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采集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包括缓冲层和卡槽,所述缓冲层边侧固定有橡胶块,且缓冲层内侧设置有通风网,并且缓冲层边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内侧设置有螺栓,且螺栓外侧设置有螺母,所述缓冲层内侧设置有壳体,且壳体内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块,并且第二固定块下方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卡槽内侧,且卡槽边侧设置有导热板,并且卡槽边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内侧安装有散热扇,所述缓冲层下方固定有支腿,且支腿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该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方便进行拆卸维修检查工作,且方便进行减振和边角保护措施,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
[0001]本技术涉及采集器
,具体为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智能采集器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飞机、船舶、车辆疲劳测试、荷载试验等一系列的领域中,智能采集器时一种具有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功能的自动化设备,拥有及时反馈的特性,但是现存的智能采集器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0003]1.现存的智能采集器不方便进行拆卸维修检查工作,且不方便进行减振和边角保护措施,导致使用上的不便;
[0004]2.现存的智能采集器不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导致使用寿命大幅缩短。
[0005]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不方便进行拆卸维修检查工作,且不方便进行减振和边角保护措施,不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包括缓冲层和卡槽,所述缓冲层边侧固定有橡胶块,且缓冲层内侧设置有通风网,并且缓冲层边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内侧设置有螺栓,且螺栓外侧设置有螺母,所述缓冲层内侧设置有壳体,且壳体内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块,并且第二固定块下方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卡槽内侧,且卡槽边侧设置有导热板,并且卡槽边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内侧安装有散热扇,所述缓冲层下方固定有支腿,且支腿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
[0008]优选的,所述缓冲层与橡胶块采用胶水连接设置,且缓冲层与通风网采用嵌套连接设置,并且缓冲层与第一固定块采用相互垂直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螺栓与第一固定块采用螺纹连接设置,且螺栓与螺母采用穿插连接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与缓冲层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壳体与第二固定块采用焊接连接设置,且第二固定块与连接杆的纵向中心线重合设置,并且连接杆与卡槽采用卡合连接设置。
[0011]优选的,所述导热板与散热扇采用相互平行设置,且散热扇与限位块采用紧密贴合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支腿与缓冲层采用相互垂直设置,且支腿与减振弹簧采用嵌套连接设置。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方便进行拆卸维修检查工作,且方便进行减振和边角保护措施,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
[0014]1.在使用该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时,在需要进行拆卸维修时,首先断绝设备的
电源,随后拧出螺母,解除对螺栓的位置限制,随后旋出螺栓,解除两块第一固定块间的位置限制,随后上下施加拉力,促使连接杆脱离出卡槽,解除对上下壳体以及缓冲层的位置限制,随后可拆卸壳体以及缓冲层,进行维修和检查工作,并且设备四角设置的橡胶块可在跌落时进行缓冲,随后缓冲层可进行余下冲击力的缓冲工作,且底部的支腿内部的减振弹簧可进行减振工作,解决了现存的智能采集器不方便进行拆卸维修检查工作,且不方便进行减振和边角保护措施的问题;
[0015]2.在使用该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时,在装置接通电源时,内部的散热扇就会启动,对内部空气进行扇动,且导热板会将内部零部件工作产生的热量导出到其表面,散热扇扇动的气流带走导热板上的热量,并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通过顶部的通风网排出外界,解决了现存的智能采集器不方便在使用时进行散热处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缓冲层;2、橡胶块;3、通风网;4、第一固定块;5、螺栓;6、螺母;7、壳体;8、第二固定块;9、连接杆;10、卡槽;11、导热板;12、限位块;13、散热扇;14、支腿;15、减振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
‑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包括缓冲层1、橡胶块2、通风网3、第一固定块4、螺栓5、螺母6、壳体7、第二固定块8、连接杆9、卡槽10、导热板11、限位块12、散热扇13、支腿14和减振弹簧15,缓冲层1边侧固定有橡胶块2,且缓冲层1内侧设置有通风网3,并且缓冲层1边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第一固定块4内侧设置有螺栓5,且螺栓5外侧设置有螺母6,缓冲层1内侧设置有壳体7,且壳体7内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块8,并且第二固定块8下方固定有连接杆9,连接杆9设置于卡槽10内侧,且卡槽10边侧设置有导热板11,并且卡槽10边侧设置有限位块12,限位块12内侧安装有散热扇13,缓冲层1下方固定有支腿14,且支腿14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15;
[0023]进一步的,缓冲层1与橡胶块2采用胶水连接设置,且缓冲层1与通风网3采用嵌套连接设置,并且缓冲层1与第一固定块4采用相互垂直设置,胶水连接设置增加了缓冲层1与橡胶块2间的牢固性,嵌套连接设置方便了通过通风网3发散内部的热量,相互垂直设置增加了缓冲层1与第一固定块4间的稳定性;
[0024]进一步的,螺栓5与第一固定块4采用螺纹连接设置,且螺栓5与螺母6采用穿插连接设置,螺纹连接设置方便了对于螺栓5的安装和拆卸,穿插连接设置使螺母6可限制螺栓5
的位置;
[0025]进一步的,壳体7与缓冲层1采用紧密贴合设置,且壳体7与第二固定块8采用焊接连接设置,且第二固定块8与连接杆9的纵向中心线重合设置,并且连接杆9与卡槽10采用卡合连接设置,紧密贴合设置增加了壳体7与缓冲层1间的接触面积,使缓冲层1可以更好的保护壳体7,焊接连接设置增加了壳体7与第二固定块8间的牢固性,重合设置增加了整体覆盖的均匀性;
[0026]进一步的,导热板11与散热扇13采用相互平行设置,且散热扇13与限位块12采用紧密贴合设置,相互平行设置方便了散热扇13工作时可通过带动空气流动带走导热板11上的热量,紧密贴合设置使限位块12可限制散热扇13的位置,防止其使用时发生位移;
[0027]进一步的,支腿14与缓冲层1采用相互垂直设置,且支腿14与减振弹簧15采用嵌套连接设置,相互垂直设置增加了支腿14与缓冲层1间的稳定性,且嵌套连接设置方便了在发生冲击时减振弹簧15可在支腿14内抵消部分冲击力。
[0028]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时,在需要进行拆卸维修时,首先断绝设备的电源,随后拧出螺母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包括缓冲层(1)和卡槽(10),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1)边侧固定有橡胶块(2),且缓冲层(1)内侧设置有通风网(3),并且缓冲层(1)边侧连接有第一固定块(4),所述第一固定块(4)内侧设置有螺栓(5),且螺栓(5)外侧设置有螺母(6),所述缓冲层(1)内侧设置有壳体(7),且壳体(7)内侧连接有第二固定块(8),并且第二固定块(8)下方固定有连接杆(9),所述连接杆(9)设置于卡槽(10)内侧,且卡槽(10)边侧设置有导热板(11),并且卡槽(10)边侧设置有限位块(12),所述限位块(12)内侧安装有散热扇(13),所述缓冲层(1)下方固定有支腿(14),且支腿(14)内部安装有减振弹簧(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控的智能采集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1)与橡胶块(2)采用胶水连接设置,且缓冲层(1)与通风网(3)采用嵌套连接设置,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兰瑞勤,方盛明,周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若拙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