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2674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为了解决无法直观的看到腐蚀情况,并且方法繁琐且需接触酸等危险性物品才能检测内腐蚀情况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S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连接电池的封印区域和负极耳;S2:将待测锂离子电池放入高温条件下搁置;S3:观察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若出现腐蚀点,则跳转S4;若未出现腐蚀点,则检测下一个待测锂离子电池;S4:观察出现的腐蚀点,判断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内腐蚀情况。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方便实现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为查找内腐蚀位置、改善电池质量提供了良好技术基础;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内腐蚀的位置及腐蚀程度。腐蚀程度。腐蚀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软包电池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软包装锂离子电池通常采用铝塑复合膜作为外包装材料进行电芯封装。铝塑复合膜的基本组成是内侧的CPP热封胶层、中间的铝层和外侧的尼龙防护层。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在电芯封装时,电芯周边可能残留有毛刺或活性材料颗粒,在抽气工序中,这些毛刺或颗粒会刺破内层热封膜直至铝层;或者在电芯封装过程中,由于机械作用或热封时过熔导致铝塑复合膜内层热封膜破损,进而导致铝层直接与电解液接触,此时电解液中存在的微量氢氟酸将接触铝层造成点状腐蚀,如果在负极耳热封位置发生腐蚀,将加速电化学腐蚀,改变电解液的组成,严重时将铝层腐蚀穿而导致电池漏液,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并导致电池报废。
[0003]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检测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方法”,其公布号CN103048376A,其步骤为使用电压表分别测量锂离子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以及正极耳与铝塑复合膜铝层之间的电压,并作比较,若正极耳与铝层之间的电压与电池理论电压值相等或者略小,则铝塑膜中的铝层必发生内腐蚀;或者更简便地用万用表测量正极耳与铝塑膜铝层之间的电阻,若测量电阻值小于100Ω,则发生内腐蚀。其不足之处是:无法直观的看到腐蚀情况,并且方法繁琐且需接触酸等危险性物品才能检测内腐蚀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无法直观的看到腐蚀情况,并且方法繁琐且需接触酸等危险性物品才能检测内腐蚀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可以直观的看到腐蚀情况,并且方法简单无需接触酸等危险性物品就可以检测内腐蚀情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连接电池的封印区域和负极耳;S2:将待测锂离子电池放入高温条件下搁置;S3:观察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若出现腐蚀点,则跳转S4;若未出现腐蚀点,则检测下一个待测锂离子电池;S4:观察出现的腐蚀点,判断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内腐蚀情况。
[0006]本方法可方便实现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为查找内腐蚀位置、改善电池质量提供了良好技术基础,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内腐蚀的位置及腐蚀程度。
[0007]作为优选,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S1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即取带电的待测锂离子电池;S12:在电池的封印区域和负极耳上分别打一个圆孔;
S13:利用已制备的铜线分别连接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上的圆孔。
[0008]步骤S13中所述已制备的铜线的处理方式是:取一段铜线,铜线两头剔除保护圈露出裸露的线丝,铜线两端的线丝分别连接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上的圆孔。
[0009]通过铜线分别连接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便于连通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从而根据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检测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封印区域是否存在内腐蚀情况。
[0010]作为优选,步骤S12中打在封印区域上的圆孔为第一圆孔,步骤S12中打在负极耳上的圆孔为第二圆孔,所述第一圆孔打在所述封印区域的任意位置,所述第二圆孔打在所述负极耳的任意位置。
[0011]所述第一圆孔打在所述封印区域的任意位置,所述第二圆孔打在所述负极耳的任意位置,这种打孔方式在打孔前无需使用测量工具等确定打孔位置,便于使用者打孔,为后续的检测提供便利条件。
[0012]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直径相同且大于等于铜线直径。
[0013]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直径相同可以便于相同铜线的插入连接,为负极耳和封印区域的连接提供便利条件。
[0014]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直径大于等于铜线直径,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使铜线连接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从而便于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互相连接。
[0015]作为优选,步骤S2中所述高温条件的范围为25

55℃。
[0016]所述高温条件可以通过高温房等方式实现,温度范围在25

55℃时,可以保证待测电池发生反应,产生腐蚀点的速度一定。在25℃以下,电池反应过慢,无法快速实现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在55℃以上,电池会发生其他化学反应,不利于实现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一般可以设置温度在40

50℃范围之内。
[0017]作为优选,步骤S2中所述搁置的时间为3

60天。
[0018]所述搁置的时间范围为3

60天,可以适用于不同待测电池的检测。搁置时间可以通过肉眼判断,若电池封印区域生成腐蚀点,则表明搁置时间已足够;若超过60天后或者超过同一类型的电池生成腐蚀点的最长时间后,还未生成腐蚀点,则表明待测电池为正常电池。
[0019]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S31:观察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S32:若出现腐蚀点,观察腐蚀点出现位置,并跳转至S4;S33:若未出现腐蚀点,则检测下一个待测锂离子电池。
[0020]当搁置时间到达足够搁置时间时,即出现腐蚀点或者超过60天后或者超过同一类型的电池生成腐蚀点的最长时间后,观察电池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若出现腐蚀点,则记录腐蚀点位置;若未出现腐蚀点,则表明待测电池为正常电池。
[002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S4中所述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内腐蚀情况包括腐蚀点形状和腐蚀点颜色。
[0022]所述腐蚀点形状包括腐蚀点的大小、类型等,所述类型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所述腐蚀点颜色包括腐蚀点颜色的深浅情况。
[0023]通过观察所述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内腐蚀情况,可以了解待测电池的腐蚀程度,便于后续建立锂离子电池腐蚀程度标准。
[0024]作为优选,待测锂离子电池的荷电态范围为0

100%SOC。
[0025]荷电态范围设置为0

100%SOC,SOC指电池的荷电状态,即电池在一定的放电倍率下,剩余的电量与相同条件下额定容量的比值,当SOC=1时,表示电池完全充满。电池的荷电态值越高,发生反应的速度越快。因此,为加快反应速度,可以提高环境温度和电池的荷电态值,便于快速检测锂离子电池内腐蚀情况。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方法可方便实现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为查找内腐蚀位置、改善电池质量提供了良好技术基础。
[0027](2)本方法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内腐蚀的位置及腐蚀程度。
[0028](3)本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电池的荷电态值,改变检测速度。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31]如图1所示,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连接电池的封印区域和负极耳;S2:将待测锂离子电池放入高温条件下搁置;S3:观察封印区域是否出现腐蚀点,若出现腐蚀点,则跳转S4;若未出现腐蚀点,则检测下一个待测锂离子电池;S4:观察出现的腐蚀点,判断待测锂离子电池的内腐蚀情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S11:取已化成结束的待测锂离子电池,即取带电的待测锂离子电池;S12:在电池的封印区域和负极耳上分别打一个圆孔;S13:利用已制备的铜线分别连接负极耳和封印区域上的圆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2中打在封印区域上的圆孔为第一圆孔,步骤S12中打在负极耳上的圆孔为第二圆孔,所述第一圆孔打在所述封印区域的任意位置,所述第二圆孔打在所述负极耳的任意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包锂离子电池内腐蚀的检测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光刘亚东刘瑞龙王涌
申请(专利权)人:万向一二三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