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杆,及设置在所述中心杆周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极薄管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面;所述支撑板与中心杆通过张紧机构相连接。所述张紧机构撑起所述支撑板弧形面对极薄管内壁进行支撑,防止极薄管变形失圆,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优选的所述中心杆包括可以相对移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张紧机构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外筒、内筒和支撑板上,通过所述外筒、内筒的相对移动推动连杆机构变形移动。内筒的相对移动推动连杆机构变形移动。内筒的相对移动推动连杆机构变形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高端装备和新型能源系统用关键材料加工工装
,特别是涉及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装备设计在追求性能先进性的同时,在尺寸方面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特别是在航空航天以及新型核能系统为代表的高端装备领域,更是如此。航空航天领域,因其工况环境的特殊性和对材料重量的敏感性,必然追求小型化、轻质化和高精度。另一方面,随着核能系统的应用愈加广泛,不仅局限于民用大型电站发电,还应用于对能源系统要求更苛刻的各类特殊领域中,需要追求高效、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对其核心部件的关键材料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包括抗腐蚀能力、耐高温辐射环境等。因此,对于以上高端装备系统用无缝管,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规格设计上要求突破常规,超薄管、极薄管的需求已愈发迫切。
[0003]由于极薄管管壁薄,在进行抛光加工时,受到抛光砂纸的压力容易变形失圆,从而无法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极薄管在抛光加工过程中容易变形失圆的问题,提供一种从极薄管内部进行支撑,防止极薄管变形失圆,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的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杆,及设置在所述中心杆周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极薄管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面;所述支撑板与中心杆通过张紧机构相连接,所述张紧机构撑起所述支撑板弧形面对极薄管内壁进行支撑,防止极薄管变形失圆,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张紧机构可以是气动、液压等动力驱动方式,也可以是连杆、斜面等机械驱动方式。
[0006]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杆包括可以相对移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张紧机构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外筒、内筒和支撑板上,通过所述外筒、内筒的相对移动推动连杆机构变形移动。采用连杆机构结构简单、小巧,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更加适合于管径较小的极薄管内部支撑。
[0007]一种形式:所述连杆机构为三连杆机构,所述三连杆机构包括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一端共同枢轴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所述外筒和内筒上。两根连接杆和内筒、外筒形成一个三角形,当内筒、外筒相对移动时,该三角形高度改变,从而实现支撑板的撑起和收拢。
[0008]优选的:所述三连杆机构至少有两组。至少两组三连杆机构,可以对支撑板前后都提供支撑,从而保证支撑板和内筒、外筒之间的稳定连接。
[0009]另一种:所述连杆机构为四连杆机构,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所述外筒和内筒上。两根连接杆和内筒、外筒及支撑板形成一个四边形,当内筒、外筒相对移动时,该四边形高度改变,从而实现支撑板的撑起和收拢。相对于三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结构更为简单、支撑更为稳定。
[0010]优选的:所述外筒上具有镂空槽,所述连接杆与内筒连接处位于所述镂空槽内。连接杆与内筒的连接枢轴可以在镂空槽内相对外筒移动。
[00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为四根,均匀分布在所述中心杆四周,从而从内部对极薄管提供均匀而稳定的支撑。
[0012]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与中心杆平行设置。
[0013]抛光时本专利技术设置在极薄管内部为其提供承托,从而防止极薄管受力后变形失圆,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
附图说明
[0014]图 1 为本专利技术初始状态侧视图。
[0015]图 2 为本专利技术使用状态侧视图。
[0016]图 3 为三连杆承托装置装置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剖面对比图。
[0017]图 4 为四连杆承托装置装置初始状态和使用状态剖面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
‑
4所示,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包括可以相对移动的外筒1和内筒2,及设置在外筒1和内筒2周围的支撑板3,支撑板3具有与极薄管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面。支撑板3与外筒1和内筒2通过张紧机构相连接,张紧机构撑起支撑板3弧形面对极薄管4内壁进行支撑,防止极薄管4变形失圆,保证抛光的精度和表面去除量。张紧机构可以是气动、液压等动力驱动方式,也可以是连杆、斜面等机械驱动方式。
[0019]一种形式,如图1
‑
3所示,支撑板3为四根,与外筒1和内筒2平行设置,均匀分布在外筒1和内筒2四周,从而从内部对极薄管4提供均匀而稳定的支撑。张紧机构为两组三连杆机构,分别对支撑板3前后提供支撑,从而保证支撑板3和内筒2、外筒1之间的稳定连接。三连杆机构包括两根连接杆5,两根连接杆5一端共同枢轴连接在支撑板3上,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外筒1和内筒2上。外筒上1具有镂空槽6,连接杆5与内筒2连接处位于镂空槽6内。连接杆5与内筒2的连接枢轴可以在镂空槽6内相对外筒1移动。两根连接杆5和内筒2、外筒1形成一个三角形,当内筒2、外筒1相对移动时,该三角形高度改变,从而实现支撑板3的撑起和收拢。
[0020]另一种形式,如图1、2、4所示,支撑板3为四根,与外筒1和内筒2平行设置,均匀分布在外筒1和内筒2四周,从而从内部2对极薄管4提供均匀而稳定的支撑。张紧机构为四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包括两根连接杆5,两根连接杆5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支撑板3上,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外筒1和内筒2上。外筒1上具有镂空槽6,连接杆3与内筒2连接处位于镂空槽6内。连接杆3与内筒2的连接枢轴可以在镂空槽6内相对外筒1移动。两根连接杆5和内筒2、外筒1及支撑板3形成一个四边形,当内筒2、外筒1相对移动时,该四边形高度改变,从
而实现支撑板3的撑起和收拢。相对于三连杆机构,四连杆机构结构更为简单、支撑更为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杆,及设置在所述中心杆周围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具有与极薄管内壁形状相匹配的弧形面;所述支撑板与中心杆通过张紧机构相连接,所述张紧机构撑起所述支撑板弧形面对极薄管内壁进行支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杆包括可以相对移动的外筒和内筒,所述张紧机构为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连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外筒、内筒和支撑板上,通过所述外筒、内筒的相对移动推动连杆机构变形移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薄管抛光承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为三连杆机构,所述三连杆机构包括两根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一端共同枢轴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另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在所述外筒和内筒上。4.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建新,曾凡博,欧跃飞,潘豪,夏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银环精密钢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