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洪清专利>正文

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86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涉及梯子固定领域。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上设置壳体,壳体顶部和底部均设置通孔,壳体一侧设置固定钩,固定钩杆部一端依次穿过壳体底部和顶部通孔后位于壳体上方,壳体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第一调节块、固定块和第二调节块,固定钩杆部均穿过第一调节块、固定块和第二调节块,第一调节块一侧设置第一固定挡头,壳体上设置调节挡头,当调节挡头向上运行后,固定钩杆部能在壳体内运行,第一调节块与固定块之间设置第一调节弹簧,第二调节块一侧设置第二固定挡头,壳体上设置调节手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提高了车顶上梯子与行李架之间的固定效率。顶上梯子与行李架之间的固定效率。顶上梯子与行李架之间的固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梯子固定领域,具体是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

技术介绍

[0002]在车顶的行李架上放置梯子时,通常会采用车顶固定夹将梯子固定在行李架上。现有技术中的梯子车顶固定夹,通常将固定钩和固定夹的位置放置好后,通过旋转固定铁片,将梯子与行李架紧密固定住,需要卸下梯子时,再将固定铁片反向旋转开。这种固定夹在使用时,固定缓慢,在车辆处于颠簸状态时容易转动,固定不牢靠,而且安全性低,梯子容易丢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它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提高了车顶上梯子与行李架之间的固定效率。
[0004]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设置壳体,所述壳体顶部和底部均设置通孔,所述壳体一侧设置固定钩,所述固定钩杆部一端依次穿过壳体底部和顶部通孔后位于壳体上方,所述壳体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第一调节块、固定块和第二调节块,所述固定钩杆部均穿过第一调节块、固定块和第二调节块,所述第一调节块一侧设置第一固定挡头,所述壳体上设置调节挡头,所述调节挡头位于第一调节块上与第一固定挡头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挡头向上运行后,固定钩杆部能在壳体内运行,所述第一调节块与固定块之间设置第一调节弹簧,所述第二调节块一侧设置第二固定挡头,所述壳体上设置调节手柄,所述调节手柄位于第二调节块上与第二固定挡头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手柄运行时,第二调节块能够控制固定钩向上运动,所述第二调节块与壳体内壁之间设置第二调节弹簧,所述第一调节弹簧和第二调节弹簧均套设在固定钩的杆部上,所述壳体上设置壳盖,所述壳盖上设置锁体,当所述锁体处于锁定状态时,调节挡头和调节手柄均处于限位状态。
[0006]所述壳体内设置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调节手柄位于壳体内部分上方。
[0007]所述锁体包括锁头,所述锁头一侧设置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侧设置锁芯,所述锁芯位于调节挡头和调节手柄之间。
[0008]所述固定钩杆体端部设置连接球,所述连接球与固定钩杆体端部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
[0009]对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0]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等部件,通过操控调节手柄将行李架和梯子紧密固定住,操作便捷,固定迅速,而且通过设置锁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固定夹固定的牢固性,而且提高了固定夹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2]附图2是本技术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附图3是本技术锁体部分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4是本技术锁体部分后视图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中所示标号:1、固定架;2、壳体;3、通孔;4、固定钩;5、第一调节块;6、固定块;7、第二调节块;8、第一固定挡头;9、调节挡头;10、第一调节弹簧;11、第二固定挡头;12、调节手柄;13、第二调节弹簧;14、壳盖;15、锁体;16、限位块;17、锁头;18、连接轴;19、锁芯;20、连接球。
具体实施方式
[0016]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0017]本技术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所采用的电路连接元件均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同时,为了清楚地表达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说明书附图采用机构运动的简图的方式进行了整理绘制,在此不再详述。
[0018]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包括固定架1,所述固定架1上设置壳体2,所述壳体2顶部和底部均设置通孔3,所述壳体2一侧设置固定钩4,如附图所示,固定钩底部呈钩状,使用时放置在行李架固定杆和梯子横杆位置处,一端呈杆状,通过调整杆杆状部分的位置将行李架和梯子固定住。所述固定钩4杆部一端依次穿过壳体2底部和顶部通孔3后位于壳体2上方,所述壳体2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第一调节块5、固定块6和第二调节块7,所述固定钩4杆部均穿过第一调节块5、固定块6和第二调节块7,所述第一调节块5一侧设置第一固定挡头8,所述壳体2上设置调节挡头9,所述调节挡头9位于第一调节块5上与第一固定挡头8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挡头9向上运行后,固定钩4杆部能在壳体2内运行,所述第一调节块5与固定块6之间设置第一调节弹簧10,所述第二调节块7一侧设置第二固定挡头11,所述壳体2上设置调节手柄12,所述调节手柄12位于第二调节块7上与第二固定挡头11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手柄12运行时,第二调节块7能够控制固定钩4向上运动,所述第二调节块7与壳体2内壁之间设置第二调节弹簧13,所述第一调节弹簧10和第二调节弹簧13均套设在固定钩4的杆部上,所述壳体2上设置壳盖14,所述壳盖14上设置锁体15,当所述锁体15处于锁定状态时,调节挡头9和调节手柄12均处于限位状态。本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第一调节块和第二调节块等部件,通过操控调节手柄将行李架和梯子紧密固定住,操作便捷,固定迅速,而且通过设置锁体结构,不仅增强了固定夹固定的牢固性,而且提高了固定夹的安全性。
[001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内设置限位块16,所述限位块16位于调节手柄12位于壳体2内部分上方。限位块用于限定调节手柄单次运行的最大行程,增强了调节手柄运行时的稳
定性。
[0020]作为优化,所述锁体15包括锁头17,所述锁头17一侧设置连接轴18,所述连接轴18一侧设置锁芯19,所述锁芯19位于调节挡头9和调节手柄12之间。锁芯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而且处于锁定状态时,能够同时限制调节挡头和调节手柄的运行。
[0021]作为优化,所述固定钩4杆体端部设置连接球20,所述连接球20与固定钩4杆体端部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便于拆卸归置,在调整状态下避免固定钩杆状部分进入壳体内,给使用上带来不便。
[0022]使用方法:
[0023]本技术在使用时,锁体处于打开状态,首先向上调动调节挡块,使第一调节块处于水平,便于将固定钩的杆状部分穿过壳体,第一调节块处于图2位置时,杆状部分无法穿过。穿过后,松开调节挡块,在第一调节弹簧的作用下,第一调节块复位,卡住固定钩杆状部分保持静止,然后将固定钩放置在行李架和梯子横杆位置处,放置好后,下压调节手柄,调节手柄内部钩状部分将第二调节块向上拖动,进而向上拉拽固定钩杆状部分,完成后松开调节手柄,在第二调节弹簧的作用下,第二调节块复位,反复操作调节手柄,直至固定架和固定钩将行李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梯子车顶固定夹,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上设置壳体(2),所述壳体(2)顶部和底部均设置通孔(3),所述壳体(2)一侧设置固定钩(4),所述固定钩(4)杆部一端依次穿过壳体(2)底部和顶部通孔(3)后位于壳体(2)上方,所述壳体(2)内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第一调节块(5)、固定块(6)和第二调节块(7),所述固定钩(4)杆部均穿过第一调节块(5)、固定块(6)和第二调节块(7),所述第一调节块(5)一侧设置第一固定挡头(8),所述壳体(2)上设置调节挡头(9),所述调节挡头(9)位于第一调节块(5)上与第一固定挡头(8)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挡头(9)向上运行后,固定钩(4)杆部能在壳体(2)内运行,所述第一调节块(5)与固定块(6)之间设置第一调节弹簧(10),所述第二调节块(7)一侧设置第二固定挡头(11),所述壳体(2)上设置调节手柄(12),所述调节手柄(12)位于第二调节块(7)上与第二固定挡头(11)相对一侧,当所述调节手柄(12)运行时,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洪清
申请(专利权)人:吴洪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