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7035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包括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套筒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防撞梁技术领域。该汽车前防撞梁,通过设置前防撞梁,在正面撞击时使前防撞梁对第二滑杆进行推动,第二滑杆移动使第三弹簧进行收缩,第三弹簧收缩后前防撞梁易形并吸收能量,此时两个滑杆分别向两侧进行移动,滑杆移动带动第二弹簧进行拉伸,达到通过第二弹簧进行缓冲吸能的效果,最后可通过第一滑杆对第一弹簧进行挤压,达到使第一弹簧压缩进行吸能的效果,此结构不仅达到了四重吸能缓冲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前防撞梁与后防撞梁之间的空间,使前防撞梁形变范围更大。前防撞梁形变范围更大。前防撞梁形变范围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防撞
,具体为一种汽车前防撞梁。

技术介绍

[0002]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现有的防撞梁一般仅为弧形设置,在防撞梁发生形变后,无法继续进行有效的吸能,导致防撞效果降低,有鉴于此,CN211969362U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防撞梁装置,一种新能源汽车防撞梁装置,包括前防撞梁、后防撞梁和纵梁,对称的两个所述纵梁上焊接有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上滑动连接有两个活动柱,两个所述活动柱远离后防撞梁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前防撞梁,所述活动柱位于前防撞梁和后防撞梁之间的位置套设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上靠近后防撞梁的一端均焊接有垫圈。本技术通过前防撞梁带动活动柱活动,配合减震弹簧的吸能效果,从而将防撞梁碰撞形变的作用力转移吸收掉,降低冲击动能,同时当侧面碰撞时,前防撞梁上的活动腔可在固定销上滑动,并推动活动柱发生移动,使得正面和侧面的碰撞均可以得到有效吸能,更好的保护汽车的安全,防护效果和防护全面性更好。
[0003]但是上述方案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可通过转动辊对侧面进行卸力,但是由于固定板是与后防撞梁为固定连接,当撞击力度较大时容易将转动棍撞断,导致转动辊无法有效的对侧面的撞击进行卸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汽车前防撞梁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解决了固定板是与后防撞梁固定连接的,在撞击力度过大时容易将固定板撞断,导致转动辊无法对侧面撞击进行卸力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包括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套筒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底端贯穿安装套筒并延伸至安装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一滑杆延伸至安装套筒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后防撞梁,所述后防撞梁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内腔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端贯穿后防撞梁并延伸至后防撞梁的外部,所述套筒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底端贯穿套筒并延伸至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二滑杆延伸至套筒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前防撞梁。
[0006]优选的,所述后防撞梁后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内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后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辊。
[0007]优选的,所述滑块远离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滑杆,所述第三滑杆的前端依次贯穿后防撞梁与牵引杆并延伸至牵引杆的外部。
[0008]优选的,所述后防撞梁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与第三滑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一滑口,所述牵引杆的表面开设有与第三滑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二滑口。
[0009]优选的,所述后防撞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相配合使用的第一活动口。
[0010]优选的,所述后防撞梁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套筒相配合使用的第二活动口。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汽车前防撞梁,通过设置前防撞梁,在正面撞击时使前防撞梁对第二滑杆进行推动,第二滑杆移动使第三弹簧进行收缩,第三弹簧收缩后前防撞梁易形并吸收能量,此时两个滑杆分别向两侧进行移动,滑杆移动带动第二弹簧进行拉伸,达到通过第二弹簧进行缓冲吸能的效果,最后可通过第一滑杆对第一弹簧进行挤压,达到使第一弹簧压缩进行吸能的效果,此结构不仅达到了四重吸能缓冲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前防撞梁与后防撞梁之间的空间,使前防撞梁形变范围更大。
[0014](2)该汽车前防撞梁,通过在后防撞梁的后部设置转动套和转动杆,在车辆对后防撞梁底部的两侧进行撞击时可与转动辊进行接触,转动辊移动使第三滑杆移动,第三滑杆移动带动滑块移动,滑块移动带动第二弹簧移动达到对转动辊所受的撞击力进行缓冲的效果,且通过转动辊的转动,达到对侧部进行卸力转移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安装套筒和后防撞梁结构的剖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滑块、套筒和第三弹簧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中:1、安装套筒;2、第一弹簧;3、第一滑杆;4、后防撞梁;5、滑槽;6、第二弹簧;7、滑块;8、套筒;9、第三弹簧;10、第二滑杆;11、前防撞梁;12、转动套;13、转动杆;14、牵引杆;15、转动辊;16、第三滑杆;17、第一滑口;18、第二滑口;19、第一活动口;20、第二活动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包括安装套筒1,安装套筒1可固定安装于车体的前部,安装套筒1设置有两个,安装套筒1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第一弹簧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3,第一滑杆3的底端贯穿安装套筒1并延伸至安装套筒1的外部,第一滑杆3延伸至安装套筒1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后防撞梁4,后防撞梁4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5,两个滑槽5内腔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6,第二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7,滑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筒8,套筒8的底端贯穿后防撞梁4并延伸至后防撞梁4的外部,套筒8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9,第三弹簧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0,第二滑杆10的底端贯穿套筒8并延伸至套筒8的外部,第二滑杆10延伸至套筒8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前防撞梁11,前防撞梁11为钢板材质,在撞击
后可发生形变并吸收能量。
[0021]其中,为了便于滑块7进行移动,后防撞梁4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7相配合使用的第一活动口19。
[0022]其中,为了便于套筒8进行移动,后防撞梁4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套筒8相配合使用的第二活动口20。
[0023]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后防撞梁4后部的两侧均通过支架固定连接有转动套12,转动套12的内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杆13,转动杆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牵引杆14,牵引杆14的后部通过轴承件转动连接有转动辊15,通过设置转动辊15可达到在车辆撞击到后防撞梁4侧部时可通过转动辊15的转动对撞击力进行卸力的效果。
[0024]进一步的,滑块7远离第二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滑杆16,第三滑杆16与第一滑口17和第二滑口18之间为滑动连接,第三滑杆16的前端依次贯穿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包括安装套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套筒(1)设置有两个,所述安装套筒(1)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2),所述第一弹簧(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杆(3),所述第一滑杆(3)的底端贯穿安装套筒(1)并延伸至安装套筒(1)的外部,所述第一滑杆(3)延伸至安装套筒(1)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后防撞梁(4),所述后防撞梁(4)内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5),两个所述滑槽(5)内腔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6),所述第二弹簧(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块(7),所述滑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筒(8),所述套筒(8)的底端贯穿后防撞梁(4)并延伸至后防撞梁(4)的外部,所述套筒(8)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9),所述第三弹簧(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杆(10),所述第二滑杆(10)的底端贯穿套筒(8)并延伸至套筒(8)的外部,所述第二滑杆(10)延伸至套筒(8)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前防撞梁(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梁(4)后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党超
申请(专利权)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