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090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包括:外囊层,设置在外囊层内部的载体组件;外囊层内部为中空的受限空间;外囊层的壁厚为3~5mm;载体组件用于固定细菌,载体组件为若干载体单元组成;载体组件占外囊层体积的8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载体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水质处理的方法,一般为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处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主要通过投加化学药剂来吸附富集,再通过絮凝沉淀、过滤和离子交换等方式来处理污染水体。但是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效率不高,且成本较高,只能作为预处理。生物处理特别是微生物水工艺处理效果较好,但是微生物的生存、固定受到制约,污染物的处理效率也受到制约。
[0003]固定化生物技术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并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并反复利用。固定化生物技术具有微生物密度高、反应迅速、产物易分离、反应过程易控制的优点、是一种高效低耗、运转管理容易和十分有前途的废水处理技术。固定化生物技术的作用方法大致有吸附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和包埋法四大类。
[0004]现在的微生物的载体由有机载体和无机载体组成,这些微生物载体一般以单结构存在,容易漂浮在水中,存在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此外,这些微生物载体还存在比表面积小、孔隙率低的问题,导致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较慢,微生物的浓度较低等问题。
[000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微生物载体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旨在解决现有微生物载体结构不稳定、比表面积小、孔隙率低的问题。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层,设置在所述外囊层内部的载体组件;
[0008]所述外囊层内部为中空的受限空间;所述外囊层的壁厚为3~5mm;
[0009]所述载体组件用于固定细菌,所述载体组件为若干载体单元组成;所述载体组件占所述外囊层体积的80%

100%,所述载体组件的形状和所述外囊层相匹配;
[0010]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多孔结构;若干所述载体单元平行排列,且等间距布置;所述载体单元表面吸附固定有功能微生物;相邻所述载体单元的周向通过连接带依次固定,且相邻所述载体单元之间通过尼龙丝连接。
[0011]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圆柱形,若干所述载体单元的直径从中心向两端逐渐递减。
[0012]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片状结构,若干所述载体单元的大小相等。
[0013]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载体组件中相邻所述载体单元之间的间距为5~10mm。
[0014]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囊层为双瓣锁扣结构,所述外囊层能够拆卸。
[0015]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单元为沸石和陶粒组成。
[0016]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囊层为热固性树脂,所述外囊层能够通过高频线圈通电发生微爆。
[0017]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载体组件占所述外囊层体积的90%。
[0018]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载体单元的比表面积为100~900m2/g。
[0019]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功能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一种。
[0020]本技术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经过特征的组合设计,提高了多功能微生物载体的结构稳定性,防止多功能微生物载体漂浮于水中,增大了比表面积。
[0022](2)本技术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由多层载体单元组成,且每层之间固定连接,形成球体或方体结构,稳定性更好,不会被随水流动,抗冲击力较强;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有利于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对细菌的固定,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悬浮状的微生物,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单位体积内微生物的含量更高,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节约污水处理的成本。
[0023](3)本技术通过在载体组件表面增设一层外囊层,外囊层形成中空的受限空间,通过可拆卸结构或微爆的结构,能够使得内部的载体组件暴露,实现了对内部载体组件的保护,提高载体组件的保质时间。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一的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二的另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多功能微生物载体;2、外囊层;3、载体组件;31、载体单元;4、连接带;5、尼龙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9]实施例一
[0030]如图1所示,示出了本技术中的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的结构示意图。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经过特征的组合设计,提高了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的结构稳定性,防止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漂浮于水中,增大了比表面积。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包括:外囊层2,设置在外囊层2内部的载体组件3。
[0031]该外囊层2为球体结构,外囊层2为双瓣锁扣结构,外囊层2能够拆卸;通过将外囊层2拆开,能够将内部的载体组件3暴露。外囊层2内部为中空的受限空间;外囊层2的壁厚为3~5mm。
[0032]载体组件3用于固定细菌,载体组件3为若干载体单元31组成。载体组件3占外囊层2体积的80%

100%,本实施例中优选90%。载体组件3的形状和外囊层2相匹配。
[0033]每个载体单元31均为多孔结构;若干载体单元31平行排列,且等间距布置。
[0034]载体单元31表面吸附固定有功能微生物,功能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一种,本实施例中优选枯草芽孢杆菌。本实施例中每个吸附固定的功能微生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的生物反应器,提高了转化率。
[0035]每个载体单元31均为圆柱形,若干载体单元31的直径从中心向两端逐渐递减。载体组件3中相邻载体单元31之间的间距为5~10mm。载体单元31为沸石和陶粒组成。每个载体单元31的比表面积为100~900m2/g,本实施例中优选600m2/g。
[0036]相邻载体单元31的周向通过连接带4依次固定,且相邻载体单元31之间通过尼龙丝5连接。
[0037]本实施例中连接带4可以为弹性连接或刚性连接。
[0038]实施例二
[0039]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技术中的另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的结构示意图。该多功能微生物载体1包括: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囊层,设置在所述外囊层内部的载体组件;所述外囊层内部为中空的受限空间;所述外囊层的壁厚为3~5mm;所述载体组件用于固定细菌,所述载体组件为若干载体单元组成;所述载体组件占所述外囊层体积的80%

100%,所述载体组件的形状和所述外囊层相匹配;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多孔结构;若干所述载体单元平行排列,且等间距布置;所述载体单元表面吸附固定有功能微生物;相邻所述载体单元的周向通过连接带依次固定,且相邻所述载体单元之间通过尼龙丝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圆柱形,若干所述载体单元的直径从中心向两端逐渐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模式的多功能微生物载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载体单元均为片状结构,若干所述载体单元的大小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固定化细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延滨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鑫益源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