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70329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6 08: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主要涉及冲击地压防治领域。包括与巷道延伸方向相对应的纵向支护模块,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通过锚杆锚固在巷道内,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等距的安装有截面支护模块,所述截面支护模块包括拱形架、直立架、槽型卡子、应变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实现对剧烈形变的适应,以及对高应力释放的“卸力”,让冲击地压发生后,内部的支护结构仍然能够保持支撑的状态,避免支护结构断裂而彻底失去支护能力。支护结构断裂而彻底失去支护能力。支护结构断裂而彻底失去支护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地压防治领域,具体是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冲击地压是指煤矿开采空间内煤岩体由于弹性能的瞬时释放出现的一种突 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煤岩体破坏过程中伴有震动、巨响及气浪等特征,具有 很强的破坏性。
[0003]冲击地压灾害的防治主要分为灾害预警和灾害防控,在防控方面,主要依 靠各种支护手段对巷道进行保全。但是由于巷道受高动、静叠加载荷影响。冲 击地压巷道埋深普遍较大,再加上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及采动应力的共同作用, 巷道处于高应力环境中。同时,厚层坚硬岩层的瞬间断裂会产生高能量的冲击载 荷,高动、静载荷叠加使围岩受力复杂,在高动、静载荷双重作用下巷道极易出 现强烈变形。故现有的支护结构还不能够应对冲击地压对巷道造成的形变,而 频频在发生应力释放后造成内部结构坍塌,支护不利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它实现对剧烈形变的 适应,以及对高应力释放的“卸力”,让冲击地压发生后,内部的支护结构仍然 能够保持支撑的状态,避免支护结构断裂而彻底失去支护能力。
[0005]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包括与巷道延伸方向相对应的纵向支护模块, 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通过锚杆锚固在巷道内,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等距的安装 有截面支护模块,所述截面支护模块包括拱形架、直立架、槽型卡子、应变机 构;
[0007]所述拱形架和直立架的截面为内小外大的V型,所述拱形架的两端与直立架 的顶端通过槽型卡子固定连接;
[0008]所述应变机构固定安装在拱形架的上部,所述应变机构包括居中设置的应 变板,所述应变板为铸铁板且是直立面设置,所述应变板的顶侧居中的设有V型 槽,所述应变板的底侧居中的设有豁口,所述应变板的两侧分别固定焊接有挡 板,所述挡板的顶侧高于应变板的顶侧,所述挡板的外侧端面上焊接固定有横 杆,所述横杆相对巷道横向水平延伸,所述横杆的外端通过牵引装置与拱形架 固定安装。
[0009]所述牵引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杆外端的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外端设有 与其同向延伸的异形杆,所述异形杆的截面为四边形,所述拱形架的弧形部上 左右对称的设有牵引孔,所述异形杆贯穿牵引孔且二者间隙配合,所述异形杆 上套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沿其长度方向居中的贯穿有异形孔,所述异形孔 与异形杆相适应且二者间隙配合,所述限位块的外端设有竖直的立面,所述限 位块的里侧设有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拱形架相切设置,所述异形杆的外端 固定有与其同向延伸的螺头,所述螺头上配合有第二螺母。
[0010]所述挡板顶端端面的内侧侧边倒角有坡面,所述坡面的坡度与V型槽的槽壁 平
行,且所述坡面与V型槽的槽壁共面。
[0011]所述拱形架包括弧形部和延伸部,所述弧形部为半圆形,所述延伸部的顶 端与弧形部的两端固定焊接,且所述延伸部为直立向下延伸的直杆件。
[0012]所述直立架包括内直立架和外直立架,所述内直立架设置在延伸部的里侧, 所述外直立架设置在延伸部的外侧,所述内直立架的顶部、延伸部和外直立架 的顶部通过槽型卡子固定连接,所述内直立架的中部通过槽型卡子与外直立架 的中部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内直立架的底部通过槽型卡子与外直立架的底部 固定连接。
[0013]所述内直立架和外直立架的中央均分别设有一列等距分布的配合孔,所述 配合孔内贯穿有大螺杆,所述大螺杆的两端分别配合有两个大螺母,所述大螺 杆设置两根,一根设置在延伸部的下方,另一根设置在内直立架和外直立架的 中部。
[0014]所述纵向支护模块包括与巷道长度方向相适应的侧支护板、下支护板、V型 卡子;
[0015]所述侧支护板至少为两根,分别设置在拱形架的两侧的外部,所述侧支护 板通过V型卡子与拱形架固定连接,所述侧支护板上设有锚固孔,所述锚固孔内 配合有侧锚杆,所述侧锚杆锚固在巷道岩层内;
[0016]所述下支护板设置在巷道底面上,所述下支护板通过螺栓件与直立架的底 端固定连接。
[0017]对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在纵向支护模块上等距的装配截面支护模块,通过纵向支护模块的传统锚 索锚固体系,配合截面支护模块的多级支撑、引导形变吸收势能的复合体系, 能够获得对巷道冲击地压过程中抗压能力的大大提升,在发生形变后还能有多 级的退步稳定状态及支撑点位,避免折断,让形变依然能够具有支撑效果,保 护设备及人员安全。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正面结构透视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侧面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拱形架和直立架的组件拆分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内直立架和外直立架的配合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应变机构与拱形架的配合示意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应变机构的示意图。
[0027]附图中所示标号:
[0028]1、弧形部;2、延伸部;3、内直立架;4、外直立架;5、槽型卡子;6、 第一贯通孔;7、第二贯通孔;8、第一螺栓;9、第一螺母;10、配合孔;11、 大螺杆;12、大螺母;13、内安装板;14、外安装板;15、应变板;16、V型槽; 17、豁口;18、挡板;19、坡面;20、横杆;21、牵引杆;22、异形杆;23、 限位块;24、斜面;25、螺头;26、第二螺母;27、侧支护板;28、下支护板; 29、V型卡子;30、锚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 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 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 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30]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材料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 术中已有的常规仪器、试剂、材料等,可通过正规商业途径获得。下述实施例 中所涉及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常 规实验方法,检测方法等。
[0031]实施例: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
[0032]本示例在分节拱形框架支护的基础上,结合锚索的基础固定方式,并在管 件变形趋势上设置可以释放应力的结构。实现对剧烈形变的适应,以及对高应 力释放的“卸力”,让冲击地压发生后,内部的支护结构仍然能够保持支撑的状 态,避免支护结构断裂而彻底失去支护能力。
[0033]具体的结构主要包括:纵向支护模块和截面支护模块;
[0034](一)
[0035]所述截面支护模块包括拱形架、内直立架3、外直立架4、槽型卡子29V5、 应变机构;
[0036]所述拱形架、内直立架3和外直立架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巷道延伸方向相对应的纵向支护模块,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通过锚杆锚固在巷道内,所述纵向支护模块上等距的安装有截面支护模块,所述截面支护模块包括拱形架、直立架、槽型卡子、应变机构;所述拱形架和直立架的截面为内小外大的V型,所述拱形架的两端与直立架的顶端通过槽型卡子固定连接;所述应变机构固定安装在拱形架的上部,所述应变机构包括居中设置的应变板,所述应变板为铸铁板且是直立面设置,所述应变板的顶侧居中的设有V型槽,所述应变板的底侧居中的设有豁口,所述应变板的两侧分别固定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顶侧高于应变板的顶侧,所述挡板的外侧端面上焊接固定有横杆,所述横杆相对巷道横向水平延伸,所述横杆的外端通过牵引装置与拱形架固定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横杆外端的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外端设有与其同向延伸的异形杆,所述异形杆的截面为四边形,所述拱形架的弧形部上左右对称的设有牵引孔,所述异形杆贯穿牵引孔且二者间隙配合,所述异形杆上套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沿其长度方向居中的贯穿有异形孔,所述异形孔与异形杆相适应且二者间隙配合,所述限位块的外端设有竖直的立面,所述限位块的里侧设有倾斜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拱形架相切设置,所述异形杆的外端固定有与其同向延伸的螺头,所述螺头上配合有第二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巷道冲击地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顶端端面的内侧侧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德全梁开华梁圣建李杨马富武苏怀瑞曹国栋潘伟辉鲁孟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