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涉及到建筑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包括承载柱、限位杆、壳体,所述承载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一固定套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限位杆进行限位,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适应不同地况,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套顶部的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弹簧。该装置能够适应地况较差和较好的地面,且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摩擦垫,增加与地面摩擦力,使得整个装置更加平稳,且能够避免运输的过程中限位钉划破操作人员的身体,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大量推广。适合大量推广。适合大量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建筑结构设计就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所要施工的建筑的表达,《建筑结构设计》依据我国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介绍了常见建筑结构体系的概念与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结构设计概论、结构极限状态及作用、单层排架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剪力墙结构、砌体结构以及常见基础结构的分析与设计。
[0003]现有的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不易适应不同地面,从而使得整个装置的实用性较差,且传统的承载支撑装置在运输过程中限位钉会划破操作人员的身体,不易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来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该装置能够适应地况较差和较好的地面,且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摩擦垫,增加与地面摩擦力,使得整个装置更加平稳,且能够避免运输的过程中限位钉划破操作人员的身体,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适合大量推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包括承载柱、限位杆、壳体所述承载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一固定套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限位杆进行限位,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适应不同地况。
[0006]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套顶部的两个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所述承载柱的外圈滑动套接有活动套,所述活动套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两个限位杆,所述承载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固定套,所述第二固定套和第一固定套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限位块。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的外圈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底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钉,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承载柱的外圈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外圈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铰接。
[0009]优选的,所述承载柱的外圈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远离第一滑槽的一端与活动套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承载板。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两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底板与第一通孔的内壁滑动套接,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限位钉的直径。
[0011]综上,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2]1、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限位钉、活动套、连接柱、顶板等结构,其中当需要对建筑进行支撑时,首先将承载板放置在建筑横梁的底部,使承载柱与地面接触,之后按动卡杆压缩第一弹簧,然后向下滑动活动套,使顶部限位杆脱离顶部限位块,从而使得底部限位杆进入底部限位块,之后向下按压顶板或者使用工具使得顶板向下运动,顶板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连接柱向下运动,连接柱向下运动使得底板向下运动压缩第二弹簧,同时使得限位钉进入地面,从而使得该装置适应地况较差的地面;
[0013]2、本技术中,该装置通过壳体、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活动套等结构,其中当对房屋进行装修时,地况较好,不能够对地面进行破坏但又需要对建筑进行支撑时,此时将承载板放置在建筑横梁的底部,使承载柱与地面接触,之后按动卡杆压缩第一弹簧,然后向下滑动活动套,使顶部限位杆脱离顶部限位块,从而使得底部限位杆进入底部限位块,解除对活动套的限位,之后向下滑动活动套,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运动,通过壳体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同时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摩擦垫,增加与地面摩擦力,使得整个装置更加平稳;
[0014]3、本技术中,通过壳体、第二弹簧、限位钉等结构,其中当需要解除对建筑的支撑作用时,在地况较差的地面时,通过手动或者工具使得限位钉脱离地面,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使得限位钉进入壳体内,避免运输的过程中限位钉划破操作人员的身体。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3中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承载板;2、承载柱;3、限位杆;4、第一连接杆;5、壳体;6、第二连接杆;7、固定环;8、第一固定套;9、固定板;10、第一弹簧;11、活动套;12、限位块;13、卡杆;14、顶板;15、连接柱;16、底板;17、第二弹簧;18、限位钉;19、第二固定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参考图1
‑
4所示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包括承载柱2、限位
杆3、壳体5,承载柱2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套8,第一固定套8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用于对限位杆3进行限位,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用于适应不同地况,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套8顶部的两个固定板9,固定板9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弹簧10,当需要对建筑进行支撑时,首先将承载板1放置在建筑横梁的底部,使承载柱2与地面接触,之后按动卡杆13压缩第一弹簧10,然后向下滑动活动套11,使顶部限位杆3脱离顶部限位块12,从而使得底部限位杆3进入底部限位块12,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13,承载柱2的外圈滑动套接有活动套11,活动套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两个限位杆3,承载柱2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固定套19,第二固定套19和第一固定套8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限位块12。
[0023]支撑机构的外圈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杆4,第一连接杆4的另一端铰接有顶板14,向下按压顶板14或者使用工具使得顶板14向下运动,顶板14向下运动从而使得连接柱15向下运动,连接柱15向下运动使得底板16向下运动压缩第二弹簧17,同时使得限位钉18进入地面,从而使得该装置适应地况较差的地面,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包括承载柱(2)、限位杆(3)、壳体(5),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柱(2)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一固定套(8),所述第一固定套(8)的顶部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用于对限位杆(3)进行限位,所述壳体(5)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用于适应不同地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一固定套(8)顶部的两个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弹簧(10),所述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卡杆(13),所述承载柱(2)的外圈滑动套接有活动套(11),所述活动套(1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两个限位杆(3),所述承载柱(2)的外圈固定套接有第二固定套(19),所述第二固定套(19)和第一固定套(8)的两侧均设置有两个限位块(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结构设计用承载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的外圈等间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一连接杆(4),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另一端铰接有顶板(14),所述顶板(14)的底部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君,
申请(专利权)人:古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