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591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包括:基板;扩张管,所述扩张管是周向封闭的中空柱状结构,并包括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与基板保持相对静止;以及,调节组件,与第二边缘部连接;调节组件与基板选择性地连接或解除连接,当调节组件与基板连接时,调节组件与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并使得第二边缘部与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当调节组件与基板解除连接时,调节组件能够带动第二边缘部相对于基板运动,以改变所述扩张管的内径。该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能够应用于神经内镜手术,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所述扩张管的内径,以适应手术需要。以适应手术需要。以适应手术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神经内镜技术发展迅速,在脑肿瘤、脑室病变,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被广泛应用。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是经过脑组织到达“病变结构”的装置,是神经内镜手术不可缺少的手术设备。神经内镜手术通道一般为圆筒状,置入脑组织内部较深的位置,为手术提供操作空间。工作通道刚开始置入时,要求其尺寸要小,以最大限度减少脑组织的机械性损伤;手术操作时,工作通道内径需逐渐增大,以方便神经内镜、吸引器、双极电凝等手术器械置入实施手术。目前临床上用于神经内镜手术的工作通道多为固定内径,难以应变手术中出现的复杂情况。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新型神经内镜手术通道,其通道直径可以随时调节,以满足术中不同需求,同时最大程度上减少脑组织机械性损伤,有效保护神经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该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内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以满足手术各个过程的需要。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包括:
[0005]基板;
[0006]扩张管,所述扩张管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状结构,并包括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可相对运动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以及,
[0007]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边缘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选择性地连接或解除连接,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并使得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解除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边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边缘部运动,以改变所述扩张管的内径。
[0008]可选地,所述扩张管包括片状膜材、固定轴和活动轴,所述片状膜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固定轴与所述第一边线连接,并构成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活动轴与所述第二边线连接,并构成所述第二边缘部。
[0009]可选地,所述片状膜材为透明的片状膜材,且所述片状膜材的材料选自聚碳酸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及聚四氟乙烯中的任一种。
[0010]可选地,所述基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固定轴与所述通孔的内侧边缘连接,所述扩张管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或相交,且在垂直于所述通孔的轴线的平面上,所述扩张管的近端的投影在所述通孔的投影内。
[0011]可选地,所述固定轴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通孔的周向上贯穿所述
固定部;所述第二边线穿过所述限位槽。
[0012]可选地,所述基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锁紧孔,当所述锁紧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两个以上所述锁紧孔沿所述通孔的周向布置,所述调节组件用于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锁紧孔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接合板和锁紧轴,所述接合板与所述活动轴连接,所述锁紧轴设置在所述接合板上,并用于选择性地与一个所述锁紧孔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锁紧孔为螺纹孔,所述锁紧轴为螺纹连接件,且所述锁紧轴与所述接合板可转动地连接。
[0015]可选地,所述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还包括内芯,所述内芯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外径与所述扩张管的最小内径相匹配,所述支撑部用于至少部分地穿设在所述扩张管内,以使得所述扩张管的管腔的远端端部被所述内芯封闭。
[0016]可选地,所述内芯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远端,且所述导向部的远端部分为横截面沿近端向远端的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结构;当所述支撑部至少部分地穿设在所述扩张管内时,所述导向部位于所述扩张管的远端外部。
[0017]可选地,所述导向部的近端外径大于所述支撑部的远端外径,并使得所述导向部的近端端面形成为台阶面;当所述扩张管的内径为所述最小内径时,所述扩张管的远端端部能够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
[0018]可选地,所述内芯的外周面上设有沿其轴向贯通地延伸的退让槽。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具有如下优点:
[0020]前述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包括基板、扩张管和调节组件;所述扩张管是周向封闭的中空柱状结构,并包括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能够相对运动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边缘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还与所述基板选择性地连接或解除连接,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并使得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解除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边缘部相对于所述基板运动,以改变所述扩张管的内径。所述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可以用于神经内镜手术,其中,所述扩张管用于构建手术通道。所述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配置,使得所述扩张管的内径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可以实时调整通道直径、随意旋转以达到合适角度和手术空间,以满足手术各个过程对手术通道的内径的不同需求。
附图说明
[0021]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与图1的观察方位不同;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与图2及图1的观察方位均不相同;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示中,固定轴上开设限位槽;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示中未示出扩张管的片状膜材及内芯;
[0027]图6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与图5的观察方位不同;
[0028]图7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扩张管的结构示意图,图示中,固定轴上未开设限位槽;
[0029]图8是本专利技术根据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0]图9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中,内芯与扩张管相互分离;
[0031]图10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的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3]10

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100

基板,101

通孔,102

锁紧孔,200

扩张管,210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扩张管,所述扩张管为周向封闭的中空柱状结构,并包括沿轴向延伸且在周向上可相对运动的第一边缘部和第二边缘部,所述第一边缘部与所述基板连接,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以及,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边缘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选择性地连接或解除连接,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并使得所述第二边缘部与所述基板保持相对静止,当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基板解除连接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边缘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边缘部运动,以改变所述扩张管的内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张管包括片状膜材、固定轴和活动轴,所述片状膜材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线和第二边线;所述固定轴与所述第一边线连接,并构成所述第一边缘部;所述活动轴与所述第二边线连接,并构成所述第二边缘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膜材为透明的片状膜材,且所述片状膜材的材料选自聚碳酸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及聚四氟乙烯中的任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通孔,所述固定轴与所述通孔的内侧边缘连接,所述扩张管的轴线与所述通孔的轴线平行或重合或相交,且在垂直于所述通孔的轴线的平面上,所述扩张管的近端的投影在所述通孔的投影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径神经内镜手术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轴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在所述通孔的周向上贯穿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二边线穿过所述限位槽。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径神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王云蕾薛丽霞王珂男王石周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微创智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