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72247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8 2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编织方法。进行使用固定纱线将线材固定的操作。所述操作具备如下步骤:步骤A,在空针编织第一线圈;步骤B,在另一空针编织第二线圈;步骤C,在所述第一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第三线圈;步骤D,在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上重叠所述第三线圈,形成为将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连接的固定纱线横穿所述齿口的状态;步骤E,将所述线材配置于所述齿口;步骤F,在所述第二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第四线圈;步骤G,在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上重叠所述第四线圈,使将所述第四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连接的固定纱线的一部分缠绕于所述线材;所述第一线圈为扭转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为扭转线圈。所述第一线圈为扭转线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编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线材固定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已知如下的编织方法:通过横机编织针织物,并且将与构成针织物的针织纱不同的线材固定于针织物。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线材夹入分配到前后的针床的多个线圈之间的嵌花编织。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

19995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现有的编织方法中,通过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分离的多个线圈将线材从前后夹入来将线材保持于针织物,因此以穿过针织物的方式配置线材。具备这种配置的线材在针织物的正面和反面这两方露出。因此,难以满足例如希望在针织物的反面隐藏线材的需求。另外,现有的编织方法中,仅利用线圈将线材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夹入,因此还存在针织物中的线材的位置容易偏离这样的课题。
[0007]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编织方法,其能够不使线材在针织物的正面露出而将线材牢固地固定于针织物。
[0008]<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机将线材固定于针织物,所述横机具备隔着齿口而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其中,
[0009]在作为所述针织物的一部分的第一线圈列钩挂于所述第一针床的状态下,进行使用从在所述横机设置的第一供线器供给的固定纱线将所述线材固定的操作,
[0010]所述操作具有如下步骤:
[0011]步骤A,在所述第一针床或所述第二针床的空针编织第一线圈;
[0012]步骤B,在不同于所述步骤A的空针编织第二线圈;
[0013]步骤C,在所述第一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第三线圈;
[0014]步骤D,在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重叠所述第三线圈,形成为所述固定纱线中的将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连接的部分横穿所述齿口的状态;
[0015]步骤E,在所述齿口配置所述线材;
[0016]步骤F,在所述第二线圈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第四线圈;及
[0017]步骤G,在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重叠所述第四线圈,使所述固定纱线中的将所述第四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连接的部分缠绕于所述线材,
[0018]所述第一线圈为扭转线圈。
[0019]<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形态,可举出如下形态:
[0020]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三线圈及所述第四线圈中的至少一个为扭转线圈。
[002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形态,可举出如下形态:
[0022]在所述步骤E和所述步骤F之间具备如下的步骤X:在所述第一线圈列的线圈形成集圈。
[0023]<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的一形态,可举出如下形态:
[0024]在所述步骤G中,在所述线材与所述第一线圈列之间配置所述第四线圈。
[0025]【专利技术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中,经由固定于针织物的固定纱线将线材固定于针织物。因此,线材不会在针织物中的固定纱线所固定的一侧的相反侧露出。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中,固定纱线牢固地固定于针织物,该固定纱线缠绕于线材。因此,线材难以从针织物脱离,针织物中的线材的位置难以偏离。
[0027]扭转线圈是难以解开的线圈。其原因是,固定纱线被拉伸时,扭转线圈变小,成为结头。因此,根据上述形态<2>的编织方法,固定纱线相对于针织物更牢固地固定。
[0028]根据上述形态<3>的编织方法,在第二线圈上编织第四线圈前,通过集圈而将固定纱线固定于织针的针钩,由此容易编织第四线圈。特别是第二线圈不是扭转线圈而是挂圈的情况下,形成集圈是有效的。另外,固定纱线中的从第三线圈向集圈延伸的部分缠绕于线材,基于固定纱线的线材的保持变得牢固。
[0029]根据上述形态<4>的编织方法,在第三线圈及第四线圈与集圈之间夹入线材。其结果是,基于固定纱线的线材的保持变得更牢固。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实施方式的编织方法的编织步骤图。
[0031]【标号说明】
[0032]1针织物
[0033]1G齿口
[0034]13,14,19线圈
[0035]10第一线圈列
[0036]2固定纱线
[0037]21第一线圈、22第二线圈、23第三线圈、24第四线圈、29集圈
[0038]3线材
[0039]8第一供线器
[0040]9第二供线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实施方式1>
[0042]实施方式1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对使用两针床横机将线材固定于针织物的编织例进行说明。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两针床横机的前针床记为FB,将后针床记为BB。本例中,BB为第一针床,FB为第二针床。当然,本专利技术的编织方法也能够使用四针床横机来实施。该情况下,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后针床为第一针床,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前针床为第二针床。
[0043]本例的线材是能够从供线器供给的针织纱,但是不适于编织的针织纱。作为这种
针织纱,可举出例如不能容纳于横机的织针的针钩的粗细的针织纱、容易钩挂于针钩的绳绒线、或缎带这样的宽幅的带线等。
[0044]参照图1具体说明本例的编织方法。图1的“S+数字”表示编织步骤的编号。黑点表示织针,大写字母表示FB、BB的织针的位置。圆圈符号表示针织物1的线圈。S8中的涂色的圆圈符号表示在S8中编织成的针织物1的线圈。倒三角符号表示向齿口1G供给固定纱线2的第一供线器8、及向齿口1G供给线材3的第二供线器9。上下方向的直线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动,左右方向的直线箭头表示第二供线器9的移动方向。
[0045]S1中,示出在BB钩挂有第一线圈列10的线圈的状态。第一线圈列10是针织物1的一部分。本例的针织物1是手帕那样的单张物的针织物。该针织物1中,FB和BB的相对方向中的BB侧的面为正面,FB侧的面为反面。本例中,通过以后的编织步骤将线材3固定于针织物1的反面。也可以不同于本例,针织物1为筒状针织物。在将线材3固定于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四针床横机。如果是四针床横机,则筒状针织物的线圈不会变粗。
[0046]S1中,使供给固定纱线2的第一供线器8移动,在作为空针的FB的织针B编织第一线圈21(相当于步骤A)。第一线圈21是使第一供线器8向右方向移动,使织针B通过后,使其向左方向移动时编织成的扭转线圈。在此处,本例的固定纱线2是与构成针织物1的针织纱不同的针织纱。也可以不同于本例,固定纱线2与构成针织物1的针织纱相同。即,也可以使用编织针织物1的供线器来实施以下的步骤。该情况下,固定纱线2变得不显眼,也不需要固定纱线2的线头处理。
[0047]S1中,进而在作为空针的FB的织针D编织第二线圈22(相当于步骤B)。本例的第二线圈22为扭转线圈。第二线圈22也可以为挂圈。由挂圈构成的第二线圈22在后述的S3中向BB移动时扭转,成为扭转线圈。
[0048]S2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机将线材(3)固定于针织物(1),所述横机具备隔着齿口(1G)而相对的第一针床(BB)和第二针床(FB),其中,在作为所述针织物(1)的一部分的第一线圈列(10)钩挂于所述第一针床(BB)的状态下,进行使用从在所述横机设置的第一供线器(8)供给的固定纱线(2)将所述线材(3)固定的操作,所述操作具有如下步骤:步骤A,在所述第一针床(BB)或所述第二针床(FB)的空针编织第一线圈(21);步骤B,在不同于所述步骤A的空针编织第二线圈(22);步骤C,在所述第一线圈(21)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第三线圈(23);步骤D,在所述第一线圈列(10)的线圈(13)上重叠所述第三线圈(23),形成为所述固定纱线(2)中的将所述第二线圈(22)和所述第三线圈(23)连接的部分横穿所述齿口(1G)的状态;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口智士由井学岛崎宜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