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7033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相互配合并在内部形成密闭的产品型腔,下模中形成有用于容置碳纤预浸料的成型凹部,且在下模近成型凹部外周边缘处形成有一圈溢料用的溢料槽,在下模中还开设有一与溢料槽相连通的下真空槽,在上模上开设一与下真空槽相互适配且上下对应的上真空槽,且在上模中还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相连通抽真空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抽真空通道对产品型腔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有利于改善碳纤产品因气泡不良所导致的针孔缺胶问题,提升产品质量,且通过由上真空槽与下真空槽配合形成的密闭空腔结构可以对一些被抽动的熔融态碳纤料进行缓存,避免抽真空通道被堵塞。避免抽真空通道被堵塞。避免抽真空通道被堵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压成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模压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碳纤模压成型工艺中的模具设计在制品压制成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模具通常由上模和下模两部分组成,上下模闭合使型腔内的预浸料受热受压变为熔融态充满整个型腔通过一定时间固化成型后打开上下模取出制品件。但目前碳纤模压成型工艺制造的产品普遍存在的以下问题:成型后的制品表面存在大量的空洞缺胶不平整等情况;而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碳纱逐一贴合过程中引入的层间气泡,滞留在型腔内导致成型制品的外观缺陷;针对此种现象,业内方法多采用碳纱前期贴合后直接抽真空使每一层碳纱贴合紧密排除层间大气泡;但是加热成型过程中碳纱之间的小气泡会汇聚在一起形成大气泡还是很容易留下针孔缺胶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其主要解决的是利用现有碳纤制品模压成型模具生产的碳纤制品容易存在气泡不良而导致产品产生针孔缺胶的技术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相互配合并在内部形成密闭的产品型腔,下模中形成有用于容置碳纤预浸料的成型凹部,且在下模近成型凹部外周边缘处形成有一圈溢料用的溢料槽,在下模中还开设有一与溢料槽相连通的下真空槽,在上模上开设一与下真空槽相互适配且上下对应的上真空槽,且在上模中还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相连通抽真空通道。
[0006]进一步,下模中分散布置有若干个与成型凹部外周边缘邻接的凹槽,各凹槽中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内存块,内存块上形成有一段能够组成溢料槽的内凹结构。
[0007]进一步,内存块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凹槽中。
[0008]进一步,内存块上开设有一起模口。
[0009]进一步,下模中均布有八个与成型凹部外周边缘邻接的凹槽,每一凹槽中均可拆卸地连接一个内存块。
[0010]进一步,下模上设置有若干导柱,上模上开设有若干个分别与各导柱相适配的定位孔。
[0011]进一步,下模中开设有一环形密封槽,环形密封槽中适配嵌置有能提高上模与下模的合模密封性的密封胶条。
[0012]进一步,上模中的抽真空通道的进气口位于上真空槽的内壁顶端位置处。
[0013]进一步,上模中的抽真空通道的出气口位于上模侧边位置处,且该出气口处连接有一快接头。
[0014]进一步,由上模和下模合模配合形成的密闭型腔的内壁经抛光镀铬处理以形成光滑致密表层。
[0015]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所述的模压成型模具中,在上模上开设有一上真空槽,在下模上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上下对应的下真空槽,当上模与下模合模时,上真空槽和下真空槽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与下模上的溢料槽相连通,在生产过程中,将预处理好的碳纤预浸料置入到下模的成型凹部中,合模后,将上模的抽真空通道与外接的抽真空设备连接在一起进而能够对产品型腔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可有效地将产品型腔内以及碳纤预浸料中残留层间小气泡尽可能地排除干净,进而有利于改善碳纤产品因气泡不良所导致的针孔缺胶问题,提升产品质量。此外,由于上模中的抽真空通道并不直接与下模的溢料槽相连通,而是先与由上真空槽与下真空槽配合形成的密闭空腔结构相连通,密闭空腔结构再与溢流槽相连通,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在对模具内部的产品型腔抽真空过程中,通过由上真空槽与下真空槽配合形成的密闭空腔结构可以对一些被抽动的熔融态碳纤料进行缓存,进而使得熔融态碳纤料不会在负压的作用下直接将上模的抽真空通道的进气口堵塞而影响后续抽真空作业。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标号说明:
[0020]1、上模,2、下模,11、上真空槽,12、定位孔,21、成型凹部,22、溢料槽,23、下真空槽,24、凹槽,25、内存块,26、导柱,27、环形密封槽,111、进气口,251、内凹结构,252、起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3]请参照附图1、附图2,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和下模2相互配合并在内部形成密闭的产品型腔,下模2中形成有用于容置碳纤预浸料的成型凹部21,且在下模2近成型凹部21外周边缘处形成有一圈溢料用的溢料槽22,在下模2中还开设有一与溢料槽22相连通的下真空槽23,在上模1上开设一与下真空槽23相互适配且上下对应的上真空槽11,且在上模1中还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11相连通抽真空通道(图未示)。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在上模1上开设有一上真空槽11,在下模2上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11上下对应的下真空槽23,当上模1与下模2合模时,上真空槽11和下真空槽23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与下模2上的溢料槽22相连通,在生产过程中,将预处理好的碳纤预浸料置入到下模2的成型凹部21中,合模后,将上
模1的抽真空通道与外接的抽真空设备连接在一起进而能够对产品型腔内部进行抽真空处理,可有效地将产品型腔内以及碳纤预浸料中残留层间小气泡尽可能地排除干净,进而有利于改善碳纤产品因气泡不良所导致的针孔缺胶问题,提升产品质量。此外,由于上模1中的抽真空通道并不直接与下模2的溢料槽22相连通,而是先与由上真空槽11与下真空槽23配合形成的密闭空腔结构相连通,密闭空腔结构再与溢料槽22相连通,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在对模具内部的产品型腔抽真空过程中,通过由上真空槽11与下真空槽23配合形成的密闭空腔结构可以对一些被抽动的熔融态碳纤料进行缓存,进而使得熔融态碳纤料不会在负压的作用下直接将上模1的抽真空通道的进气口堵塞而影响后续抽真空作业。
[0024]请参照附图1、附图2,其中一种较优实施例中,下模2中分散布置有若干个与成型凹部21外周边缘邻接的凹槽24,各凹槽24中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内存块25,内存块25上形成有一段能够组成溢料槽22的内凹结构251。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内存块25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凹槽24中。进一步地,内存块25上开设有一起模口252。可以理解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因为离型剂的离型效果不理想而导致成型后的碳纤制品脱模困难,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模2中分散设置若干个与成型凹部21外周边缘邻接的凹槽24,在碳纤制品脱模困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拆卸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压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和下模(2)相互配合并在内部形成密闭的产品型腔,其特征在于:下模(2)中形成有用于容置碳纤预浸料的成型凹部(21),且在下模(2)近成型凹部(21)外周边缘处形成有一圈溢料用的溢料槽(22),在下模(2)中还开设有一与溢料槽(22)相连通的下真空槽(23),在上模(1)上开设一与下真空槽(23)相互适配且上下对应的上真空槽(11),且在上模(1)中还开设有一与上真空槽(11)相连通抽真空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下模(2)中分散布置有若干个与成型凹部(21)外周边缘邻接的凹槽(24),各凹槽(24)中可拆卸地连接有一内存块(25),内存块(25)上形成有一段能够组成溢料槽(22)的内凹结构(2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内存块(25)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在凹槽(24)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压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内存块(25)上开设有一起模口(252)。5.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锦云李淦郑贞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中豪强碳纤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