二轴端面抵持的第二限位面,所述输入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
[000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轴包括轴体以及限位销,所述轴体的一端面设置有插槽,所述限位销插接于所述插槽内且与所述插槽过盈配合;所述限位销远离所述轴体的端面为第二轴端面;所述齿轮套接于所述轴体外;所述第三轴承套接于所述轴体外。
[001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体上设置有第一抵持面,所述第三轴承的内圈远离所述联轴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抵持面抵持;
[0011]所述齿轮箱还包括盖板、轴套、定距环以及油封,所述轴套以及所述盖板均套接于所述轴体外,所述盖板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轴套与所述盖板在所述轴体的轴线延伸方向上具有间距;所述定距环以及所述油封均套接于所述轴套外,且所述油封位于所述轴套、所述定距环以及所述盖板共同限定出的环形空间内;所述第三轴承的外圈远离所述第一抵持面的一侧与所述定距环抵持,所述定距环远离所述第三轴承的一圈与所述盖板抵持。
[00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盖板同时嵌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以及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壁抵持,且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槽底壁具有间距。
[00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的轮轴上设置有间隔排布的第二抵持面和第三抵持面,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均套接于所述轮轴外,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圈靠近所述第二轴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抵持面抵持,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远离所述第二轴承的一侧与所述轴端泵抵持;所述第二轴承的内圈靠近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抵持面抵持,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圈远离所述第一轴承的一侧与所述箱体的内壁抵持。
[00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轴系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以及所述轴端泵抵持。
[00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轴承座固定连接,所述轴端泵与所述轴承座可拆卸地连接。
[00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端泵通过螺栓与所述轴承座可拆卸地连接。
[00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齿轮通过花键与所述输入轴固定连接。
[0018]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掘锚机,所述掘锚机包括:
[0019]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轴系。
[0020]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0021]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输入轴系,齿轮箱的输入轴与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并且输入轴同时被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承载,输入轴运行平稳。输入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端泵和垫圈限位,也就是说,在齿轮箱作业过程中,输入轴产生轴向窜动时,输入轴的第一轴端面能与轴端泵抵持,从而限制第一方向上的窜动极限位置,并且,输入轴的第二轴端面能与垫圈抵持,从而限制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的窜动极限位置,如此,通过与轴承游隙的匹配需求,选择合适厚度的垫圈,从而能够合理控制输入轴在轴向上的窜动范围,不易出现轴向窜动范围较大,造成油封工作异常引起漏油进而导致齿轮箱的失效的问题。并且,轴端泵与输入轴连接,输入轴转动时能将动力输入至轴端泵,节省能源。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输入轴系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输入轴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标:
[0030]100

电机;110

输出轴;200

联轴器;300

垫圈;400

齿轮箱;410

箱体;411

装配孔;412

第一容置槽;413

第二容置槽;414

定位槽;415

第三容置槽;416

避让槽;420

输入轴;421

轴体;422

限位销;423

凸环;424

第一抵持面;430

第一轴承;440第二轴承;
450

齿轮;451

第二抵持面;452

第三抵持面;460

第三轴承;470

盖板;480

轴套;490

定距环;491

油封;492

轴承座;500

轴端泵;600

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入轴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100)、联轴器(200)、垫圈(300)、齿轮箱(400)和轴端泵(500),所述齿轮箱(400)包括箱体(410)、输入轴(420)、第一轴承(430)、第二轴承、齿轮(450)和第三轴承(460),所述箱体(410)与所述电机(100)的机壳连接;所述齿轮(450)套接于所述输入轴(420)外,所述齿轮(450)通过所述第一轴承(430)和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箱体(410)转动连接;所述输入轴(420)通过所述第三轴承(460)与所述箱体(410)转动连接,所述输入轴(420)通过所述联轴器(200)与所述电机(100)的输出轴(110)连接;所述垫圈(300)与所述输出轴(110)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轴端泵(500)与所述输入轴(420)连接,所述轴端泵(500)具有能与所述输入轴(420)的第一轴端面抵持的第一限位面,所述垫圈(300)具有能与所述输入轴(420)的第二轴端面抵持的第二限位面,所述输入轴(420)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轴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420)包括轴体(421)以及限位销(422),所述轴体(421)的一端面设置有插槽,所述限位销(422)插接于所述插槽内且与所述插槽过盈配合;所述限位销(422)远离所述轴体(421)的端面为第二轴端面;所述齿轮(450)套接于所述轴体(421)外;所述第三轴承(460)套接于所述轴体(421)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轴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421)上设置有第一抵持面(424),所述第三轴承(460)的内圈远离所述联轴器(200)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抵持面(424)抵持;所述齿轮箱(400)还包括盖板(470)、轴套(480)、定距环(490)以及油封(491),所述轴套(480)以及所述盖板(470)均套接于所述轴体(421)外,所述盖板(470)与所述箱体(410)连接,所述轴套(480)与所述盖板(470)在所述轴体(421)的轴线延伸方向上具有间距;所述定距环(490)以及所述油封(491)均套接于所述轴套(480)外,且所述油封(4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中生杨果刘增民何伟炜崔浩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高精齿轮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