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6622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属于功能纺织品加工技术领域。旨在通过涤纶纤维表面酯键水解产生较多羧基,促进聚赖氨酸通过静电引力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吸附层,借助硫离子与聚赖氨酸间静电组装作用,实现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最后通过铜离子与纤维表面富集的硫离子反应,在涤纶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具体步骤包括:(1)涤纶织物预处理;(2)纤维富集表面硫离子;(3)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与纳米硫化铜直接沉积法相比,以本发明专利技术述及的方法制备的光热涤纶织物日光辐照下表面升温快、整理效果持久且织物手感较好。理效果持久且织物手感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属于功能纺织品加工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人们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不但要考虑纺织品的材质及外观,而且还特别注重面料产品的风格和附加功能。其中,功能性涤纶纤维制品开发得到重视,尤其是一定条件下有自发热功能的涤纶织物在秋冬季服装和家纺材料中受到欢迎。
[0003]自发热涤纶织物分为几种不同类型,包括通过电热或光热等方法,实现织物表面温度提升。通电发热纺织品是将石墨烯、碳纳米管或聚苯胺等导电介质涂布在涤纶织物表面,在直流外源电流驱动下引发发热,实现织物表面升温,其缺点此类导电介质粒径较大且与纤维亲和力较低,只能通过粘合剂在纤维表面涂布或交联成膜,织物的手感较差。光照发热是选用对可见光或近红外具有吸收功效的光热介质,在光照条件下通过介质的光热效应,引发织物表面温度提升。与电热纺织品相比,光热不需要外源的电源,仅需要一定强度的光照即可实现基底快速升温,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常规导电介质类似的缺点,即多数需借助于涂层法进行光热整理,也会对织物手感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如何优化涤纶织物光热整理的方法,满足涤纶纤维制品在光热效果和手感两方面的要求,是目前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近年来,纳米硫化铜其良好的光学性质,使其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光热整理剂,其对近红外光有强烈吸收能力,能引发铜离子的d

d能带跃迁,使得基底温度迅速升高,赋予包括涤纶纤维底物在内的材料较高的光热特性。传统纳米硫化铜制备需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且获得的纳米硫化铜对纤维亲和力低,仍需要借助于黏合剂通过涂层整理的方法施加到织物表面。本专利技术提出以改性涤纶纤维为模板,通过原位沉积法,在涤纶表面自组装形成纳米硫化铜粒子,实现无粘合剂法光热涤纶织物制备,以期获得较好光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使用本专利技术可提升涤纶纤维表面的模板效应,诱导纳米硫化铜原位沉积,使涤纶织物获得较高的光热效果。
[0006]技术方案: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首先以烧碱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促进纤维表面酯键水解产生较多羧基;然后将织物浸渍在聚赖氨酸溶液中,通过静电引力在纤维表面形成聚赖氨酸吸附层,同时借助硫离子与聚赖氨酸间静电组装作用,实现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最后在溶液中添加铜氨溶液,通过铜离子与纤维表面富集的硫离子反应,在涤纶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光热粒子的方法。
[000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涤纶织物包括以涤纶纤维为原料加工的机织
物、针织物和非织造产品。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涤纶织物预处理:将涤纶织物浸渍在2.5~8 g/L烧碱溶液中,在80~95℃条件下处理15~30分钟;(2)纤维富集表面硫离子:将经步骤(1)预处理的涤纶织物浸渍在5~10 g/L聚赖氨酸溶液中,在30~40℃和pH 6~7条件下处理10~20分钟;再加入10~20 g/L硫化钠,继续处理10~20分钟,促进涤纶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3)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将步骤(2)处理的涤纶织物浸渍在以硫酸铜和氨水配制的四氨合铜络离子的0.2~0.5 mol/L铜氨溶液中,在80~90℃处理30~60 min,制得含纳米硫化铜的涤纶织物,水洗后在60℃烘干。
[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后果本专利技术首先通过涤纶纤维表面酯键水解产生较多羧基,促进聚赖氨酸通过静电引力在涤纶纤维表面形成吸附层,再借助硫离子与聚赖氨酸间静电组装作用,实现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最后通过铜离子与纤维表面富集的硫离子反应,在涤纶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的方法。与纳米硫化铜直接沉积法,以本专利技术述及的方法制备光热涤纶织物具有如下优点:(1)涤纶表面升温快。碱处理后涤纶表面产生较多羧基,增加了对聚赖氨酸的静电吸附效果,同时有利于硫离子通过与聚赖氨酸间的静电组装作用,在纤维表面形成硫离子富集效应,有利于铜氨溶液添加后在纤维表面形成纳米硫化铜,提升织物光热效果。
[0010](2)整理效果持久。以本专利技术述及的方法进行加工中,聚赖氨酸中结合质子的氨基与涤纶纤维和硫离子具有较强结合力,形成了牢固结合纳米硫化铜粒子的模板,具有较持久的光热效果。(3)织物手感较好。以本专利技术述及的方法进行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未使用黏合剂或涂层整理,因此织物仍具有较好的手感。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给予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有必要指出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
技术实现思路
的描述,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12]本专利技术以烧碱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促进纤维表面酯键水解产生较多羧基;然后将织物浸渍在聚赖氨酸溶液中,通过静电引力在纤维表面形成聚赖氨酸吸附层,同时增加纤维表面硫离子富集效果;最后在溶液中添加铜氨溶液,通过铜离子与纤维表面富集的硫离子反应,在涤纶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光热粒子,实现光热涤纶织物加工。
[0013]试样经上述方法加工后,采用氙灯模拟太阳光辐照试样20min后,借助红外测温枪在垂直30 cm处的检测试样表面温度;参照GB/T 23329

2009测定织物悬垂系数,评价加工过程对试样手感的影响,具体实施例如下:实施例1(1)涤纶织物预处理:将涤纶机织物浸渍在2.5 g/L烧碱溶液中,在80℃条件下处理15分钟;(2)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将经步骤(1)预处理的涤纶机织物浸渍在5 g/L聚赖氨
酸溶液中,在30℃和pH 6条件下处理10分钟;再加入10 g/L硫化钠,继续处理10分钟,促进涤纶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3)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将步骤(2)处理的涤纶机织物浸渍在以硫酸铜和氨水配制的四氨合铜络离子的0.2 mol/L铜氨溶液中,在80℃处理30 min,制得含纳米硫化铜的涤纶织物,水洗后在60℃烘干。
[0014]试样1:未经任何处理试样;试样2:经步骤(2)、(3)处理,不经过步骤(1)处理;试样3:经步骤(1)、(2)、(3)处理,但步骤(2)处理中未添加聚赖氨酸;试样4:经步骤(1)~(3)处理;试样5:经步骤(1)~(3)处理后在60℃水洗1小时,再次在60℃烘干。
[0015]经上述工艺处理后,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述及的方法,分别测定试样1~5辐照后的表面温度和织物悬垂系数。其中,试样1辐照后的表面温度23.3℃,织物悬垂系数为39.5%;试样2辐照后的表面温度29.1℃,织物悬垂系数40.9%;试样3辐照后的表面温度37.8℃织物悬垂系数为42.5%;试样4辐照后的表面温度79.9℃,织物悬垂系数为44.2%;试样5辐照后的表面温度78.7℃,织物悬垂系数为43.1%。
[0016]实施例2(1)涤纶织物预处理:将涤纶针织物浸渍在8 g/L烧碱溶液中,在95℃条件下处理30分钟;(2)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将经步骤(1)预处理的涤纶针织物浸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热涤纶织物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首先以烧碱进行涤纶织物预处理,促进纤维表面酯键水解产生较多羧基;然后将织物浸渍在聚赖氨酸溶液中,通过静电引力在纤维表面形成聚赖氨酸吸附层,同时借助硫离子与聚赖氨酸间静电组装作用,实现纤维表面富集硫离子;最后在溶液中添加铜氨溶液,通过铜离子与纤维表面富集的硫离子反应,在涤纶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硫化铜光热粒子的方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织物包括以涤纶纤维为原料加工的机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产品。3.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涤纶织物预处理的条件为:将涤纶织物浸渍在2.5~8 g/L烧碱溶液中,在80~95℃条件下处理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同宝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