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u-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272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u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3D封装芯片堆叠互连制造或高功率器件封装制造
,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及其速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子器件小型化、高性能、低功耗和高集成度的发展趋势下,3D集成电路封装被认为是半导体行业中最有前途的封装技术,应用前景十分广阔。3D封装是在2D封装的基础上沿垂直方向逐层堆叠芯片,具有更高的互连密度、更小的互连尺寸和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在2D封装中,焊点主要由金属基体

金属间化合物层

Sn基钎料

金属间化合物层

金属基体组成。通常,在钎焊回流过程中,常见的Cu金属基体与Sn基钎料之间发生冶金反应,形成以Cu6Sn5相为主体及Cu6Sn5/Cu界面上少量Cu3Sn为辅的界面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层,但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生长较慢,钎焊回流后其厚度远小于Sn基钎料的厚度。
[0003]在3D封装中,互连结构尺寸的不断缩小,芯片间的互连焊点高度已缩短至数十微米甚至仅仅几个微米。此时,键合(作用等同于钎焊回流)后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占焊点的比例显著增大,在随后的服役条件下,界面Cu6Sn5金属间化合物会向Cu3Sn转化,Cu3Sn将成为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主体,这将使得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层内和金属间化合物/Cu界面上产生柯肯达尔空洞,严重降低焊点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残余的Sn基钎料容易在下一层级键合时再次熔化而影响键合效果。此外,在基于2D封装技术的高功率器件或高温服役器件,Sn基钎料焊点熔点较低,易发生软化甚至是熔化,无法满足长期高温服役要求。
[000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难题,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焊点的技术方案,即在特定钎焊回流或键合条件下使界面反应充分进行,使Sn基钎料完全被消耗,转化为以金属间化合物为连接介质且具有更高熔点的焊点,即金属间化合物焊点。
[0005]目前,常见的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焊点的方法主要有高温钎焊回流、热压键合、外场辅助(如超声、电流或温度梯度)钎焊回流或键合、纳米颗粒烧结等。然而,现有技术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1)工艺温度高、效率低、过程复杂、成本高、与现有半导体或封装技术工艺兼容性较差;2)Cu6Sn5相晶粒粗大,且易使焊点具有择优取向,导致物理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问题;3)Cu6Sn5相不可避免地会向Cu3Sn相转变,伴随着柯肯达尔孔洞形成。
[0006]因此,针对现有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焊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开发一种新的金属间化合物焊点结构及其快速、简易、低成本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根据上述提出的现有制备金属间化合物焊点时,其工艺耗时长、温度高、过程复杂且制备的焊点晶粒粗大、容易形成孔洞等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及其速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主要采用Cu

xNi合金作为金属基板,在回流过程中,合金基体的迅速熔解,大量Cu和Ni金属原子进入液态Sn基钎料中发生Cu

Ni交互作用,使液态钎料中Cu和Ni的浓度始终处于饱和状态,持续加速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有效抑制了界面Cu3Sn型
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避免了服役过程中柯肯达尔空洞的形成,提高了焊点的可靠性,具有成本低廉,工艺流程简单,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0008]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9]一种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0010]第一金属基体为Cu

xNi合金,第二金属基体为纯Cu或Cu

xNi合金,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基体和所述第二金属基体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所述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以(Cu,Ni)6Sn5相为主体,且含有位于(Cu,Ni)6Sn5/第一金属基体和(Cu,Ni)6Sn5/第二金属基体界面上的少量的Cu3Sn相;其中,所述Cu

xNi合金中,Ni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2

20%。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基体和第二金属基体均为Cu

xNi合金时,Ni元素的含量相同。
[0012]进一步地,所述(Cu,Ni)6Sn5相中,Ni的原子百分含量小于20%。
[0013]进一步地,所述(Cu,Ni)6Sn5相中固溶有Ag、In、Bi、Au、Pd、Zn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4]进一步地,所述(Cu,Ni)6Sn5相具有晶粒细小,晶粒取向杂乱、随机,无择优取向的特征,所述(Cu,Ni)6Sn5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μm。
[0015]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016]步骤一:提供第一金属基体Cu

xNi合金,在所述第一金属基体上制作钎料层或钎料凸点,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为纯Sn或Sn与Ag、Cu、In、Bi、Zn、Ni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的Sn基钎料,所述Sn基钎料中Sn的质量百分比不小于90%;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的高度低于300μm;
[0017]步骤二:提供第二金属基体纯Cu或Cu

xNi合金,将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与所述第二金属基体对准并接触,形成一个组合体;
[0018]步骤三:将步骤二中的组合体加热至设定温度使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熔化,进行钎焊回流,同时对组合体施加一定压力,直至熔融钎料完全反应完并转化为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形成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
[0019]所述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在第一和第二金属基体上同时生长;
[0020]所述第一金属基体和第二金属基体在钎焊回流结束后均有剩余。
[0021]进一步地,在步骤二形成组合体前,在所述第二金属基体上制作可焊层;在步骤二中将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与可焊层对准并接触,形成一个组合体;所述可焊层由Sn、Ag、Au、Pd、Ni、OSP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
[0022]进一步地,在步骤二形成组合体前,在所述第二金属基体或可焊层上涂覆助焊剂。
[0023]进一步地,步骤三钎焊回流时,设置的所述压力小于1Mpa;所述熔融钎料中的最高温度小于300℃;对组合体施加电流,所述电流的方向由第二金属基体指向第一金属基体。
[0024]作为优选,在回流过程中可对组合体施加超声、电流、电磁场、温度梯度等物理场。在施加物理场的条件下,金属基体和钎料的材质、焊点的高度、物理场、回流温度是影响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率和性能的最主要因素,其它条件影响较小。因此,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基体为Cu

xNi合金,第二金属基体为纯Cu或Cu

xNi合金,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金属基体和所述第二金属基体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所述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以(Cu,Ni)6Sn5相为主体,且含有位于(Cu,Ni)6Sn5/第一金属基体和(Cu,Ni)6Sn5/第二金属基体界面上的少量的Cu3Sn相;其中,所述Cu

xNi合金中,Ni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为2

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基体和第二金属基体均为Cu

xNi合金时,Ni元素的含量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所述(Cu,Ni)6Sn5相中,Ni的原子百分含量小于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所述(Cu,Ni)6Sn5相中固溶有Ag、In、Bi、Au、Pd、Zn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其特征在于,所述(Cu,Ni)6Sn5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μm。6.一种如权利要求1

5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Cu

Sn基金属间化合物焊点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提供第一金属基体Cu

xNi合金,在所述第一金属基体上制作钎料层或钎料凸点,所述钎料层或钎料凸点为纯Sn或Sn与Ag、Cu、In、Bi、Z...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宁赖彦青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