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机构及其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3163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2: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机构,包括壳体、隔板、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壳体内具有气流腔,所述隔板设置在壳体上将气流腔分隔形成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第一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对向设置,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对向设置;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相互连接构成压缩制冷系统,冷凝器设置在第一进气口处,蒸发器设置在第二进气口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两个进气口及出风口的对向设置,使换热机构布局更为紧凑,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同等大小体积下具有更大的换气面积,能够与冷凝器和蒸发器进行充分地换热,提高换热效率。效率。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机构及其空调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家用电器产品
,特别是一种换热机构及其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产品日益普及,电器产品的品类也越来越多,功能各异。为保证人们居家环境的舒适度,人们会用到一些设备来保持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清新度等,其中空调器是这类功能电器中最为常见的电器设备,几乎遍布了人们生活的各类场景。近年来,随着移动空调(小便携空调)的出现,更是为人们方便、无空间限制使用空调带来了便利。但是传统移动空调的换热机构设计过大,以至于空调器本体体积过大过重,不便于移动空调的便携使用;另一方面,传统移动空调的换气面积小,导致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背景及现有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换热机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4]一种换热机构,包括壳体、隔板、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壳体内具有气流腔,所述隔板设置在壳体上将气流腔分隔形成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第一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对向设置,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对向设置;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相互连接构成压缩制冷系统,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
[000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说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左、右侧面上,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气口于壳体右侧面上形成的投影与第二进气口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和/或,
[0006]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后侧面上,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出风口于壳体后侧面上形成的投影与第二出气口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在两者夹角平分线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在两者夹角平分线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覆盖所述第一进气口的全部,和/或,所述蒸发器覆盖所述第二进气口的全部。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机构还包括顶板和中隔板,所述气流腔的上侧通过所述顶板密封,所述气流腔的下侧通过所述中隔板密封。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隔板靠近顶板和中隔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片,所述隔板通过所述连接片分别与顶板和中隔板密封连接,所述隔板由隔热材料制成。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对称设置且相对于所述气流腔的容积占比相同或大致相同。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隔板靠近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圆弧面段。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含如上所述的换热机构。
[0014]更进一步地,空调器第二出风口外侧设有扫风组件。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通过两个进气口及出风口的对向设置,一方面可以使换热机构布局更为紧凑,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同等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相对于现有换热机构可以具有更大的换气面积,能够与冷凝器和蒸发器进行充分地换热,进而提高换热机构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俯视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剖视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气流路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隔板结构图。
[0021]附图标记:隔板1、第一圆弧面段101、第二圆弧面段102、连接片103、第一弧线段104、第二弧线段105、冷凝器2、蒸发器3、第一气流腔4、第二气流腔5、第一风机6、第二风机7、顶板8、中隔板9、第一风叶10、第一导流圈11、第二风叶12、第二导流圈13、扫风组件1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如附图1

4所示的一种换热机构,包括壳体、隔板1、冷凝器2、蒸发器3和压缩机;壳体内具有气流腔,隔板1设置在壳体上并将气流腔分隔形成第一气流腔4和第二气流腔5,第一气流腔4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气流腔5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对向设置,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对向设置;冷凝器2、蒸发器3和压缩机相互连接构成压缩制冷系统,其中,冷凝器2设置在第一进气口处并覆盖住第一进气口,蒸发器3设置在第二进气口处并覆盖住第二进气口。
[0026]换热机构的气流流动由风机驱动,具体包括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的第一风机6和设置在第二出风口处的第二风机7;第一风机6用以驱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向第一出风口流动,第二风机7用以驱动空气从第二进气口向第二出风口流动。
[0027]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机构主要适用于需要持续进行气流热交换的空调器中,下面以具体
应用的空调器对专利技术的换热机构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气流腔位于壳体的上部,空调器的气流热交主要在上部的气流腔完成,换压缩机则设置在气流腔的下方。
[0028]具体地,在壳体的左、右侧分别开设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在壳体的前、后侧开设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采用该结构设置一方面在同等体积大小的情况下相对于现有换热机构可以具有更大的换气面积,使冷凝器2和蒸发器3能够充分换热,进而提高了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结构布局更为紧凑,占用空间更小,有利于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0029]优选地,参见附图所示,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等高设置,气流腔的上、下两侧则分别通过顶板8和中隔板9密封,使气流腔整体呈相对密闭的方型腔室,有利于进行热交换,而且该结构设置下,顶板8和中隔板9可以采用平板即可完成上下侧的密封,有利于进行组合装配,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也可以采用大致等高的方式设置,这里大致等高是指在投影方向上的形成一定数值以上的重叠。例如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的大致等高设置是指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在左右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即可理解为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为大致等高设置,此时冷凝器2与蒸发器3两者也是大致等高设置的。同样的,对于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的大致等高设置是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半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隔板、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壳体内具有气流腔,所述隔板设置在壳体上将气流腔分隔形成第一气流腔和第二气流腔,第一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二气流腔在气流腔上形成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对向设置,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对向设置;所述冷凝器、蒸发器和压缩机相互连接构成压缩制冷系统,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进气口处,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进气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左、右侧面上,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进气口于壳体右侧面上形成的投影与第二进气口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后侧面上,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出风口于壳体后侧面上形成的投影与第二出气口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风口在两者夹角平分线方向上的投影形成一半以上的重叠,和/或,所述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风口在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奎蓝辉腾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