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5320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包括底板、托板和盖板;底板上设有第一定位柱、四个第二定位柱和八个第三定位柱,第一定位柱设于底板的中心,四个第二定位柱绕第一定位柱均布设置,八个第三定位柱绕第一定位柱设置,第一直线上设有两个第三定位柱,两个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底板的中心的第三直线上,两个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底板的中心的第四直线上,第三直线与第四直线垂直,第三直线与第一直线呈4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工装治具
,尤其涉及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

技术介绍

[0002]叠片治具主要用在FPC辅材贴合制程,比如线路板层与层之间叠合、PI补强贴合、coverlay贴合、EMI贴合、PSA&TSA贴合等等。
[0003]由于现有的叠片治具在辅助叠片作业时无法很好地克服涨缩现象(涨缩现象是指物体受到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尺寸发生有规则或者无规则的变化,一般的讲,涨缩是以片材的中心为基准点向四周发散性涨大或者收缩),现有的叠片治具将存在涨缩现象的两个待叠片片材贴合时就相当于将两个非等大的物体生拉硬扯的覆在一起,导致产品进一步变形,这便是叠片体发生偏移品质问题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现有的叠片治具存在叠片精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包括底板、托板和盖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柱、四个第二定位柱和八个第三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设于所述底板的中心,四个所述第二定位柱绕所述第一定位柱均布设置,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上,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垂直,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形成中央定位区;八个所述第三定位柱绕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且位于所述中央定位区之外,第一直线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三直线上,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四直线上,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垂直,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一直线呈45
°
夹角,第二直线上设有一个第三定位柱,余下的一个所述第三定位柱偏离所述第二直线设置且偏离距离为10

40mm;所述托板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盖板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托板和所述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避位所述定位结构的避位结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柱的中心距小于或等于50mm。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三定位柱的中心距大于或等于200mm。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直径为1.95

1.98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托板上具有向外伸出的把手。
[0010]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盖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磁吸件相配合的第二磁吸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吸件为磁铁或铁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结构还包括四个第四定位柱,四个所述第四定位柱绕所述第
一定位柱均布设置,两个所述第四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一直线上,另外两个所述第四定位柱位于所述第二直线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四定位柱的中心距小于或等于100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定位柱的直径为1.95

1.98mm。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均与待叠片片材中央区域的定位圆孔相配合,第三定位柱与待叠片片材上的定位椭圆孔相配合,如此,当待叠片片材发生涨缩时可以不受定位柱的影响而出现拉扯变形,大大提高了叠片精度。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高精度叠片治具所叠合的待叠片片材的俯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高精度叠片治具中的底板的俯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高精度叠片治具中的托板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高精度叠片治具中的盖板的俯视图。
[0020]标号说明:
[0021]1、待叠片片材;11、第一定位圆孔;12、第二定位圆孔;13、第三定位椭圆孔;14、第四定位圆孔;15、竖直线;16、水平线;17、第一斜对角线;18、第二斜对角线;
[0022]2、底板;21、第一定位柱;22、第二定位柱;23、第三定位柱;24、第四定位柱;25、第一直线;26、第二直线;27、第三直线;28、第四直线;29、第一磁吸件;
[0023]3、托板;31、把手;
[0024]4、盖板41、第二磁吸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6]请参照图2至图4,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包括底板2、托板3和盖板4;所述底板2上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柱21、四个第二定位柱22和八个第三定位柱23,所述第一定位柱21设于所述底板2的中心,四个所述第二定位柱22绕所述第一定位柱21均布设置,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22位于穿过所述底板2的中心的第一直线25上,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22位于穿过所述底板2的中心的第二直线26上,所述第一直线25与所述第二直线26垂直,所述第一定位柱21与第二定位柱22形成中央定位区;八个所述第三定位柱23绕所述第一定位柱21设置且位于所述中央定位区之外,第一直线25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23,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23位于穿过所述底板2的中心的第三直线27上,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23位于穿过所述底板2的中心的第四直线28上,所述第三直线27与所述第四直线28垂直,所述第三直线27与所述第一直线25呈45
°
夹角,第二直线26上设有一个第三定位柱23,余下的一个所述第三定位柱23偏离所述第二直线26设置且偏离距离为10

40mm;所述托板3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2上,所述盖板4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2上,所述托板3和所述盖板4上分别设有用于避位所述定位结构的避位结构。
[0027]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定位柱21与第二定位均与待叠片片材1中央区域的定位圆孔相配合,第三定位柱23与待叠片片材1上的定位椭圆孔相配
合,如此,当待叠片片材1发生涨缩时可以不受定位柱的影响而出现拉扯变形,大大提高了叠片精度。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21与所述第二定位柱22的中心距小于或等于50mm。
[0029]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定位柱22距离待叠片片材1的中心较近,待叠片片材1即使发生涨缩现象,第二定位柱22也不会对待叠片片材1造成拉扯。
[00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21与所述第三定位柱23的中心距大于或等于200mm。
[0031]由上述描述可知,发生涨缩的待叠片片材1距离其中心较远的区域会出现较大的尺寸偏差,第三定位柱23可以对待叠片片材1出现较大尺寸偏差的区域进行定位。
[003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21的直径为1.95

1.98mm。
[0033]由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精度叠片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托板和盖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第一定位柱、四个第二定位柱和八个第三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设于所述底板的中心,四个所述第二定位柱绕所述第一定位柱均布设置,其中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一直线上,另外两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二直线上,所述第一直线与所述第二直线垂直,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形成中央定位区;八个所述第三定位柱绕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且位于所述中央定位区之外,第一直线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三直线上,两个所述第三定位柱位于穿过所述底板的中心的第四直线上,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四直线垂直,所述第三直线与所述第一直线呈45
°
夹角,第二直线上设有一个第三定位柱,余下的一个所述第三定位柱偏离所述第二直线设置且偏离距离为10

40mm;所述托板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盖板可拆卸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托板和所述盖板上分别设有用于避位所述定位结构的避位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精度叠片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震虞成城李绪东张伟
申请(专利权)人:信维通信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