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维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50688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底板和建筑模型,所述建筑模型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缓冲球,所述底板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顶部贯穿套筒且与缓冲球的底部紧密贴合,所述套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顶部与套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簧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定位筒,通过设置套筒、缓冲球、套杆和第一压簧,可以对建筑模型的震动进行初步缓冲,提高建筑模型的抗震能力,通过设置定位筒、第二压簧、伸缩杆和支撑板,可以再次对建筑模型的移动进行缓冲,进一步提高建筑模型的抗震能力。步提高建筑模型的抗震能力。步提高建筑模型的抗震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具体为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及用途,因此在建筑设计上,为了更直观的体现设计要求,往往都会利用一定比例制造出模型,来达到更好的说明,现有的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效果较差,在运输和后期抗震检测时,较强的震动会对建筑模型造成损伤,降低建筑设计模型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具备对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效果较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建筑设计模型抗震效果较差,在运输和后期抗震检测时,较强的震动会对建筑模型造成损伤,降低建筑设计模型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底板和建筑模型,所述建筑模型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缓冲球,所述底板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杆,所述套杆的顶部贯穿套筒且与缓冲球的底部紧密贴合,所述套杆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压簧,所述第一压簧的顶部与套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簧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压簧,所述第二压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顶部贯穿定位筒且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0005]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底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支撑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与导向块的顶部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
[0006]优选的,所述套杆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套筒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配合第一滑块使用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块的外表面与第一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左右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定位筒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配合第二滑块使用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块的外表面与第二滑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两个所述导向块相背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压簧,所述第三压簧远离导向块的一端与导向槽内腔的连接处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且缓冲垫的厚度为3mm。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使用时,当对建筑模型进行抗震检测时,建筑模型因震动而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套筒上下移动,套筒通过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的导向在套杆的外表面上下移动,套杆带动缓冲球压缩,通过缓冲球的作用对建筑模型的震动进行初步缓冲,同时套筒还带动第一压簧压缩,通过第一压簧的作用,再次对建筑模型的震动进行缓冲,建筑模型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支撑板向下移动,支撑板带动伸缩杆向下移动,伸缩杆带动第二压簧压缩,通过第二压簧的作用再一次对建筑模型的震动进行缓冲,提高建筑模型的抗震能力。
[0012]2.本技术使用时,支撑板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支撑杆向下移动,支撑杆带动导向块在导向槽的内表面向两边移动,导向块带动第三压簧压缩,通过第三压簧的作用进一步对建筑模型的震动进行缓冲。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的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结构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结构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7]图中:1、底板;2、建筑模型;3、套筒;4、缓冲球;5、套杆;6、第一压簧;7、定位筒;8、第二压簧;9、伸缩杆;10、支撑板;11、支撑杆;12、导向槽;13、导向块;14、第一滑块;15、第一滑槽;16、第二滑块;17、第二滑槽;18、第三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一:
[0020]请参阅图1

4,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底板1和建筑模型2,建筑模型2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筒3,套筒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缓冲球4,底板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杆5,套杆5的顶部贯穿套筒3且与缓冲球4的底部紧密贴合,套杆5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压簧6,第一压簧6的顶部与套筒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压簧6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底板1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定位筒7,定位筒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压簧8,第二压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9,伸缩杆9的顶部贯穿定位筒7且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通过设置套筒3、缓冲球4、套杆5和第一压簧6,可以对建筑模型2的震动进行初步缓冲,提高建筑模型2的抗震能力,通过设置定位筒7、第二压簧8、伸缩杆9和支撑板10,可以再次对建筑模型2的移动进行缓冲,进一步提高建筑模型2的抗震能力,套杆5左右两侧的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14,套筒3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配合第一滑块14使用的第一滑槽15,第一滑块14的外表面与第一滑槽15的内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滑块14和第一滑槽15,可以对套杆5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对套杆5的移动进行缓冲,伸缩杆9左右两侧的
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16,定位筒7内腔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配合第二滑块16使用的第二滑槽17,第二滑块16的外表面与第二滑槽17的内表面滑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滑块16和第二滑槽17,可以对伸缩杆9的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对伸缩杆9的移动进行限位,支撑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且缓冲垫的厚度为3mm,通过设置缓冲垫,可以对建筑模型2的底部进行防护,提高建筑模型2的使用寿命。
[0021]本实施例的原理为:
[0022]使用时,当对建筑模型2进行抗震检测时,建筑模型2因震动而上下移动,进而带动套筒3上下移动,套筒3通过第一滑块14和第一滑槽15的导向在套杆5的外表面上下移动,套杆5带动缓冲球4压缩,通过缓冲球4的作用对建筑模型2的震动进行初步缓冲,同时套筒3还带动第一压簧6压缩,通过第一压簧6的作用,再次对建筑模型2的震动进行缓冲,建筑模型2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支撑板10向下移动,支撑板10带动伸缩杆9向下移动,伸缩杆9带动第二压簧8压缩,通过第二压簧8的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包括底板(1)和建筑模型(2),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型(2)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筒(3),所述套筒(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缓冲球(4),所述底板(1)顶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套杆(5),所述套杆(5)的顶部贯穿套筒(3)且与缓冲球(4)的底部紧密贴合,所述套杆(5)的外表面套设有第一压簧(6),所述第一压簧(6)的顶部与套筒(3)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压簧(6)的底部与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定位筒(7),所述定位筒(7)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压簧(8),所述第二压簧(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伸缩杆(9),所述伸缩杆(9)的顶部贯穿定位筒(7)且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设计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底部的左右两侧均通过活动轴活动连接有支撑杆(11),所述底板(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导向槽(12),所述导向槽(1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导向块(13),所述支撑杆(11)远离支撑板(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张倩
申请(专利权)人:戴维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