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402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1 09: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逆变器、外壳、逆变器盖部、油、热交换器、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制冷剂流路。逆变器具有固定于逆变器盖部的开关元件。制冷剂流路具有:开关元件冷却部,开关元件冷却部配置于逆变器盖部,并且对开关元件进行冷却;热交换部,热交换部配置于热交换器,使油与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盖部侧开口部,盖部侧开口部配置在制冷剂流路之中将开关元件冷却部与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逆变器盖部开口;收纳部侧开口部,收纳部侧开口部配置在制冷剂流路之中将开关元件冷却部与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逆变器收纳部开口。从规定方向观察时,盖部侧开口部与收纳部侧开口部彼此重合且相对。部侧开口部彼此重合且相对。部侧开口部彼此重合且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将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而成的旋转电机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提出了一种通过冷却水对逆变器进行冷却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64099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在专利文献1的机电一体型旋转电机装置中,在将逆变器冷却后的冷却水的作用下,马达被冷却。即,马达的冷却采用使冷却水在外壳流动而从定子吸取热量的方式、即水冷方式。然而,从装置整体的尺寸以及冷却特性的优化的观点来看,有时,较为理想的是,通过使油进入马达内部而使其在马达内循环的方式对马达进行冷却,即采用液冷方式。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在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且通过油对马达进行冷却的液冷方式的驱动装置中,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形态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将电力供给至所述马达;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外壳部和逆变器收纳部,所述马达外壳部收纳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收纳部收纳所述逆变器;逆变器盖部,所述逆变器盖部将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开口堵住;油,所述油配置于所述马达外壳部;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于所述外壳,配置有供所述油流动的油路的一部分;以及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穿过所述逆变器盖部、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热交换器,供冷却介质流动。所述逆变器具有固定于所述逆变器盖部的开关元件。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开关元件冷却部,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配置于所述逆变器盖部,并且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冷却;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使所述油与所述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盖部侧开口部,所述盖部侧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之中将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与所述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所述逆变器盖部开口;以及收纳部侧开口部,所述收纳部侧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之中将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与所述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开口。从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盖部侧开口部与所述收纳部侧开口部彼此重合且相对。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形态,在马达与逆变器一体化且通过油对马达进行冷却的液冷方式的驱动装置中,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且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将图1的Ⅱ部放大并示出的立体图。符号说明2马达;3传递机构;6外壳;8逆变器收纳部;9热交换器;9a部分;11制冷剂流路;11aa开关元件冷却部;11ab电容冷却部;11b热交换部;11c盖部侧开口部;11d收纳部侧开口部;12逆变器;12a基板;12ba开关元件;12bb电容;13逆变器盖部;14逆变器侧连接部;15筒状构件;15a筒体;15aa第一插入部;15ab第二插入部;15b凸缘部;15c第一O形环(O形环);15d第二O形环(O形环);15e第一槽;15f第二槽;20转子;30定子;55车轴;60马达外壳部;100驱动装置;C中心轴线;J2马达轴线;J5输出轴线;O油。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在下述说明中,在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装设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规定铅垂方向并进行说明。也就是说,下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与铅垂方向相关的相对位置关系只要至少在驱动装置装设于位于水平的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满足即可。
[0010]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侧为铅垂方向上侧,-Z侧为铅垂方向下侧。在下文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是装设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

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都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下述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

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0011]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为车辆的后侧,-X为车辆的前侧。在这种情况下,+Y侧为车辆的右侧,-Y侧为车辆的左侧。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所说的“平行”是指,大致在同一方向上并行行进(延伸)的一对构成要素彼此之间的角度、即另一方以一方为基准倾斜的角度(倾斜角)为30
°
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相当于第一方向,Z轴方向相当于第二方向,X轴方向相当于第三方向。
[0012]在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2是在与铅垂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假想轴线。更详细而言,马达轴线J2在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马达轴线J2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下述说明中,若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2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2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相当于右侧(

Y侧),轴向另一侧相当于左侧(+Y侧)。
[0013]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是装设于车辆且使车轴55旋转的驱动装置。装设驱动装置100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
[0014]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00包括马达2、传递机构3、油O、油路(省略图示)、外壳6、逆
变器单元7、热交换器9、泵(省略图示)、制冷剂流路11。逆变器单元7具有逆变器12、逆变器盖部13。也就是说,驱动装置100包括逆变器12、逆变器盖部13。
[0015]外壳6具有收纳马达2的马达外壳部60、收纳传递机构3的齿轮箱部62、划分马达外壳部60和齿轮箱部62的壁部(省略图示)、收纳逆变器12的逆变器收纳部8。齿轮箱部62配置于马达外壳部60的左侧。关于外壳6的上述以外的结构,在后文中描述。
[0016]马达2包括转子20、定子30以及马达侧连接部35,其中,转子20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旋转,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马达2是转子20配置于定子30的内侧的内转子型马达。转子20具有轴21、转子芯体24和转子磁体(省略图示)。
[0017]轴21以在水平方向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J2为中心。轴21是在内部具有中空部(省略图示)的中空轴。轴21从马达外壳部60向齿轮箱部62内突出。突出至齿轮箱部62的轴21的端部与传递机构3连结。
[0018]定子30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0。定子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以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线为中心旋转;逆变器,所述逆变器将电力供给至所述马达;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马达外壳部和逆变器收纳部,所述马达外壳部收纳所述马达,所述逆变器收纳部收纳所述逆变器;逆变器盖部,所述逆变器盖部将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开口堵住;油,所述油配置于所述马达外壳部;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于所述外壳,配置有供所述油流动的油路的一部分;以及制冷剂流路,所述制冷剂流路穿过所述逆变器盖部、所述外壳的一部分以及所述热交换器,供冷却介质流动,所述逆变器具有固定于所述逆变器盖部的开关元件,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开关元件冷却部,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配置于所述逆变器盖部,并且对所述开关元件进行冷却;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器,使所述油与所述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盖部侧开口部,所述盖部侧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之中将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与所述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所述逆变器盖部开口;以及收纳部侧开口部,所述收纳部侧开口部配置在所述制冷剂流路之中将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与所述热交换部连接的部分,并且在所述逆变器收纳部开口,从规定方向观察时,所述盖部侧开口部与所述收纳部侧开口部彼此重合且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逆变器盖部安装至所述逆变器收纳部的方向是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所述规定方向是所述第二方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是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延伸且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平板状,所述逆变器具有逆变器侧连接部,所述逆变器侧连接部位于所述逆变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并与所述马达电连接,所述盖部侧开口部位于所述逆变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具有电容,所述电容固定于所述逆变器盖部,所述制冷剂流路具有电容冷却部,所述电容冷却部配置于所述逆变器盖部之中比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靠所述第三方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并且对所述电容进行冷却,所述电容冷却部位于比所述开关元件冷却部靠所述制冷剂流路的下游侧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将从所述马达输出的旋转传递至以输出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车轴,
所述逆变器具有一个或多个基板,从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观察时,至少一个所述基板与所述马达轴线以及所述输出轴线重合。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收纳部或所述逆变器盖部具有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筒状构件,所述盖部侧开口部与所述收纳部侧开口部通过所述筒状构件连接。7.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柳均志石川勇树内尾勇贵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