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0412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两侧面的顶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上底板,且所述上底板通过螺栓与墙体顶端的木框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两侧面的底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下底板,所述下底板通过螺栓与地基固定连接,所述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支撑有多个等距排列的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侧面与墙体的侧面贴合接触;所述墙体的两侧面均设置有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所述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上加强结构包括上斜撑杆和上加强网。该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可加固墙体,辅助墙体支撑,并不破坏墙体原有结构。并不破坏墙体原有结构。并不破坏墙体原有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砖木结构
,具体是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砖木结构是房屋的一种建筑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现在市面上的建筑墙体大多数是由混凝土混合砖砌合而成,在其顶端设置有木框结构。旧城的砖木结构,其建筑墙体大多强度较低,容易损坏,在对旧城的砖木结构建筑进行改造时,尤其需要对其建筑墙体进行加固处理。
[0003]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设计和生产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在不破坏墙体原有结构基础上,有效加固墙体。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包括墙体,所述墙体的两侧面的顶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上底板,且所述上底板通过螺栓与墙体顶端的木框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的两侧面的底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下底板,所述下底板通过螺栓与地基固定连接,所述上底板与下底板之间支撑有多个等距排列的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侧面与墙体的侧面贴合接触;
[0007]所述墙体的两侧面均设置有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所述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
[0008]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上加强结构包括上斜撑杆和上加强网,所述上斜撑杆的顶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上斜撑杆的顶端与上底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斜撑杆的斜面与墙体的侧面支撑接触,相邻两个所述上斜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上加强网,所述上加强网与墙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下加强结构包括下斜撑杆和下加强网,所述下斜撑杆的底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下斜撑杆的底端与下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斜撑杆的斜面与墙体的侧面支撑接触,相邻两个所述下斜撑杆之间固定连接有下加强网,所述下加强网与墙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0010]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垂直连接在相邻两个加强杆之间的横杆,且相邻两个加强杆之间共设置有两个横杆,两个所述横杆之间连接有多个交错设置的斜杆。
[0011]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位于墙体的横向轴线呈镜像分布,所述上斜撑杆的底端和下斜撑杆的顶端分别与支撑结构的顶端和底端接触。
[0012]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
构,得益于上底板、下底板和加强杆的设置,一方面可以辅助加固墙体,另一方面可辅助墙体进行支撑,有利于加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得益于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的设置,可加固墙体;得益于支撑结构的设置,一方面可提升加强杆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连接上加强结构和下加强结构,以加强整体的稳定性;上底板、下底板、加强杆、上斜撑杆和下斜撑杆均与墙体抵接,从墙体的两侧面加固墙体,且在加固过程未在墙面钻孔破坏墙体结构,有利于保护原有墙体结构;该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可加固墙体,辅助墙体支撑,并不破坏墙体原有结构。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上底板、下底板和加强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墙体;2、上底板;3、下底板;4、加强杆;5、上加强结构;51、上斜撑杆;52、上加强网;6、下加强结构;61、下斜撑杆;62、下加强网;7、支撑结构;71、横杆;72、斜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以附图为基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0019]本技术实施例中,为了加固墙体1,并辅助墙体1进行支撑,如图1和图2所示,墙体1的两侧面的顶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上底板2,且上底板2通过螺栓与墙体1顶端的木框结构(图中未画出)固定连接,墙体1的两侧面的底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下底板3,上底板2和下底板3的侧面均与墙体1的侧面抵接固定,且上底板2和下底板3均设置为轻质钢材结构,下底板3通过螺栓与地基(图中未画出)固定连接,上底板2与下底板3之间支撑有多个等距排列的加强杆4,加强杆4设置为木质结构,且加强杆4的顶端和底端通过连接钉分别与上底板2和下底板固定连接,加强杆4的侧面与墙体1的侧面贴合接触。
[0020]为了进一步加固墙体1,如图1和图2所示,墙体1的两侧面均设置有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关于墙体1的横向轴线呈镜像分布;上加强结构5包括上斜撑杆51和上加强网52,上斜撑杆51的顶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上斜撑杆51的顶端与上底板2的底端通过连接钉固定连接,上斜撑杆51的斜面与墙体1的侧面支撑接触,相邻两个上斜撑杆51之间固定连接有上加强网52,上斜撑杆51与加强杆4之间也设置有上加强网52,上加强网52与墙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且上加强网52通过水泥与墙体1浇筑连接;下加强结构6包括下斜撑杆61和下加强网62,下斜撑杆61的底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下斜撑杆61的底端与下底板3的顶端通过连接钉固定连接,下斜撑杆61的斜面与墙体1的侧面支撑接
触,相邻两个下斜撑杆61之间固定连接有下加强网62,下斜撑杆61与加强杆4之间也设置有下加强网62,下加强网62与墙体1的侧面固定连接,且下加强网62通过水泥与墙体1浇筑连接,上斜撑杆51和下斜撑杆61均设置为木质结构。
[0021]为了辅助加固墙体1,连接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加强整体的稳定性,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7,支撑结构7包括通过连接钉垂直连接在相邻两个加强杆4之间的横杆71,且相邻两个加强杆4之间共设置有两个横杆71,两个横杆71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有多个交错设置的斜杆72,斜杆72也设置为木质结构;上斜撑杆51的底端和下斜撑杆61的顶端分别与支撑结构7的顶端和底端接触,即上斜撑杆51的底端和下斜撑杆61的顶端分别与两个横杆71接触。
[0022]该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改造时,首先在墙体1的侧面抵接固定上底板2和下底板3,并通过螺栓将上底板2与墙体1上方的木框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的两侧面的顶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上底板(2),且所述上底板(2)通过螺栓与墙体(1)顶端的木框结构固定连接,所述墙体(1)的两侧面的底端边缘处均贴合设置有下底板(3),所述下底板(3)通过螺栓与地基固定连接,所述上底板(2)与下底板(3)之间支撑有多个等距排列的加强杆(4),所述加强杆(4)的侧面与墙体(1)的侧面贴合接触;所述墙体(1)的两侧面均设置有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所述上加强结构(5)和下加强结构(6)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旧城改造且具有加固结构的建筑砖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结构(5)包括上斜撑杆(51)和上加强网(52),所述上斜撑杆(51)的顶端设置为平面结构,且上斜撑杆(51)的顶端与上底板(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斜撑杆(51)的斜面与墙体(1)的侧面支撑接触,相邻两个所述上斜撑杆(51)之间固定连接有上加强网(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健良杨津杨茹鑫杨先瑞姜树新王猛赵书南张静晓王世贤李俊赵明晓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