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及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6490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透射电镜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包括:染液槽、染液槽壁、染液槽底部、防护槽、防护槽壁;所述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构成的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所述防护槽是由防护槽壁构成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且大于染液槽的尺寸;所述染液槽位于防护槽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能实现染液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此基础上搭建的自动化染色装置能避免多种染液之间发生交叉和干扰。能避免多种染液之间发生交叉和干扰。能避免多种染液之间发生交叉和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及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透射电镜


技术介绍

[0002]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生物样品细胞内部超微结构时,需要利用超薄切片制样技术,将样品制成100nm厚度以内的超薄切片,并承载在一个直径约3mm、内径约为2.6nm、环宽约为0.2mm、厚度为0.02mm的载网上,而后利用镊子尽可能夹取载网的环宽位置(最大程度避免对生物切片的机械损伤),进行染色的操作后,方能进行显微成像观察。
[0003]该染色环节需要前后两种染液的染色,每种染液染色完成后,均需要漂洗和风干的环节,总共6步操作。
[0004]如何解决复杂手工染色问题,一直是载网染色技术的难点和痛点。
[0005]专利技术专利ZL 201610366342.4有效解决了批量夹持载网的技术难题;技术ZL 202020027034.0对该载网架结构进行了优化,将空间占位几乎降到了最低,且完全开放的空间结构减少染料残存,更利于彻底漂洗;本专利在此基础上完善了染色单元结构,拓展并优化了在载网架使用方向,有利于减少载网上的挂液量,进一步减少重金属染液的损耗,便于染液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液路式自动染色模式,完成对在载网架上插放的批量载网进行染色、漂洗、风干、再染液染色、漂洗、风干的自动化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第一目的提供了一种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包括:染液槽、染液槽壁、染液槽底部、防护槽、防护槽壁;所述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构成的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所述防护槽是由防护槽壁构成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且大于染液槽的尺寸;所述染液槽位于防护槽内。
[0007]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还包括:外染液槽;所述外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与防护槽壁之间形成的空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染液槽壁的高度小于染液槽底面的长度;所述染液槽底部的正投影图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成弧形或近似长方形。
[0009]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还包括:染液槽盖和载网架;所述染液槽盖与染液槽的尺寸相匹配并能对染液槽实现密封;所述载网架设置在染液槽上。
[0010]本专利技术第二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包括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染液槽底部液体口、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所述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染液槽底部的最低处;所述防护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防护槽底部的最低处;所述防护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的正下方。
[0011]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还包括:第一液体瓶、第一液体输液管、第二液体瓶、第二液体输液管、第三液体瓶、第三液体输液管;
[0012]所述第一液体输液管一端连通第一液体瓶和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
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所述第二液体输液管一端连接第二液体瓶和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所述第三液体输液管一端连接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
[0013]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还包括:染液槽输气管、防护槽输气管、气路;所述染液槽输气管一端与气路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染液槽壁上端伸入染液槽内;所述防护槽输气管一端与气路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护槽壁上端伸入防护槽壁与染液槽壁之间;所述气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第一液体输液管和第三液体输液管相连通;气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第二液体输液管和第三液体输液管相连通;气路的第三端口与气源相连通。
[0014]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还包括:废液池;所述废液池连通防护槽底部液体口,用于接收排出的液体。
[0015]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还包括:加热带;所述加热带设置防护槽壁外,用于对整个装置进行加热。
[0016]本专利技术第三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运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液体瓶中液体通过第一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色槽内;染色槽内液体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第一液体输液管输送回至第一液体瓶中、或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排放至废液池;第三液体瓶中液体通过第三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和/或第二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和/或第一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染色槽内液体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排放至废液池中,同时或随后启动染液槽输气管的气体吹干染液槽内壁、和/或启动防护槽输气管气体吹干防护槽内壁和染液槽外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一液体输液管内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三液体输液管内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二液体输液管内壁;第二液体瓶中液体通过第二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色槽内;染色槽内液体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第二液体输液管输送回至第二液体瓶中、或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排放至废液池中;第三液体瓶中液体通过第三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和/或第一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和/或第二液体输液管和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进入染液槽内;染色槽内液体通过染液槽底部液体口和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排放至废液池中,同时或随后启动染液槽输气管的气体吹干染液槽内壁、和/或启动防护槽输气管的气体吹干防护槽内壁和染液槽外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二液体输液管内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三液体输液管内壁、和/或启动气路中气体吹净第一液体输液管内壁。
[0017]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能实现染液的回收和再利用,同时能避免多种染液情况下的交叉和干扰。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图。其中,1是染液槽,2是染液槽壁,3是防护槽,4是防护槽壁,5是载网架,6是染液槽盖,7是载网。
[0019]图2是液路式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仪图。其中1是染液槽,2是染液槽壁,3是染液槽底部液体口,4是防护槽,5是防护槽壁,6是加热带,7是防护槽底部液体口,8是第一液体瓶,9是第二液体瓶,10是第三液体瓶,11是第一液体输液管,12是第二液体输液管,13是第三液
体输液管,14是染液槽输气管,15是防护槽输气管,16是气路,17是第一废液池,18是第二废液池,19是第三废液池,20是第四废液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1
[0021]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包括染液槽,所述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构成的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如图1所示,染液槽壁的高度小于染液槽底部的长度,染液槽底部的正投影图是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成弧形或近似长方形,染液槽的宽度略大于载网的直径;也可以设计成染液槽底部的正投影图是圆形或正方形,染液槽的底面直径略大于载网的直径,染液槽的高度大于染液槽底面的直径。
[0022]防护槽是由防护槽壁构成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且大于染液槽的尺寸。
[0023]所述染液槽位于防护槽内,所述外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与防护槽壁之间形成的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染液槽、染液槽壁、染液槽底部、防护槽、防护槽壁;所述染液槽是由染液槽壁构成的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所述防护槽是由防护槽壁构成三面密闭上面开放的空间且大于染液槽的尺寸;所述染液槽位于防护槽内。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染液外槽;所述染液外槽是由染液槽壁与防护槽壁之间形成的空间。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液槽壁的高度小于染液槽底面的长度;所述染液槽底部的正投影图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长方形的两端成弧形或近似长方形。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染液槽盖和载网架;所述染液槽盖与染液槽的尺寸相匹配并能对染液槽实现密封;所述载网架一端固定在染液槽盖上。5.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高通量超薄切片染色单元、染液槽底部液体口、防护槽底部液体口;所述染液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染液槽底部的最低处;所述防护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防护槽底部的最低处;所述防护槽底部液体口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的正下方。6.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体瓶、第一液体输液管、第二液体瓶、第二液体输液管、第三液体瓶、第三液体输液管;所述第一液体输液管一端连通第一液体瓶和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所述第二液体输液管一端连接第二液体瓶和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所述第三液体输液管一端连接第三液体瓶,其通过防护槽另一端设置在染液槽底部液体口下。7.依据权利要求5所述液路式自动染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染液槽输气管、防护槽输气管、气路;所述染液槽输气管一端与气路相连通,另一端通过染液槽壁上端伸入染液槽内;所述防护槽输气管一端与气路相连,另一端通过防护槽壁上端伸入防护槽壁与染液槽壁之间;所述气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第一液体输液管和第三液体输液管相连通;气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第二液体输液管和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静南李春立罗元明樊峥赵彤张晓兰王前孙树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