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3426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主电源模块、供电控制模块、触发操作模块和保持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下,主电源模块能够向主控模块供电,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下,主电源模块无法向主控模块供电;触发操作模块用于控制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触发操作模块被触发的状态下,触发操作模块控制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保持模块分别与主控模块和供电控制模块连接,主控模块通过保持模块控制供电控制模块保持处于第一状态、以及通过保持模块控制供电保持模块处于第二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在待机时可使电路处于断电状态,几乎没有功耗,对于锂电产品会更加安全,也让锂电池更加耐用。也让锂电池更加耐用。也让锂电池更加耐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待机控制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是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锂电产品待机功耗普遍比较高,也有为了待机功耗低,选取了很特殊的元器件,譬如降压用LDO选用HT7150或HT7550等、主控MCU选用含有中断唤醒的芯片、选用有睡眠功能的低功耗芯片,增加了成本。而且运输过程中,区别与传统市电取电产品,锂电产品由于内置锂电池,线路板处于待机状态时电路中依旧会存在电流,一旦在运输或者储存过程中,MCU或其他半导体器件一旦失效,整机将会处于失控状态,而内部的锂电池又属于能量高度密集的部件,处于失控状态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其在待机时可使电路处于断电状态,几乎没有功耗,对于锂电产品会更加安全,也让锂电池更加耐用。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包括主控模块;
[0006]主电源模块,其用于为主控模块供电;
[0007]供电控制模块,其用于控制所述主电源模块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主电源模块能够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主电源模块无法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
[0008]触发操作模块,其用于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所述触发操作模块被触发的状态下,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
[0009]保持模块,其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和供电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主控模块通过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保持处于第一状态、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保持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0010]采用上述结构,当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下,由于所述主电源模块无法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所以整个所述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处于零电流状态;
[0011]用户通过触发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来启动电路,当用户触发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时,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此时所述主电源模块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所述主控模块得电进入工作状态并通过所述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保持处于第一状态,以保证所述主电源模块能够持续得为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此时用户即可停止触发所述触发操作模块;
[0012]当工作结束,则所述主控模块通过所述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此时所述主电源模块无法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所以整个所述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重新处于零电流状态;
[0013]具体的,所述主电源模块为锂电池组;所述主控模块为MCU控制器。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保持模块连接的端口能够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保持模块连接的端口输出第一电平的状态下,所述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保持处于第一状态;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保持模块连接的端口输出与第一电平相反的第二电平的状态下,所述保持模块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0015]其中第一电平、第二电位了理解为:当所述第一电平为高电平时,所述第二电平为低电平;当所述第一电平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二电平为高电平。
[0016]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通过向所述保持模块发送高低电平来控制所述保持模块的状态,从而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的状态。
[0017]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可控开关,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主电源模块和主控模块连接;所述触发操作模块和所述保持模块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
[0018]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处于导通的状态下,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处于断开的状态下,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可控开关包括第一三极管和第一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主电源模块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主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通过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接地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模块接地。
[0020]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具体的,所述第一三极管为PNP三极管;
[0021]采用上述结构,所述触发操作模块和所述保持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的一端是否接地;
[0022]当用户触发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时,所述触发操作模块控制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的一端接地,此时所述主电源模块、第一电阻、以及地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电阻之间有电压差,所述第一三极管导通即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所述主电源模块能向所述主控模块供电;
[0023]所述主控模块控制所述保持模块使得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的一端保持接地,此时所述第一电阻之间保持有电压差,故所述第一三极管保持导通即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保持处于第一状态;
[0024]所述主控模块控制所述保持模块使得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一三极管基极连接的一端不接地,此时所述主电源模块、第一电阻、以及地之间无法形成回路,所述第一电阻之间无电压差,所述第一三极管截止即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0025]进一步地,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二电阻、以及稳压二极管,所述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后通过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触发操作模块和所述保持模块连接;
[0026]所述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正极和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
[0027]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二电阻起限流作用;所述稳压二极管起稳压作用。
[0028]进一步地,所述保持模块包括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以通过其通断情况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的状态;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第二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
[0029]采用上述结构,所述主控模块通过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开关端的通断来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的状态;
[0030]具体的,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管分别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和地连接,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接地的状态下,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不接地的状态下,所述供电控制模块处于第二状态。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可控开关包括第二三极管和第六电阻,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供电控制模块连接、基极和所述主控模块连接、发射集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发射极连接。
[0032]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集电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开关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可控开关的控制端;具体的,所述第二三极管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模块(1);主电源模块(2),其用于为主控模块(1)供电;供电控制模块(3),其用于控制所述主电源模块(2)向所述主控模块(1)供电,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处于第一状态下,所述主电源模块(2)能够向所述主控模块(1)供电,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处于第二状态下,所述主电源模块(2)无法向所述主控模块(1)供电;触发操作模块(4),其用于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处于第一状态;保持模块(5),其分别与所述主控模块(1)和供电控制模块(3)连接,所述主控模块(1)通过保持模块(5)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保持处于第一状态、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模块(5)控制所述供电保持模块(5)处于第二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保持模块(5)连接的端口能够输出高电平和低电平,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保持模块(5)连接的端口输出第一电平的状态下,所述保持模块(5)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保持处于第一状态;所述主控模块(1)与所述保持模块(5)连接的端口输出与第一电平相反的第二电平的状态下,所述保持模块(5)控制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处于第二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包括第一可控开关(301),所述第一可控开关(301)的开关端分别与所述主电源模块(2)和主控模块(1)连接;所述触发操作模块(4)和所述保持模块(5)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301)的控制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可控开关(301)开关端的通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电流待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301)包括第一三极管(3011)和第一电阻(3012),所述第一三极管(3011)的发射极与所述主电源模块(2)连接、集电极与所述主控模块(1)连接;所述第一电阻(30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3011)的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3011)的基极连接后通过所述触发操作模块(4)接地以及通过所述保持模块(5)接地;所述供电控制模块(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军杰邹荣华高贵章安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博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