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84336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包括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输送管和短轴液下泵,所述短轴液下泵与副槽之间接触,所述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之间通过导管连接。本方案通过弹性块、耐压垫、摩擦垫等结构的配合使用,便于作业人员对输送管进行安装,避免使用传统的螺栓固定方式,且短轴液下泵采用卡板进行卡紧,在弹簧的形变作用下,保证卡板的紧固效果,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


[0001]本技术属反应釜
,具体涉及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沥青的加工生产工艺中,需要使用反应釜对中温沥青进行冷却成型,传统工艺中釜式反应的工艺采用自流满流的方式连接四个反应釜,最终流出至中间槽,再由中间槽液下泵抽至汽化冷却器冷却,冷却后进高位槽待成型。
[0003]但是,对于传统的沥青加工生产用反应釜而言,存在进中间槽温度较高,挥发气体容易自然,长轴式液下泵故障率较高,每个周期要进行拆卸清理,由于反应釜是自流,且高温聚合管道容易结焦,阻力较大,影响开工周期,且输送管、液下泵的安装多为螺栓进行固定,不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解决了现有的沥青加工生产用反应釜而言,存在进中间槽温度较高,挥发气体容易自然,长轴式液下泵故障率较高,每个周期要进行拆卸清理,由于反应釜是自流,且高温聚合管道容易结焦,阻力较大,影响开工周期的问题,并解决了输送管、液下泵的安装多为螺栓进行固定,不便于人们的安装的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包括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输送管和短轴液下泵,所述短轴液下泵与副槽之间接触,所述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之间通过导管连接,所述第一反应釜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对称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对称固定安装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耐压垫,所述耐压垫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摩擦垫,所述输送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第一反应釜之间接触,所述连接环的表面对称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副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二密封环的内壁滑动安装有顶杆,所述顶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环,所述移动环与套筒之间接触。
[0006]本技术的原理在于:通过推动输送管进入安装孔之内,并与第一密封环内壁之间紧密接触,以保证输送管安装的密封性,在此过程中,输送管带动连接环与第一反应釜之间接触,并带动卡块进入卡槽之内,在弹性块、耐压垫、摩擦垫等结构的配合作用下,可对卡块进行卡紧固定,使得输送管处于安装稳定,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通过推动卡板向上侧移动,使得卡板带动顶杆沿第二密封环内壁滑动,且第二密封环的设置,可避免沥青溶液进入套筒之内,移动环受力沿套筒内壁向内侧滑动,弹簧受力压缩,可推动短轴液下泵与副槽之间接触,并不再对卡板施加外力,弹簧恢复形变,推动卡板对短轴液下泵进行压紧固定,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通过导管将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之间进行串联,使得第一反应釜顶部进料底部满流至第二反应釜底部,第二反应釜中部满流至第三反应釜中部,第三反应釜底部满流至第四反应釜底部,第四反应釜中部满流至小汽化器,实现第一次降温,再通过中间槽、副槽、短轴液下泵、大汽化器的作用,实现第二次降温处理,避免中间槽改质沥青温度较高,避免使用故障率高的长轴式液下泵,有效缓解管道结焦,影响开工周期的问题,通过弹性块、耐压垫、摩擦垫等结构的配合使用,便于作业人员对输送管进行安装,避免使用传统的螺栓固定方式,且短轴液下泵采用卡板进行卡紧,在弹簧的形变作用下,保证卡板的紧固效果,便于人们的安装使用。
[0008]进一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与输送管之间滑动连接,便于在第一密封环的作用下,保证输送管安装的密封性。
[0009]进一步,所述卡块与输送管之间接触,所述卡块与卡槽之间接触,所述卡块与摩擦垫之间接触,便于在摩擦垫、卡块等结构的配合作用下,使得输送管处于安装稳定。
[0010]进一步,所述顶杆的外侧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密封环、移动环之间固定,便于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得顶杆处于紧固状态。
[0011]进一步,所述顶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卡板与短轴液下泵之间接触,且卡板的内壁做磨砂处理,便于在卡板的作用下,可对短轴液下泵进行卡紧固定。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方便的反应釜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方便的反应釜的图1的A处放大图;
[001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方便的反应釜的图1的卡槽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使用方便的反应釜的图1的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7]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反应釜1、第二反应釜2、第三反应釜3、第四反应釜4、小汽化器5、中间槽6、副槽7、大汽化器8、第一高位槽9、第二高位槽10、输送管11、短轴液下泵12、安装孔13、第一密封环14、卡槽15、弹性块16、耐压垫17、摩擦垫18、连接环19、卡块20、套筒21、第二密封环22、顶杆23、移动环24、弹簧25、卡板26。
[0018]如图1

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包括第一反应釜1、第二反应釜2、第三反应釜3、第四反应釜4、小汽化器5、中间槽6、副槽7、大汽化器8、第一高位槽9、第二高位槽10、输送管11和短轴液下泵12,短轴液下泵12与副槽7之间接触,第一反应釜1、第二反应釜2、第三反应釜3、第四反应釜4、小汽化器5、中间槽6、副槽7、大汽化器8、第一高位槽9、第二高位槽10之间通过导管连接,第一反应釜1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13,安装孔13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环14,第一密封环14与输送管11之间滑动连接,便于在第一密封环14的作用下,保证输送管11安装的密封性,安装孔13的内壁对称开设有卡槽15,卡槽15的内壁对称固定安装有弹性块16,弹性块16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耐压垫17,耐压垫17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摩擦垫18,输送管11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环19,连接环19与第一反应釜1之间接触,连接环19的表面对称固定安装有卡块20,卡块20与输送管11之间接触,卡块20与卡槽15
之间接触,卡块20与摩擦垫18之间接触,便于在摩擦垫18、卡块20等结构的配合作用下,使得输送管11处于安装稳定。
[0019]如图1和图4所示,副槽7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套筒21,套筒2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环22,第二密封环22的内壁滑动安装有顶杆23,顶杆2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移动环24,移动环24与套筒21之间接触,顶杆23的外侧设置有弹簧25,弹簧2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密封环22、移动环24之间固定,便于在弹簧25的作用下,使得顶杆23处于紧固状态,顶杆2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卡板26,卡板26与短轴液下泵12之间接触,且卡板26的内壁做磨砂处理,便于在卡板26的作用下,可对短轴液下泵12进行卡紧固定。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使用方便的反应釜,包括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输送管和短轴液下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轴液下泵与副槽之间接触,所述第一反应釜、第二反应釜、第三反应釜、第四反应釜、小汽化器、中间槽、副槽、大汽化器、第一高位槽、第二高位槽之间通过导管连接,所述第一反应釜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对称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对称固定安装有弹性块,所述弹性块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耐压垫,所述耐压垫的表面固定安装有摩擦垫,所述输送管的表面固定安装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第一反应釜之间接触,所述连接环的表面对称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副槽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壁固定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进龙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宝丞炭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