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7228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生化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顶部设置有若干依次连通的混合区,所述芯片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样孔和出样孔,所述进样孔和所述出样孔分别连通若干所述混合区的两端,所述混合区呈椭圆形结构,且两端沿所述进样孔和所述出样孔延伸,具有可以提高捕获效率的有益效果。具有可以提高捕获效率的有益效果。具有可以提高捕获效率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


[0001]本技术属于生化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因细菌污染而引发的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细菌污染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如平板菌落检测法操作简单,准确性高,费用低,但测试耗时费力,不适合快速检测的要求。而新发展的聚合酶联法(PCR)、酶联免疫法等测试方法,虽然检测灵敏度和缩短检测时间方面做了巨大贡献,但这些方法存在对仪器设备和测试人员要求高、测试费用高等局限。
[0003]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因具有样品用量小、结构设计灵活,与细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实现细菌的在线培养和分离等功能,在细菌测试中具有广泛应用。研究发现,微流控芯片结合SERS检测技术,可实现细菌的快速分离、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测试识别,为细菌检测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但目前微流控SERS芯片在应用中存在混合不充分导致捕获率低、基于MEMS技术制备芯片的成本较高、芯片内SERS基底集成难度大、PDMS盖片上插接进出样口,易导致芯片连接不牢、漏液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捕获效率的磁分离微流控芯片,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顶部设置有若干依次连通的混合区,所述芯片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样孔和出样孔,所述进样孔和所述出样孔分别连通若干所述混合区的两端,所述混合区呈椭圆形结构,且两端沿所述进样孔和所述出样孔延伸。
[0006]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区内设置有若干交错分布的微柱。
[0007]进一步的,所述微柱底部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微柱,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微柱之间设置有倒角。
[0008]进一步的,远离所述进样孔一端的所述混合区上设置有检测区,所述出样孔通过所述检测区连通所述混合区。
[0009]进一步的,所述芯片底部设置有磁铁,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检测区正下方。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出样孔包括出样孔前段和出样孔后段,所述出样孔前段的开口设置在所述芯片侧面,所述出样孔后段通过所述检测区6连通所述混合区2,所述出样孔前段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样孔后段。
[0011]进一步的,所述进样孔包括进样孔前段和进样孔后段,所述进样孔后段连通所述混合区,所述进样孔前段的开口设置在所述芯片侧面,所述进样孔前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进样孔后段。
[0012]进一步的,所述进样孔并排设置有若干个,若干个所述进样孔上的进样孔后段连通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通所述混合区。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磁性纳米微球以及菌液从进样孔内进入,使磁性纳米微球以及菌液在混合区内朝向出样孔流动,在混合区椭圆形结构的作用下,实现整个液体通道的收缩与扩张,有利于磁珠与细菌的有效混合,达到了提高捕获效率的有益效果,并且菌液在混合区内流动时,途径微柱侧面,以分散菌液,与混合区的椭圆形结构的共同作用下,使细菌能够与磁珠混合更为充分。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俯视示意图;
[0016]图3为进、出样孔示意图;
[0017]图4为仰视示意图;
[0018]图5为微柱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1

5,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002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1]如图1和2,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所述芯片1顶部设置有若干依次连通的混合区2,所述芯片1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样孔4和出样孔5,所述进样孔4和所述出样孔5分别连通若干所述混合区2的两端,所述混合区2呈椭圆形结构,且两端沿所述进样孔4和所述出样孔5延伸。
[0022]具体地,芯片1为现有技术,整个磁分离微流控芯片由3D打印制成,混合区2的椭圆形结构长为5~15mm、宽2~5mm、深1~3mm,至少设置两个,相邻两个混合区2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的通道,进样孔4和出样孔5同心设置,若干混合区2沿二者轴心方向上并排分布,且椭圆形结构的扁长的方向沿着二者轴心分布。
[0023]具体实施时,磁性纳米微球以及菌液从进样孔4内进入,在出样孔5上通过出样管连接蠕动泵,进而使磁性纳米微球以及菌液在混合区2内朝向出样孔5流动,在混合区2椭圆形结构的作用下,实现整个液体通道的收缩与扩张,有利于磁珠与细菌的有效混合,提高捕获效率。
[0024]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区2内设置有若干交错分布的微柱3。
[0025]菌液在混合区2内流动时,途径微柱3侧面,以分散菌液,与混合区2的椭圆形结构的共同作用下,使细菌能够与磁珠混合更为充分,具体地,如图2,微柱3在图中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多个,且与混合区2椭圆形结构适配,在图中左右方向上,其中一个微柱3设置在右侧的相邻两个微柱3之间。
[0026]进一步的,所述微柱3呈圆柱体结构,相邻两个所述微柱3之间间隙分布。
[0027]进一步的,所述微柱3底部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微柱3,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微柱3之间设置有倒角。
[0028]固定部使微柱3的上端与另外一个微柱3之间间隙分布,以避免堵塞。
[0029]进一步的,远离所述进样孔4一端的所述混合区2上设置有检测区6,所述出样孔5通过所述检测区6连通所述混合区2。
[0030]进一步的,所述芯片1底部设置有磁铁9,所述磁铁9设置在所述检测区6正下方。
[0031]磁珠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到的细菌表面,进入检测区6,受芯片1底部磁铁9磁力作用,与磁珠磁性结合的细菌会被富集于检测区6,富集在检测区6的细菌,可以用拉曼光谱仪进行直接检测。
[0032]具体地,磁铁9设置在一磁铁腔内。
[0033]进一步的,所述出样孔5包括出样孔前段501和出样孔后段502,所述出样孔前段501的开口设置在所述芯片1侧面,所述出样孔后段通过所述检测区6连通所述混合区2,所述出样孔前段501的直径大于所述出样孔后段502。
[0034]具体的,检测区6底部设置有出液孔8,出液孔8连通出样孔后段502。
[0035]进一步的,所述进样孔4包括进样孔前段401和进样孔后段402,所述进样孔后段402连通所述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顶部设置有若干依次连通的混合区(2),所述芯片(1)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样孔(4)和出样孔(5),所述进样孔(4)和所述出样孔(5)分别连通若干所述混合区(2)的两端,所述混合区(2)呈椭圆形结构,且两端沿所述进样孔(4)和所述出样孔(5)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2)内设置有若干交错分布的微柱(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柱(3)底部设置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微柱(3),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微柱(3)之间设置有倒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远离所述进样孔(4)一端的所述混合区(2)上设置有检测区(6),所述出样孔(5)通过所述检测区(6)连通所述混合区(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磁分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底部设置有磁铁(9),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蓉谭文渊邹时英王竹青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轻化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