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所述主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套设有旋扣,所述主转轴的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传送连接,且传送连接的顶端与副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外架的后侧底端外壁固定设置有U形卡,所述U形卡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臂架,所述臂架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臂架的底端设置有活动臂,且活动臂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均与连接板活动连接,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前侧外壁处固定设置有底板,且底板的外壁与旋扣的底端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软管放置区,在将软管放置该区域后,从而起到对软管的收纳效果,而当外架下移后,软管的位置不变,但相对外架位置上移,从而达到装放的目的。从而达到装放的目的。从而达到装放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
[0001]本技术涉及泵车水管装放卡
,尤其涉及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
技术介绍
[0002]泵车是利用压力将原料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由泵体和输送管组成。按结构形式分为活塞式、挤压式、水压隔膜式。泵体装在汽车底盘上,再装备可伸缩或屈折的布料杆,就组成泵车。泵车是在载重汽车底盘上进行改造而成的,它是在底盘上安装有运动和动力传动装置、泵送和搅拌装置、布料装置以及其它一些辅助装置。泵车的动力通过动力分动箱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送给液压泵组或者后桥,液压泵推动活塞带动泵工作。然后利用泵车上的布料杆和输送管,将原料输送到一定的高度和距离。
[0003]目前市面上对于泵车上软管的放置多采用手动放置,由于软管需要泵运混凝土等原料,所以软管一般较重,在安装和放置时十分的费力,且没有安装到相应位置时,在泵车运行时极易出现弹出的现象,大大增加泵车行使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包括外架,所述外架的内部后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外架的前侧设置有伸缩杆,且伸缩杆的后端贯穿至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弹簧,且弹簧的后端内壁与伸缩杆的后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外架的后侧设置有拦软管轴,且拦软管轴的前端贯穿至安装槽的内部并与伸缩杆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前端设置有副转轴,所述外架的底端设置有主转轴,所述主转轴的另一端固定套设有旋扣,所述主转轴的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传送连接,且传送连接的顶端与副转轴转动连接,所述外架的后侧底端外壁固定设置有U形卡,所述U形卡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臂架,所述臂架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臂架的底端设置有活动臂,且活动臂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均与连接板活动连接,所述活动臂的另一端前侧外壁处固定设置有底板,且底板的外壁与旋扣的底端接触。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架包括内部架和外部架。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架呈T形,且外架的顶端后侧长度比顶端前侧长度长。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架的前侧设置有泵管放置区。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外架的后侧设置有软管放置区。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传送连接是由上连接和下连接构成,且上连接的底端与下连接的顶端活动连接。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旋扣呈L形。
[0012]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1、本技术,设置了拦软管轴,通过拦软管轴实现对软管的拦截作用,防止软管自行从泵车中弹出,以提高其工位的稳定性。
[0014]2、本技术,设置了活动臂,通过臂架的下移,实现活动臂上的底板对旋扣挤压,从而实现软管的弹出并使用,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0015]3、本技术,设置了软管放置区,在将软管放置该区域后,从而起到对软管的收纳效果,而当外架下移后,软管的位置不变,但相对外架位置上移,从而达到装放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的主剖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的侧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的活动臂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例说明:
[0021]1、外架;2、传送连接;3、旋扣;4、底板;5、活动臂;6、连接板;7、臂架;8、U形卡;9、软管放置区;10、泵管放置区;11、伸缩杆;12、安装槽;13、弹簧;14、拦软管轴;15、副转轴;16、主转轴;101、内部架;102、外部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参照图1
‑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包括外架1,外架1的内部后侧开设有安装槽12,外架1的前侧设置有伸缩杆11,且伸缩杆11的后端贯穿至安装槽12内,安装槽1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弹簧13,且弹簧13的后端内壁与伸缩杆11的后端外壁固定连接,外架1的后侧设置有拦软管轴14,且拦软管轴14的前端贯穿至安装槽12的内部并与伸缩杆11固定连接,通过拦软管轴14实现对软管的拦截作用,防止软管自行从泵车中弹出,以提高其工位的稳定性。
[0025]伸缩杆11的前端设置有副转轴15,外架1的底端设置有主转轴16,主转轴16的另一端固定套设有旋扣3,主转轴16的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传送连接2,且传送连接2的顶端
与副转轴15转动连接,外架1的后侧底端外壁固定设置有U形卡8,U形卡8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臂架7,臂架7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板6,臂架7的底端设置有活动臂5,且活动臂5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均与连接板6活动连接,活动臂5的另一端前侧外壁处固定设置有底板4,且底板4的外壁与旋扣3的底端接触,通过臂架7的下移,实现活动臂5上的底板4对旋扣3挤压,从而实现软管的弹出并使用,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0026]外架1包括内部架101和外部架102,旋扣3呈L形,外架1呈T形,且外架1的顶端后侧长度比顶端前侧长度长,外架1的前侧设置有泵管放置区10,外架1的后侧设置有软管放置区9,传送连接2是由上连接和下连接构成,且上连接的底端与下连接的顶端活动连接,在将软管放在软管放置区9后,从而起到对软管的收纳效果,而当外架1下移后,软管的位置不变,但相对外架1位置上移,从而达到装放的目的。
[0027]工作原理: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全自动泵车软管装放卡,包括外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架(1)的内部后侧开设有安装槽(12),所述外架(1)的前侧设置有伸缩杆(11),且伸缩杆(11)的后端贯穿至安装槽(12)内,所述安装槽(12)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弹簧(13),且弹簧(13)的后端内壁与伸缩杆(11)的后端外壁固定连接,所述外架(1)的后侧设置有拦软管轴(14),且拦软管轴(14)的前端贯穿至安装槽(12)的内部并与伸缩杆(11)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11)的前端设置有副转轴(15),所述外架(1)的底端设置有主转轴(16),所述主转轴(16)的另一端固定套设有旋扣(3),所述主转轴(16)的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传送连接(2),且传送连接(2)的顶端与副转轴(15)转动连接,所述外架(1)的后侧底端外壁固定设置有U形卡(8),所述U形卡(8)的内部固定设置有臂架(7),所述臂架(7)的一端前后两侧外壁处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臂架(7)的底端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庆富,
申请(专利权)人:孟庆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