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60706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包括地面,地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柱基体,混凝土柱基体的外侧面固定套接有加固组件,加固组件的内部固定套接有加固钢筋,加固组件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承重组件,加固组件包括有加固套,加固套的上端面四角处均开设有连接孔,加固套的两端均开设有活动槽,加固套的一侧活动槽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板,第一活动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活动孔,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解决了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施工作业时间长便捷性低下的问题,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解决了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无法进一步的加强其纵向承重效果的弊端。端。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房建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柱是房建工程的承重结构,但由于荷载、环境等的不断变化,混凝土柱经常出现耐久性下降,强度或刚度不足的情况,作为建筑中的主要承重结构,对缺陷柱体进行加固是必要的,因此常常需要使用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来对混凝土柱进行加固。
[0003]现有技术下的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主要是加大混凝土柱的横截面积,是在混凝土柱的单侧、两侧或四周外包混凝土,通过这种方法使混凝土柱加强固定,但这种方式的施工作业时间较长,在混凝土养护期间需限制荷载,且加固后结构自重加大、即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的便捷性低下。
[0004]现有技术下的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主要是加强混凝土柱的横向固定强度,即可以防止混凝土柱产生倾斜,使其达到更好的承重效果,但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并不能加强混凝土柱的承重效果,随着荷载、环境等的不断变化会导致混凝土柱的承重能力有所衰减,但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无法进一步的加强其纵向承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
[0006]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包括地面,还包括:
[0007]加固组件:所述地面的上表面设有加固组件;
[0008]承重组件:所述地面的上表面设有承重组件。
[0009]进一步的,所述地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柱基体,所述混凝土柱基体的外侧面固定套接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的内部固定套接有加固钢筋,所述加固组件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承重组件,此为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布局。
[0010]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有加固套,所述加固套的上端面四角处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加固套的两端均开设有活动槽,所述加固套的一侧活动槽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板,所述第一活动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活动孔,所述第一活动板的末端开设有接合凹槽,所述加固套的另一侧活动槽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板,所述第二活动板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活动孔,所述第二活动板的末端开设有接合凸槽,所述加固套的两侧面均开设有连接槽,通过此结构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效果。
[0011]进一步的,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有承重底块,所述承重底块的内侧面开设有凸缘,所述承重底块的内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拱形弧板,所述承重底块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L型板
件,所述拱形弧板的顶端与L型板件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L型板件与加固套的侧面所开设的连接槽固定连接,通过此结构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混凝土柱纵向承重能力加强效果。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加固钢筋的数量为五个,所述连接孔均与加固钢筋固定套接,所述第一活动孔、第二活动孔均与加固钢筋固定套接,所述加固钢筋贯穿活动槽与第一活动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固钢筋贯穿活动槽与第二活动板的连接处,所述加固钢筋贯穿接合凹槽与接合凸槽的接合处,通过此结构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结构组装效果。
[0013]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底块与地面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固套之间相互纵向堆叠,所述L型板件之间相互纵向堆叠,所述L型板件的相邻侧面均与拱形弧板相互连接,所述加固套的内侧壁面均与混凝土柱基体的外侧面固定连接,相互堆叠的加固套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对混凝土柱基体的加强固定效果,相互堆叠的L型板件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对混凝土柱基体的加强承重效果。
[0014]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5]1.本技术设有加固组件,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使用时,首先在混凝土柱基体的侧面套接上加固套,然后将第一活动板绕加固钢筋旋转活动,同时将第二活动板绕加固钢筋旋转活动,将接合凹槽与接合凸槽相互嵌合并使加固钢筋贯穿其中,重复上述操作将加固套在混凝土柱基体的侧面上堆叠起来,通过此结构实现对混凝土柱基体的加强固定效果,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通过此结构解决了传统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的施工作业时间长,便捷性低下的问题。
[0016]2.本技术设有承重组件,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使用时,将承重底块固定在地面的上表面,将凸缘与连接槽相互接合,然后将拱形弧板放置在承重底块上,然后再将L型板件堆叠在承重底块的上端面,重复上述堆叠步骤,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对混凝土柱基体的承重能力加强效果,解决了传统混凝土柱加强固定方法无法进一步的加强其纵向承重效果的弊端。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加固组件整体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加固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承重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承重底块处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为:1、地面;2、混凝土柱基体;3、加固组件;301、加固套;302、连接孔;303、活动槽;304、第一活动板;305、第一活动孔;306、接合凹槽;307、第二活动板;308、第二活动孔;309、接合凸槽;310、连接槽;4、加固钢筋;5、承重组件;501、承重底块;502、凸缘;503、拱形弧板;504、L型板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
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包括地面1,还包括:
[0025]加固组件3:地面1的上表面设有加固组件3;
[0026]承重组件5:地面1的上表面设有承重组件5。
[0027]参照图1,地面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柱基体2,混凝土柱基体2的外侧面固定套接有加固组件3,加固组件3的内部固定套接有加固钢筋4,加固组件3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承重组件5,加固组件3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对混凝土柱基体2的固定加强效果,承重组件5实现该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对混凝土柱基体2的承重能力加强效果。
[0028]参照图3,加固组件3包括有加固套301,加固套301的上端面四角处均开设有连接孔302,加固套301的两端均开设有活动槽303,加固套301的一侧活动槽303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板3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包括地面(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固组件(3):所述地面(1)的上表面设有加固组件(3);承重组件(5):所述地面(1)的上表面设有承重组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混凝土柱基体(2),所述混凝土柱基体(2)的外侧面固定套接有加固组件(3),所述加固组件(3)的内部固定套接有加固钢筋(4),所述加固组件(3)的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承重组件(5);所述加固组件(3)包括有加固套(301),所述加固套(301)的上端面四角处均开设有连接孔(302),所述加固套(301)的两端均开设有活动槽(303),所述加固套(301)的一侧活动槽(303)活动连接有第一活动板(304),所述第一活动板(304)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一活动孔(305),所述第一活动板(304)的末端开设有接合凹槽(306);所述承重组件(5)包括有承重底块(501),所述承重底块(501)的内侧面开设有凸缘(502),所述承重底块(501)的内侧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拱形弧板(50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房建工程的混凝土柱加强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套(301)的另一侧活动槽(303)活动连接有第二活动板(307),所述第二活动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相进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嘉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