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2602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0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具备导光板(6)、多个光源(11)、一个以上光学片(7~9)、底部框架(2)以及顶部框架(3)。所述导光板(6)从入光侧面入光。所述多个光源(11)向所述导光板(6)的入光侧面照射光。所述一个以上光学片(7~9)层叠于所述导光板(6)的射出面侧。所述底部框架(2)和所述顶部框架(3)容纳所述导光板(6)、所述光源(11)以及所述光学片(7~9)。在所述导光板(6)和所述光学片(7~9)的非入光侧的任一侧面,在该侧面与所述底部框架(2)的侧壁(2b)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在所述顶部框架(3)的形成开口部(3a)的檐部(3b)与所述底部框架(2)的底板部(2a)之间夹持有所述导光板(6)和所述光学片(7~9)的端部。在所述导光板(6)的非入光侧的设有所述间隙的任一侧面形成有反射层(6a)。形成有反射层(6a)。形成有反射层(6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面状照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已知有一种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射入光并从导光板的一方的主面射出光的所谓侧光式面状照明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等)。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用作车载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灯等。
[0003]在普通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很多时候会将设有光射出用的开口的顶部框架用作壳体的一部分,顶部框架中的形成光射出用的开口的部分被称为边框。近来,主要出于设计上的观点而要求缩窄边框的宽度的窄边框化。
[0004]此外,在普通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为了调整亮度均匀性、配光特性而在导光板的射出面侧层叠有漫射片、棱镜片、增亮片等各种光学片。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7753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982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0]然而,随着面状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导光板与边框的覆盖量减少,在用户从跟前方向倾斜地探头观察射出面时,有时会将来自导光板的漏光看作直线状的端光而存在不协调感。端光的产生原因考虑有几种。其中一种考虑是如下的情况: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之外的侧面漏出的光经由该侧面与底部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侧壁的内表面反射,在光学片与顶部框架的檐部(构成边框的部分)之间的空隙(Z空隙)内反射出去。此外,考虑如下的情况: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之外的侧面漏出的光经由该侧面与底部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在侧壁的内表面反射,并在贯穿光学片后在Z空隙内反射出去。今后,考虑随着面状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发展,应对这样的端光会变得重要。
[0011]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内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效地抑制端光的面状照明装置。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导光板、多个光源、一个以上光学片、底部框架以及顶部框架。所述导光板从入光侧面入光。所述多个光源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照射光。所述一个以上光学片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射出面侧。所述底部框架和所述顶部框架容纳所述导光板、所述光源以及所述光学片。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片的非入光侧的任一侧面,在该侧面与所述底部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在所述顶部框架的形成开口部的檐部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底板部之间夹持有所述
导光板和所述光学片的端部。在所述导光板的非入光侧的设有所述间隙的任一侧面形成有反射层。
[0014]专利技术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面状照明装置能高效地抑制端光。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中的面状照明装置的Y-Y剖视图。
[0018]图3A是表示比较例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0019]图3B是表示从正面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和从跟前方向倾斜45
°
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的图。
[0020]图4A是表示在比较例的面状照明装置中追加了遮光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1]图4B是表示从正面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和从跟前方向倾斜45
°
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的图。
[0022]图5是表示在无遮光部的状态和有遮光部的状态下,从正面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下的将端部附近横切的位置与亮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0023]图6是表示在无遮光部的状态和有遮光部的状态下,从跟前方向倾斜45
°
观察面状照明装置的射出面的状态下的将端部附近横切的位置与亮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0024]图7A是表示在面状照明装置中未设置反射层的情况和设置了由各种原材料形成的反射层的情况下的从跟前方向倾斜45
°
观察射出面的状态的图。
[0025]图7B是表示从跟前方向倾斜45
°
观察射出面的状态下的将端部附近横切的位置(图7A的虚线部分)与亮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0026]图8A是表示在面状照明装置中未设置反射层的情况和设置了由各种原材料形成的反射层的情况下的从正面观察射出面的状态的图。
[0027]图8B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射出面的状态下的将端部附近横切的位置(图8A的虚线部分)与亮度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此外,附图中的各部件的尺寸关系、各部件的比例等有时会与实际不同。有时附图彼此之间也会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此外,一个实施方式、变形例所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变形例。
[0029]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为了方便说明,在图1中,将图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图的进深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图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0030]在图1中,面状照明装置1具有大致长方形(也可以为大致正方形)且大致板状的外形,由容纳后述的导光板等的有底箱状的底部框架2和覆盖底部框架2的开口侧的顶部框架3构成壳体。在顶部框架3,通过大致矩形的开口部3a设有射出面4,从面状照明装置1的内部朝向外部照射光。底部框架2和顶部框架3通过压铸、钣金等方式形成。在将面状照明装置1用作车载用的导航装置、指示器等的背光灯的情况下,液晶显示装置等装接于射出面4那一
侧。
[0031]图2是图1中的面状照明装置1的Y-Y剖视图。在图2中,底部框架2具有底板部2a和包围该底板部2a的周围四边的侧壁2b。在底部框架2的底板部2a上依次层叠有反射片5、导光板6、光学片7、光学片8、光学片9。反射片5是用于使从导光板6泄漏至底板部2a侧的光反射而使其返回导光板6的部件。在对底部框架2的底板部2a的内表面施加了白色的涂层等而反射特性良好的情况下,有时也会省略反射片5。
[0032]导光板6由丙烯酸等透明的树脂形成,将从一个侧面(入光侧面)射入的光引导至整面并从一个主面射出。在导光板6的非入光侧的三边的所有或者任一侧面设有反射层6a。反射层6a是用于使来自导光板6的内部的光不泄漏至导光板6的外部的部件。由于难以使从导光板6暂时泄漏的光返回至导光板6,因此通过反射层6a来尽可能地使光不从导光板6泄漏。但是,通过在导光板6的非入光侧的侧面设置反射层6a,会由于反射层6a对光的吸收、散射而容易产生到射出面4的亮度的降低,因此,不仅使光不泄漏还要反射来到反射层6a的几乎所有的光这一点很重要。
[0033]关于由反射层6a实现的具体的效果,在后文中叙述,但能使用基于全反射的反射层和基于漫反射的反射层。作为基于全反射的反射层,能通过粘接蒸镀了银、铝等金属的片材(带材)或直接在导光板6的侧面蒸镀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导光板,从入光侧面入光;多个光源,向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照射光;一个以上光学片,层叠于所述导光板的射出面侧;以及底部框架和顶部框架,容纳所述导光板、所述光源以及所述光学片,在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片的非入光侧的任一侧面,在该侧面与所述底部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设有间隙,在所述顶部框架的形成开口部的檐部与所述底部框架的底板部之间夹持有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片的端部,在所述导光板的非入光侧的设有所述间隙的任一侧面形成有反射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达和正吉垣畅彦
申请(专利权)人: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