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3630622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纳米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双金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纳米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微波介入治疗是临床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穿刺至病灶部位的微波针释放的微波磁场使周围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旋转运动产热,从而使癌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达到肿瘤治疗目的。微波消融具有微创、安全、治疗时间短等优势被广泛用于不适合手术或发生转移复发的肝癌、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但由于功率大、温度高及对受成像仪器对肿瘤边界精准确认的限制,微波治疗也有其副作用,如高温在病灶及其周围无限制传导容易误伤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或肿瘤组织消融不彻底、有残留,造成治疗效果不稳定、不确定。因此,需要对微波治疗进行增敏,即降低输出功率的同时提高消融效果。
[0003]目前,微波增敏剂还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常用的增敏剂包括离子液体、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液态金属以及光催化材料二氧化钛(TiO2)等。微波增敏原理主要有两种,离子液体、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是通过将电磁场中极性分子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使肿瘤组织温度迅速升高;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多孔结构能够提高限制在其微孔中的离子碰撞效率,进而提高电磁波热转化效率,即微波热增敏。液态金属以及二氧化钛则是在微波辐射产生等离子体发射的紫外光激发下,产生光生电子和电子空穴,进一步诱导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在肿瘤细胞内发生氧化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即微波动力增敏。
[0004]现有微波消融增敏剂主要通过提高电磁波热转化效率或微波激发活性氧自由基实现肿瘤的消融增敏,其增敏模式较为单一,增敏效果仍有待提高。设计构建同时增强微波热转换与活性氧自由基生成的新型增敏剂材料,将有助于提高微波消融治疗肿瘤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表面活性大、可同时提高微波热转换与活性氧自由基生成效果、并具有医学影像对比剂功能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
[0006]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一种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所述的材料为X金属离子掺杂Y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为纳米片状结构,粒径长宽20

1000nm,厚度为1

10nm。
[0007]在上述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中,X金属、Y金属均包括碱土金属、主族金属、过渡元素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X金属与Y金属为不同种金属。
[0008]作为优选,碱土金属包括Mg、Ca中的一种或两种。
[0009]作为优选,主族金属包括Al、In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0]作为优选,过渡元素金属包括Zn、Cu、Co、Fe、Cr、Mn、Ti、Zr、Cd、Ni、Mo、Sc、Hf、VTi、
Cu、Zr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进一步优选,X金属、Y金属均为Mn、Ti、Cu、Co、Zr、Al中的一种或多种,X金属与Y金属为不同种金属。
[001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将配体分子、核心金属化合物、金属掺杂盐溶于碱性醇类溶液中,超声助溶、搅拌、反应,得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
[0013]作为优选,反应在高温反应釜中进行,温度为50

250℃,反应1

48h。
[0014]作为优选,所述配体分子包括卟啉类配体、对苯二甲酸及其衍生物、对苯二甲酸酯、琥珀酸、戊二酸、均苯三甲酸及其衍生物、苯酚、吡啶、含氮杂环类的2,2
’‑
联吡啶、含氮杂环类的4,4
’‑
联吡啶、咪唑、苯并咪唑、2

甲基咪唑、吡唑酯、三唑酯、嘌呤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作为优选,所述核心金属化合物包括硝酸镁、硝酸铝、硝酸钪、钛酸四丁酯、四氯化钛、三氯化钛、六聚钛氧簇、异丙醇钛、硝酸钒、硝酸铬、硝酸锰、氯化铁、硝酸钴、硝酸镍、硝酸铜、铜氧金属簇、硝酸锌、水合硝酸镓、氧化锗、Zr6O8金属簇、氯化锆、氯化铌四氢呋喃络合物、三氧化钼、氯化钌、硝酸银、醋酸镉、氯化亚锡、硝酸铈铵、四氯化蛤、硝酸镱、十二羰基三锇、氯化铱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掺杂盐包括硝酸镁、硝酸铝、钛酸四丁酯、硝酸钒、三氯化铬、四水氯化锰、硝酸铁(III)九水合物、硝酸钴六水合物、氯化钴、六水合硝酸镍(II)、硝酸铜(II)三水合物、硝酸锌、水合硝酸镓、氯化锆、(叔丁基亚氨基)三(二乙基酰胺基)铌(V)、三氧化钼、氯化钌、硝酸镉、氯化亚锡、二氯化铂、四氯化铂、六水硝酸铈、四氯化蛤、硝酸镱、氯化铱中的一种。
[0017]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缺陷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由上述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在还原剂的作用下,于氩气保护下加热反应制得。
[0018]作为优选,所述的还原剂包括硼氢化钠、硼氢化钾、柠檬酸钠、维生素C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作为优选,加热反应温度为220

350℃。
[0020]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修饰聚合物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在上述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或表面缺陷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表面修饰聚合物,得到表面修饰聚合物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
[0021]作为优选,所述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壳聚糖、可溶性果胶、植物多糖化合物、麦芽糊精、氨基聚乙二醇、羧基聚乙二醇、磷脂聚乙二醇羧基、葡聚糖、羧甲基葡聚糖、羧甲基壳聚糖、羧甲基淀粉、聚丙烯酸、聚苯乙烯

b

聚丙烯酸、聚马来酸、聚乳酸、聚乳酸

羟基乙酸、聚吡咯烷酮、聚山梨酯、聚丙交酯、聚己内酯、聚乙醇酸、聚氨基酸、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乳酸、聚羟基乙酸、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卡波姆共聚物、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月桂酰聚氧乙烯甘油酯、丙烯酸乙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聚乙二醇

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聚乙烯胺、脂质体、白蛋白纳米球中的至少一种。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偶联肿瘤靶向分子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在上述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或上述表面缺陷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或上述表面修饰聚合
物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表面偶联肿瘤靶向分子,得到偶联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材料为X金属离子掺杂Y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为纳米片状结构,粒径长宽20

1000nm,厚度为1

10n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X金属、Y金属均包括碱土金属、主族金属、过渡元素金属中的一种或多种,X金属与Y金属为不同种金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碱土金属包括Mg、Ca中的一种或两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主族金属包括Al、In中的一种或两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过渡元素金属包括Zn、Cu、Co、Fe、Cr、Mn、Ti、Zr、Cd、Ni、Mo、Sc、Hf、VTi、Cu、Zr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其特征在于,X金属、Y金属均为Mn、Ti、Cu、Co、Zr、Al中的一种或多种,X金属与Y金属为不同种金属。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将配体分子、核心金属化合物、金属掺杂盐溶于碱性醇类溶液中,超声助溶、搅拌,在50

250℃下反应1

48h,得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体分子包括卟啉类配体、对苯二甲酸及其衍生物、对苯二甲酸酯、琥珀酸、戊二酸、均苯三甲酸及其衍生物、苯酚、吡啶、含氮杂环类的2,2
’‑
联吡啶、含氮杂环类的4,4
’‑
联吡啶、咪唑、苯并咪唑、2

甲基咪唑、吡唑酯、三唑酯、嘌呤中的一种或多种。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金属

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金属化合物包括硝酸镁、硝酸铝、硝酸钪、钛酸四丁酯、四氯化钛、三氯化钛、六聚钛氧簇、异丙醇钛、硝酸钒、硝酸铬、硝酸锰、氯化铁、硝酸钴、硝酸镍、硝酸铜、铜氧金属簇、硝酸锌、水合硝酸镓、氧化锗、Zr6O8金属簇、氯化锆、氯化铌四氢呋喃络合物、三氧化钼、氯化钌、硝酸银、醋酸镉、氯化亚锡、硝酸铈铵、四氯化蛤、硝酸镱、十二羰基三锇、氯化铱中的一种或多种。10.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文智覃琼玉吴爱国杨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