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下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4256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20: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配置为将变速机的一部分侵入地板通道,也能够抑制车辆前方碰撞时的电池单元的损伤的车辆的下部结构。车辆的下部结构具备:以侵入到地板通道(10)内的状态配置的变速器(4);将来自变速器(4)的动力向后轮(7)传递的后传动轴(9);以及配置于地板通道(10)的左侧和右侧的左右的电池单元(40L、40R),变速器(4)的后侧的部分(分动器(4a))配置为接近各电池单元(40L、40R)的前侧且上侧的部分,在各电池单元(40L、40R)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部(45L、45R)中的前端部分别安装有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覆盖的内防护部件(70L、70R)。70R)。70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下部结构


[0001]这里公开的技术属于与车辆的下部结构相关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被较多地生产,具备使作为驱动源的电机工作的大容量电池的车辆变多。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混合动力汽车中,具有如下结构:将电机驱动用的电池和逆变器隔着地板通道在车宽方向上相对配置,并以跨过地板通道的方式配置将电池与逆变器连接的线束。
[0004]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后轮为驱动轮的车辆,具有如下结构:将两个电池组在车宽方向上隔着地板通道相对配置,并且将变速机的后部和传动轴配置于地板通道内。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103535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67334号公报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但是,在车辆前方碰撞时,从吸收碰撞负荷的观点出发,优选尽可能增大发动机和变速机后退的行程。对此,可以考虑将变速机配置为后侧的部分侵入地板通道,从而使得变速机在车辆前方碰撞时进入地板通道内,由此尽可能地增大发动机和变速机后退的行程。
[0011]这里,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那样,在将电池单元隔着地板通道配置于左右的情况下,当将变速机配置为后侧的部分侵入地板通道时,则成为电池单元与变速机接近。因此,当变速机在车辆前方碰撞时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在车宽方向上倾斜地后退时,可能导致电池单元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部分与变速机抵接,从而损伤电池单元。

技术实现思路

[0012]在此公开的技术是鉴于该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即使配置为将变速机的一部分侵入地板通道,也能够抑制车辆前方碰撞时的电池单元的损伤。
[0013]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4]为了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在这里公开的技术中,以将后轮作为驱动轮的车辆的下部结构为对象,并构成为,具备:变速机,该变速机以至少车辆后侧的部分侵入到由通道板构成的地板通道内的状态配置;传动轴,该传动轴从所述变速机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并将来自所述变速机的动力向所述后轮传递;以及左右的电池单元,该左右的电池单元在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左侧和车辆右侧配置于地板的下侧,所述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配置为接近各所述电池单元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部分,各所述电池单元分别具有内侧面部,该内侧面部以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端部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各所述
电池单元分别安装有内防护部件,该内防护部件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覆盖所述内侧面部的前端部。
[0015]根据该结构,由于是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侵入到地板通道内的状态,因此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变速机进入地板通道内。电池单元的内侧面部位于地板通道的位置。另外,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配置为接近电池单元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存在变速机与电池单元的内侧面部抵接的担忧。
[0016]对此,在所述结构中,在电池单元安装有覆盖内侧面部的前端部的内防护部件。由此,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即使变速机以接近左右的电池单元的一方的方式后退,也能够抑制变速机与电池单元的内侧面部直接抵接。其结果是,抑制了电池单元的损伤。
[0017]在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各所述内防护部件分别具有:防护部,该防护部实际上覆盖所述内侧面部;以及车身连接部,该车身连接部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构成部件连接,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所述车身连接部与所述防护部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小。
[0018]根据该结构,由于内防护部件与车身构成部件连接,因此内防护部件还起到将电池单元安装支承于车身的支架的作用。另外,通过内防护部件与车身构成部件连接,能够由车身来承受变速机与内防护部件抵接时输入的碰撞负荷。而且,内防护部件的车身连接部与防护部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小,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因此,能够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并且还能够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0019]在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的一实施方式中,在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部分别形成有加强肋。
[0020]通过该结构,即使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内防护部件与变速机抵接,从而碰撞负荷输入到内防护部件,也能够抑制内防护部件破损。作为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
[0021]在所述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加强肋包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纵肋。
[0022]即,由于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配置为接近电池单元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部分,因此在车辆前方碰撞时,变速机一边后退一边从上侧朝向下侧前进。因此,碰撞负荷在上下方向上输入内防护部件的可能性高。因此,通过包含多个纵肋,能够有效地抑制内防护部件的破损。
[0023]在所述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肋包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横肋,所述横肋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与所述通道板相同的高度位置。
[0024]根据该结构,在车宽方向的碰撞负荷输入到内防护部件时,横肋与通道板抵接,从而能够由车身来承受该碰撞负荷。由此,能够抑制碰撞负荷传递到电池单元,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
[0025]在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中,还可以构成为,各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内侧面部分别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各所述内防护部件分别配置于与各所述内侧面部中的所述突出部相比靠上侧的区域,并且分别通过轴状紧固部件固定于各所述突出部,各所述轴状紧固部件分别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紧固。
[0026]根据该结构,即使变速机与内防护部件抵接,从而碰撞负荷输入到内防护部件,也
能够通过轴状紧固部适当地承受该负荷。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内防护部件从电池单元剥离。
[0027]在电池单元的内侧面部形成有突出部的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在车宽方向上位于与各所述突出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0028]根据该结构,在车辆前方碰撞时,能够抑制变速机挂在突出部,从而导致电池单元脱落的情况。作为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
[0029]在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各所述电池单元分别安装有从车辆前侧覆盖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前端部的前防护部件。
[0030]根据该结构,在车辆前方碰撞时,能够抑制变速机挂在内防护部件的前端部,从而导致内防护部件从电池单元剥离的情况。作为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
[0031]在所述车辆的下部结构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构成分动器。
[0032]根据该结构,即使是例如四驱的结构,也能够适当地抑制电池单元的损伤。
[0033]专利技术的效果
[0034]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在此公开的技术,即使配置为将变速机的一部分侵入地板通道,也能够抑制车辆前方碰撞时的电池单元的损伤。
附图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该车辆将后轮作为驱动轮,其特征在于,具备:变速机,该变速机以至少车辆后侧的部分侵入到由通道板构成的地板通道内的状态配置;传动轴,该传动轴从所述变速机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并将来自所述变速机的动力向所述后轮传递;以及左右的电池单元,该左右的电池单元在所述地板通道的车辆左侧和车辆右侧配置于地板的下侧,所述变速机的车辆后侧的部分配置为接近各所述电池单元的车辆前侧且上侧的部分,各所述电池单元分别具有内侧面部,该内侧面部以沿着所述地板通道的车宽方向的两侧端部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各所述电池单元分别安装有内防护部件,该内防护部件从车宽方向的内侧覆盖所述内侧面部的前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内防护部件分别具有:防护部,该防护部实际上覆盖所述内侧面部;以及车身连接部,该车身连接部与所述车辆的车身构成部件连接,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所述车身连接部与所述防护部相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内防护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部分别形成有加强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包含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春贝地慎太朗吉田圣泽田庸介石川靖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