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流程净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66485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单流程净水系统,包括原水处理区、清水区和进气区,原水处理区设原水进水管道,水平铺设分离膜管,清水区与分离膜管出水端连通,分离膜管下方设配气隔泥分隔板,配气隔泥分隔板上分布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包括滤帽和滤柄,滤帽位于配气隔泥分隔板上方,滤柄穿过配气隔泥分隔板向下,配气隔泥分隔板铺撒粒状糙面体,下方设集泥斗,集泥斗中设用于向外界排泥的排泥管,分离膜管上方设浮渣溢流槽,浮渣溢流槽与用于向外界排出浮渣的浮渣溢流管连通,进气区与分离膜管进气端连通,原水处理区设向气冲滤头的滤柄上的孔进气的进气管道。该发明专利技术可大幅度减少投资成本;施工周期可大幅度缩短,投产供水速度可大幅度提前。度可大幅度提前。度可大幅度提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流程净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环保给水排水处理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单流程净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净水工艺一般采用两种,一种是常规工艺处理技术,即“老四段”常规水处理技术工艺:进水(原水或含浊浑水)
‑‑‑
》加药(投加絮凝剂系统)
‑‑‑
》混合(机械或混合器混合)
‑‑‑
》反应絮凝(反应池装置)
‑‑‑
》沉淀(沉淀池)
‑‑‑
》过滤(各种滤池)
‑‑‑
》出水(清水)
‑‑‑
》居民用户等多流程工艺技术。其缺陷和弊病是:工艺段过程多、处理复杂、构筑物多、占地面积大、工程造价昂贵、投资巨大、工期长、投产慢、管理复杂、操作定员多、运维成本高、产水量低且水质差等。另一种是:加药、混合、反应絮凝+膜滤过滤处理技术,即:进水(原水或含浊浑水)
‑‑‑
》加药(投加絮凝剂系统)
‑‑‑
》混合(机械或混合器混合)
‑‑‑
》反应絮凝(反应池装置)
‑‑‑
》膜过滤(一般为塑料类膜,即有机膜)
‑‑‑
》出水(清水)
‑‑‑
》居民用户等多流程工艺技术。其缺陷和弊病是:工艺复杂、构筑物多、膜价昂贵、使用寿命短(一般约4年更新膜组)工程造价昂贵、投资巨大、工期长、投产慢、管理复杂、必须定期化学清洗,必然会严重影响水质、运维成本高、膜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昂贵且影响正常供水,其化学清洗剂和更换下来的废膜会严重污染环境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流程净水系统,将传统工艺中的加药、混合、絮凝、沉淀澄清等四项工艺段取消,直接将含浊原水进水至管状陶瓷膜或复合材料膜水处理池,进行单流程负压过滤或正压过滤,达到取得清水和排除污泥浊水的目的,不仅可大幅度减少投资成本;其建设净水工程设施的施工周期还可大幅度缩短,投产供水速度可大幅度提前;缩短施工期可产生投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同时,由于取消了化学药剂的投加,消除了化学药剂、添加剂遗留的副产物在饮用水中,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日益危害,使饮用水回归生态,回归自然;使饮用水更加健康、安全。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单流程净水系统,包括原水处理区、清水区和进气区,原水处理区设原水进水管道,原水处理区水平铺设分离膜管,清水区与分离膜管出水端连通,分离膜管下方设配气隔泥分隔板,配气隔泥分隔板上分布有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均包括滤帽和滤柄,滤帽位于配气隔泥分隔板上方,滤柄穿过配气隔泥分隔板向下,配气隔泥分隔板上铺撒粒状糙面体,下方设集泥斗,集泥斗中设用于向外界排泥的排泥管,分离膜管上方设浮渣溢流槽,浮渣溢流槽与用于向外界排出浮渣的浮渣溢流管连通,进气区与分离膜管进气端连通,原水处理区设向气冲滤头的滤柄上的孔进气的进气管道。
[0006]优选的,原水处理区位于池体内,清水区为设在池内或池外的一个空间,空间依靠池内壁或池外壁设置,包括底板和侧板,顶部开放,所有分离膜管出水端穿过侧板或池壁,管壁与侧板或池壁的连接处密封,或者所述空间为封闭空间,封闭空间依靠池内壁或池外
壁设置,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
[0007]优选的,清水区的高度为从池顶延伸到池底,或者是从分离膜管的位置起到池底。
[0008]优选的,清水区内设负压抽吸泵。
[0009]优选的,分离膜采用陶瓷膜或复合材料膜。
[0010]优选的,配气隔泥分隔板水平固定于池内壁,配气隔泥分隔板与池内壁之间的缝隙小于粒状糙面体的尺寸。
[0011]优选的,排泥滤头的滤柄和气冲滤头的滤柄垂直向下,排泥滤头的滤柄上的孔位低于气冲滤头的滤柄上的孔位,在配气隔泥分隔板底部与气冲滤头的滤柄上的孔位之间形成布气层,进气管道向布气层范围内进气。
[0012]优选的,排泥滤头的滤柄长于气冲滤头的滤柄,排泥滤头的滤柄上的孔在气冲滤头的滤柄下方,配气隔泥分隔板为平面板,布气层在配气隔泥分隔板底部与气冲滤头的滤柄底部之间,进气方向垂直于气冲滤头的滤柄,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均匀分布。
[0013]优选的,集泥斗呈中间为凹槽、两侧为斜坡状,排泥管位于凹槽中通长安装。
[0014]优选的,粒状糙面体的尺寸大于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的滤帽上的孔的尺寸。
[0015]优选的,进气管道连接进气主管,进气管道设气冲控制阀;进气区为设在池内或池外的一个封闭空间,封闭空间依靠池内壁或池外壁设置,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有分离膜管进气端穿过侧板或池壁,管壁与侧板或池壁的连接处密封,进气区连接进气支管,进气支管连接进气主管,进气支管设气水反冲洗控制阀;或者,进气区采用进气管道代替,分离膜管的进气端直接与进气管道连接。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将传统工艺中存在的加药、混合、絮凝、沉淀澄清四项工艺取消,直接将含浊原水进水至管状陶瓷膜或复合材料膜处理池,进行单流程负压过滤或正压过滤,以达到取得优质稳定的清水和排除污泥浊水的目的,可大幅度减少工程投资成本;其建设净水工程设施的施工周期可大幅度缩短,投产供水速度可大幅度提前;缩短施工期可产生投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0018]2、对原水混浊度的变化适应性大,避免了传统净水工艺及时调整投加絮凝剂的投加量增减的要求。
[0019]3、对季节性温度、季风气候变化的适应大,避免了传统净水工艺在季节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进水量、絮凝剂的投加增减量的要求。
[0020]4、取消了化学药剂的投加,消除了化学药剂、添加剂遗留的副产物在饮用水中,长期饮用对人体健康造成隐性的日益危害,使饮用水回归生态,回归自然;使饮用水更加健康、安全。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展示原水处理区内部且偏向于进气区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展示原水处理区内部且偏向于清水区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展示清水区、进气区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正视图。
[0026]图中标识:原水处理区1,原水进水管道101,分离膜管102,分离膜管出水端1021,分离膜管进气端1022,配气隔泥分隔板103,排泥滤头104,排泥滤帽1041,排泥滤柄1042,气冲滤头105,气冲滤帽1051,气冲滤柄1052,粒状糙面体106,集泥斗107,排泥管108,排泥阀1081,浮渣溢流槽109,浮渣溢流管110,进气管道111,气冲控制阀1111,布水板112,连接件113;
[0027]清水区2,负压抽吸泵201,出水管道202,出水阀203;
[0028]进气区3,进气支管301,进气主管302,反冲洗控制阀303;
[0029]池体4。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单流程净水系统,包括原水处理区、清水区和进气区,原水处理区设原水进水管道,其特征在于:原水处理区水平铺设分离膜管,清水区与分离膜管出水端连通,分离膜管下方设配气隔泥分隔板,配气隔泥分隔板上分布有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排泥滤头和气冲滤头均包括滤帽和滤柄,滤帽位于配气隔泥分隔板上方,滤柄穿过配气隔泥分隔板向下,配气隔泥分隔板上铺撒粒状糙面体,下方设集泥斗,集泥斗中设用于向外界排泥的排泥管,分离膜管上方设浮渣溢流槽,浮渣溢流槽与用于向外界排出浮渣的浮渣溢流管连通,进气区与分离膜管进气端连通,原水处理区设向气冲滤头的滤柄上的孔进气的进气管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流程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原水处理区位于池体内,清水区为设在池内或池外的一个空间,空间依靠池内壁或池外壁设置,包括底板和侧板,顶部开放,所有分离膜管出水端穿过侧板或池壁,管壁与侧板或池壁的连接处密封,或者所述空间为封闭空间,封闭空间依靠池内壁或池外壁设置,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流程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清水区内设负压抽吸泵。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流程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分离膜采用陶瓷膜或复合材料膜。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流程净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配气隔泥分隔板水平固定于池内壁,配气隔泥分隔板与池内壁之间的缝隙小于粒状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国正李丽徐肖杰王志彬池万青池文君张健洪国庆诸葛芝汪星吴苏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联池水务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