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源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污水板式换热器、供冷板式换热器、水源热泵机组、集水器和分水器,所述污水板式换热器一次侧连接污水源,其二次侧连接水源热泵机组,所述供冷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连接A区末端供冷管网,其一次侧连接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和污水源。优点:设计合理,选用污水源热泵系统,无需再增加其他冷源,降低初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利用了污水源中尾水,节约了能源;冬季供冷供电设备只有水泵,减少了电耗,降低了运行成本。低了运行成本。低了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源能源利用
,特别涉及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阶段,有些建筑全年使用空调系统,要求随时都有冷源和热源使用,部分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或冷、热水交替供应。这就要求空调供应系统具备同时供冷和供热的功能。
[0003]建筑附近有可利用污水源时,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作为供暖制冷主要能源。相较于其他能源方式,污水源热泵运行中更加稳定、节能。而为了满足建筑夏季制冷、冬季同时制冷供暖的需求,除采用污水热泵系统冬季供暖、夏季供冷,还会额外配置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等其他冷源用以冬季制冷。建设造价及空调系统运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污水板式换热器、供冷板式换热器、水源热泵机组、集水器和分水器: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流体入口通过管路与污水源上游的污水取水池连通,其一次侧流体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述第一管路与污水源下游管路连接,上述第二管路与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流体入口连通,上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污水源下游管路;
[0007]上述水源热泵机组具有蒸发器和冷凝器,上述蒸发器的介质入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连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出口和集水器的出液口,上述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上述蒸发器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连接上述分水器的进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入口,上述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
[0008]上述冷凝器介质入口分别通过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连接上述集水器的出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出口,上述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七阀门和第八阀门;上述冷凝器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连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入口和分水器的进液口,上述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
[0009]上述分水器的出液口分别通过第一供冷管和第一冷热管连接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进液口和B区末端冷暖管网的进液口,上述第一供冷管上设有第一供冷阀门;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出口通过二次侧管路连接上述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进液口,且上述二次侧管路上设有第二供冷阀门;
[0010]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出液口分别通过第三供冷管和第四供冷管连接上述集水器的进液口和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入口,上述第三供冷管和第四供冷管上分别设有第三供冷阀门和第四供冷阀门;B区末端冷暖管网的出液口连接上述集水器的进液口。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2]进一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二次侧流体出口处设有中介水循环泵。
[0013]进一步,上述第二管路上设有中尾水循环泵。
[0014]进一步,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一次侧流体出口管路上设有第十一阀门。
[0015]进一步,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二次侧管路上设有冷水循环泵。
[0016]进一步,上述分水器的进液端设有冷热水循环泵。
[0017]进一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的一次侧流体入口通过管路与上述污水取水池中的潜污泵出液端连通。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选用污水源热泵系统,无需再增加其他冷源,降低初投资和运行成本,同时,利用了污水源中尾水,节约了能源;冬季供冷供电设备只有水泵,减少了电耗,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简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在夏季使用时的管路连接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在冬季使用时的管路连接图。
[00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1、污水板式换热器;2、供冷板式换热器;3、水源热泵机组;4、集水器;5、分水器;6、污水取水池;7、污水源下游管路;8、中介水循环泵;9、中尾水循环泵;10、冷水循环泵;11、第一阀门;12、第二阀门;13、第十一阀门;31、蒸发器;32、冷凝器;41、第三供冷阀门;42、第四供冷阀门;51、第一供冷阀门;52、第二供冷阀门;101、冷热水循环泵;102、潜污泵;311、第三阀门;312、第四阀门;313、第五阀门;314、第六阀门;321、第七阀门;322、第八阀门;323、第九阀门;324、第十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25]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包括污水板式换热器1、供冷板式换热器2、水源热泵机组3、集水器4和分水器5: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一次侧流体入口通过管路与污水源上游的污水取水池6连通,其一次侧流体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述第一管路与污水源下游管路7连接,上述第二管路与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2的一次侧流体入口连通,上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2的一次侧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污水源下游管路7;
[0026]上述水源热泵机组3具有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上述蒸发器31的介质入口分别通
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连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出口和集水器4的出液口,上述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三阀门311和第四阀门312,上述蒸发器31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连接上述分水器5的进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入口,上述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五阀门313和第六阀门314;
[0027]上述冷凝器32介质入口分别通过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连接上述集水器4的出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出口,上述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七阀门321和第八阀门322;上述冷凝器32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连接上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入口和分水器5的进液口,上述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九阀门323和第十阀门324;
[0028]上述分水器5的出液口分别通过第一供冷管和第一冷热管连接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进液口和B区末端冷暖管网的进液口,上述第一供冷管上设有第一供冷阀门51;上述供冷板式换热器2的二次侧流体出口通过二次侧管路连接上述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进液口,且上述二次侧管路上设有第二供冷阀门52;
[0029]A区末端供冷管网的出液口分别通过第三供冷管和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冬季冷热同时供应的污水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板式换热器(1)、供冷板式换热器(2)、水源热泵机组(3)、集水器(4)和分水器(5):所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一次侧流体入口通过管路与污水源上游的污水取水池(6)连通,其一次侧流体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污水源下游管路(7)连接,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供冷板式换热器(2)的一次侧流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一阀门(11)和第二阀门(12);所述供冷板式换热器(2)的一次侧流体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污水源下游管路(7),所述水源热泵机组(3)具有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所述蒸发器(31)的介质入口分别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连接所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出口和集水器(4)的出液口,所述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三阀门(311)和第四阀门(312),所述蒸发器(31)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连接所述分水器(5)的进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入口,所述第五管路和第六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五阀门(313)和第六阀门(314);所述冷凝器(32)介质入口分别通过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连接所述集水器(4)的出液口和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出口,所述第七管路和第八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七阀门(321)和第八阀门(322);所述冷凝器(32)的介质出口分别通过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连接所述污水板式换热器(1)的二次侧流体入口和分水器(5)的进液口,所述第九管路和第十管路上分别设有第九阀门(323)和第十阀门(324);所述分水器(5)的出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静,杜玲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