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插秧机的秧苗取出口和插植爪的配设间隔被设定为第一间隔和比第一间隔宽的第二间隔这样的不等间隔,秧苗载置部(62)具有:秧苗载置面(62b),能够载置与第一间隔相对应的宽度窄的毯状秧苗;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62d),位于秧苗载置面(62b)的左右两侧,具有适于引导宽度窄的毯状秧苗在纵向移送方向上移动的对置间隔,在秧苗载置部(62)的左右一对侧壁部(62d)中,在一方的侧壁部(62d)形成后视时沿着纵向移送方向的直线状的第一引导面(f1),在另一方的侧壁部(62d)形成以与后视时纵向移送方向的起始端侧相比终端侧更靠近另一方的侧壁部(62d)的方式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f2)。形状的第二引导面(f2)。形状的第二引导面(f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秧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秧机,具有适于以插植秧苗的行距不固定的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作业的秧苗插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具有能够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作业的秧苗插植装置的插秧机而言,以往已知以下结构。
[0003]即,在每个能够载置一个毯状秧苗的载秧台的秧苗载置部(在现有技术文献中为秧苗载置部),在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地形成两个秧苗取出口,通过对应的插植爪从这两个秧苗取出口取出两株秧苗并插植在农田。并且,通过使形成于各秧苗载置部的两个秧苗取出口彼此的间隔与在相邻位置的秧苗载置部彼此之间的具有相邻位置关系的秧苗取出口彼此的间隔不同,从而能够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参照专利文献1)。
[0004]就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秧机而言,在能够采用标准尺寸的毯状秧苗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这一点上是有用的。也就是说,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被设为能够搭载标准尺寸的毯状秧苗,在一个秧苗载置部形成两个秧苗取出口。并且,载秧台的往返横向移动量被设定为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的1/2的范围,从而能够通过与一个秧苗取出口相对应的一个插植爪取出毯状秧苗的左右方向宽度的1/2的范围内的秧苗。
[0005]由此,在能够利用标准尺寸的毯状秧苗这一点上是有用的。然而,当不对作为插植对象的全部行进行插植作业而是将一部分行不作为插植对象进行分排插植作业时,存在以下问题。即,就具有两个秧苗取出口的一个秧苗载置部而言,当想仅从一个秧苗取出口取出秧苗进行插植时,载置于秧苗载置部的秧苗为标准尺寸的毯状秧苗,因此,无法以仅消耗一块毯状秧苗的左右方向的1/2宽度的量的方式取出秧苗。因此,无法以奇数行进行分排插植,在这一点上尚有改善的余地。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布“特开平11
‑
46535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插秧机,具有能够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并能够进行分排插植且能够顺利地进行秧苗载置部的秧苗提供的载秧台。
[0011](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专利技术的插秧机的特征在于,在行驶机体的后方装备有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具有:载秧台,具有能够载置毯状秧苗的多个秧苗载置部;以及多个秧苗插植机构,取出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毯状秧苗并插植在农田,所述秧苗插植机构具有插植爪,所述插植爪与形成于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一个秧苗取出口的位置相对应地从所述秧苗取
出口取出一株毯状秧苗,所述秧苗取出口和所述插植爪在左右方向的配设间隔被设定为与预先设定的窄行距相对应的第一间隔和与比窄行距宽的宽行距相对应的第二间隔这样的不等间隔,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面,能够载置与所述第一间隔相对应的宽度窄的毯状秧苗;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位于所述秧苗载置面的左右两侧,具有适于引导宽度窄的毯状秧苗在纵向移送方向上移动的对置间隔,在所述秧苗载置部的左右一对所述侧壁部中,在一方的所述侧壁部形成后视时沿着所述纵向移送方向的直线状的第一引导面,在另一方的所述侧壁部形成后视时以与所述纵向移送方向的起始端侧相比终端侧更靠近另一方的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每个用于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的秧苗载置部形成一个秧苗取出口,通过一个插植爪取出秧苗,因此,也能够停止从一个秧苗取出口取出秧苗,从而以分排插植的方式进行秧苗插植作业。
[0014]并且,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以及载置的毯状秧苗的左右方向宽度都比较窄,因此,与采用标准宽度的毯状秧苗的情况相比,载秧台的左右往返移动导致的秧苗压缩的影响较少,从而能够减轻在一个秧苗取出口产生取苗量不均的问题的程度。
[0015]为了尽量减少在秧苗取出口的取苗量的不均,理想的做法是,在通过插植爪进行秧苗分割的时候就使毯状秧苗的左右端缘和与该左右端缘对置的侧壁部之间完全没有间隙。
[0016]因此,可以考虑以下方案,尽量将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设定为接近毯状秧苗的左右方向宽度的尺寸,而在秧苗载置部的上方入口侧将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设定得较宽,从而能够容易地插入并补充毯状秧苗,在通过插植爪进行秧苗分割的秧苗取出口所存在的部位附近,使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从两侧变窄。
[0017]然而,与用于以不等行距进行秧苗插植的宽度窄的秧苗载置部相对应的宽度窄的毯状秧苗比标准宽度的毯状秧苗的整体重量轻。因此,在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从两侧变窄的部位,对毯状秧苗滑落产生的移动阻力会突然增大,从而可能导致难以顺利地向滑落方向移动。
[0018]在本专利技术中,在秧苗载置部的左右一对侧壁部中,在一方的侧壁部形成后视时沿着纵向移送方向的直线状的第一引导面,在另一方的侧壁部形成后视时以与纵向移送方向的起始端侧相比终端侧更接近另一方的侧壁部的方式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
[0019]通过上述结构,在未形成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的部位,能够较宽地确保秧苗载置部的上方入口侧的左右方向宽度,从而在补充毯状秧苗时能够容易地插入毯状秧苗。并且,在形成有位于通过插植爪进行秧苗分割的位置并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的部位,以缩小秧苗载置部的左右方向宽度从而在毯状秧苗的左右端缘之间不会产生较大间隙的方式,避免在取苗量上产生较大的不均。
[0020]此时,形成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的部位为秧苗载置部的左右一对侧壁部的一侧,在对置的另一侧的侧壁部,形成沿着纵向移送方向的直线状的第一引导面。因此,与在两侧的侧壁部形成呈鼓出形状的第二引导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对毯状秧苗的滑落产生的阻力急剧增加,即使对于用于不等行距的较轻的毯状秧苗,也能够减少向滑落方向的移动阻力,能够顺利地向存在秧苗取出口的下方送入毯状秧苗。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优选,在左右一对所述侧壁部中,形成所述第二引导面的所述侧壁部位于分隔处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的所述秧苗载置部彼此的位置,一方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所述第二引导面的向左右方向的鼓出方向与另一方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所述第二引导面的鼓出方向相反。
[0022]根据该结构,形成第二引导面的侧壁部位于分隔处在相邻位置的秧苗载置部彼此的位置,一方的第二引导面的鼓出方向与另一方的第二引导面的鼓出方向相反。
[0023]因此,通过第二引导面的作用,使毯状秧苗的横向移动方向不会偏向载秧台的横向一方,而是向两个方向分散。由此,虽然作用有限,但能够容易地避免载秧台失去左右平衡。
[0024]在本专利技术中,作为优选,具有纵向移送带,所述纵向移送带将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所述秧苗载置面的毯状秧苗向所述秧苗取出口侧纵向移送,所述第二引导面的呈向左右方向鼓出形状的范围为比所述纵向移送带的配设部位的上端更靠下方的范围。
[0025]根据该结构,第二引导面的呈向左右方向鼓出形状的范围为比纵向移送带的配设部位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机体的后方装备有秧苗插植装置,所述秧苗插植装置具有:载秧台,具有能够载置毯状秧苗的多个秧苗载置部;以及多个秧苗插植机构,取出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毯状秧苗并插植在农田,所述秧苗插植机构具有插植爪,所述插植爪与形成于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一个秧苗取出口的位置相对应地从所述秧苗取出口取出一株毯状秧苗,所述秧苗取出口和所述插植爪在左右方向的配设间隔被设定为与预先设定的窄行距相对应的第一间隔和与比窄行距宽的宽行距相对应的第二间隔这样的不等间隔,所述秧苗载置部具有:秧苗载置面,能够载置与所述第一间隔相对应的宽度窄的毯状秧苗;以及左右一对侧壁部,位于所述秧苗载置面的左右两侧,具有适于引导宽度窄的毯状秧苗在纵向移送方向上移动的对置间隔,在所述秧苗载置部的左右一对所述侧壁部中,在一方的所述侧壁部形成后视时沿着所述纵向移送方向的直线状的第一引导面,在另一方的所述侧壁部形成后视时以与所述纵向移送方向的起始端侧相比终端侧更靠近另一方的所述侧壁部的方式呈向左右方向鼓出的形状的第二引导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所述侧壁部中,形成所述第二引导面的所述侧壁部位于分隔处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位置的所述秧苗载置部彼此的位置,一方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所述第二引导面的向左右方向的鼓出方向与另一方的所述秧苗载置部的所述第二引导面的鼓出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越山隆广,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