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349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属蓄热式焚烧炉技术领域。焚烧炉包括壳体、蓄热材料支承结构、气体进出分配室、蓄热室和燃烧室,壳体内沿纵向间隔设有多块隔板,多块隔板内分别设有蓄热材料支承结构,构成由下而上分隔的气体进出分配室、蓄热室、垂直段燃烧室,并与壳体内上部的水平段燃烧室相通,壳体的高度随隔板增高的高度而增高,蓄热材料支承结构为承载蓄热体材料的钢格栅。最终使RTO的传热面积减少,蓄热效率增加,制造成本降低,占地面积减少,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热式焚烧炉
,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节能增效的分段多室蓄热式焚烧炉。

技术介绍

[0002]蓄热式焚烧炉又称再生热氧化分解器(Regenerative Thermal Oxidizer,简称RTO),已应用于许多行业,特别是处理有机废气回收热量等方面应用较多。该装置是将中低浓度有机气体加热,达到高温条件后直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从而可应用于处理废气污染物,并可回收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可处理浓度主要在2

5g/Nm3左右有机废气的节能型装置,当有机废气浓度不在此范围内时可通过技术手段使浓度稀释或浓缩后处理,亦可将较高浓度的有机废气直接处理而回收热量以供他需。
[0003]目前使用的RTO大都是在燃烧室的下部间隔设置多个单独的蓄热室,一般采用二室型、三室型以及更多蓄热室的类型,RTO焚烧炉整体结构庞大。其中,蓄热室是RTO系统的热量交换场所,其装填的蓄热体直接影响RTO的热利用率;燃烧室是RTO系统的热量释放场所,燃烧室的容积与形状直接影响RTO的处理效率。
[0004]专利号为201721379890.7公开了一种新型一体式RTO装置,在RTO炉体内安装两个隔板且炉体由下向上分割为分配室、蓄热室和燃烧室,将分配室、蓄热室和燃烧室均通过导管连接;这种一体式RTO装置减小了RTO焚烧炉的整体结构,减少了占地面积,运行能耗降低。但是仍存在焚烧效率低、蓄热效率低、废气处理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不增加占地面积条件下增加燃烧室容积,提高焚烧效率、蓄热效率的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壳体、蓄热材料支承结构、气体进出分配室、蓄热室和燃烧室,所述的壳体内沿纵向间隔设有多块隔板,多块隔板内分别设有蓄热材料支承结构,构成由下而上分隔的气体进出分配室、蓄热室、垂直段燃烧室,并与壳体内上部的水平段燃烧室相通,所述的隔板位于气体进出分配室段为下部隔板,位于蓄热室段为中部隔板,位于垂直段燃烧室段为上部隔板,所述上部隔板的高度为H,所述壳体的高度随上部隔板的增高而增高,所述的蓄热材料支承结构为承载蓄热体材料的钢格栅。
[0008]所述的多块隔板为1块、2块、4块或6块。
[0009]所述的蓄热室和燃烧室与外界接触的内壁上设有保温材料层,蓄热室之间不需保温材料。
[0010]所述的上部隔板高度H为300至2000mm之间。
[0011]所述蓄热室与蓄热室之间的中部隔板为气相隔离。
[0012]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RTO蓄热室不是过去采用的分
体形式,而是合并成一体,并列于装置炉体内,每一蓄热室水平剖视由过去的单室全包围结构简化为单室半包围结构、整体RTO全包围结构,即蓄热室与蓄热室之间只有气相隔离的中部隔板不用使用保温材料,蓄热室与外部相邻才使用保温材料。所构成的分段多室蓄热式焚烧炉可减少燃烧室、蓄热室与外界的换热面积百分之一二十以上,极大的节约了保温材料和钢材;以20000Nm3/h气量三室RTO计算,可节约了15%以上的保温材料和钢材。在不增加占地面积条件下增加燃烧室容积,提高焚烧效率,并且还可以增加蓄热室蓄热效率,降低设备占地面积,降低设备制造成本。与现有技术相比:
[0013]1.通过上部隔板将一段式燃烧室变更为分段式燃烧室,燃烧室和蓄热室隔板只需耐高温不变形泄漏,而不需做一般意义的保温,甚至可以采用蓄热材料增强RTO的蓄热能力,从而不仅节省了保温材料与外壳钢结构材料、大幅度减少占地面积,还有利于RTO稳定运行与焚烧效率的提高。
[0014]2.增加燃烧室垂直段高度H可使停留时间成倍增加,是在不提高燃烧温度只增加焚烧时间条件下的一种提高有机气体燃净率的简捷措施,而增加燃烧室高度这种措施的实施比水平增加燃烧室长度可节省大量材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015]3.蓄热室之间仅只要气相隔绝,隔板材料只需耐温不泄漏即可,节省了(N

1)
×
2面的保温及外围钢材结构,而由于无保温材料而使得蓄热室之间可以间接传热,是一种抱团取暖做法,增加了蓄热室的利用效率。
[0016]4.由于散热面积减少,燃烧室散热损失降低,提高了节能效果,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本
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炉体结构主立面剖视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蓄热室平面剖视示意图。
[0019]图中:1

壳体,2

隔板,21

下部隔板,22

中部隔板,23

上部隔板,3

蓄热材料支承结构,4

蓄热体材料,5

保温材料层,6

燃烧室,61

垂直段燃烧室,62

水平段燃烧室,7

气体进出分配室,8

蓄热室,81左蓄热室,82

中蓄热室,83

右蓄热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主要由壳体(1)、隔板(2)、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保温材料层(5)气体进出分配室(7)、蓄热室(8)和燃烧室(6)构成,所述的蓄热室(8)和燃烧室(6)内壁上设有保温材料层(5),蓄热室(8)之间不需保温材料,蓄热室(8)与蓄热室(8)之间的中部隔板(22)为气相隔离。
[0022]所述的壳体(1)内沿纵向间隔设有多块隔板(2),多块隔板(2)内分别设有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所述的多块隔板(2)为1块或偶数块,偶数块为2块、4块、或6块。根据实际需设定,图1的实施例为2块,构成由下而上分隔的气体进出分配室(7)、蓄热室(8)、垂直段燃烧室(61)和水平段燃烧室(62),竖直燃烧段(61)与上面的水平燃烧段(62)相通。
[0023]所述的隔板(2)位于气体进出分配室(7)段为下部隔板(21),位于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段为中部隔板(22),位于垂直段燃烧室(61)段为上部隔板(23),所述上部隔板(23)的
高度为H,上部隔板(23)的高度H为300至2000mm之间。图1图2实例中,蓄热室(8)包括左蓄热室(81)、中蓄热室(82)和右蓄热室(83),左中右蓄热室之间的中部隔板(22)气相隔离。所述壳体(1)的高度随上部隔板(23)增高的高度而增高,所述的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为盛装蓄热体材料(4)的钢格栅构成。所述的下部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段多室一体蓄热式焚烧炉,包括壳体(1)、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气体进出分配室(7)、蓄热室(8)和燃烧室(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内沿纵向间隔设有多块隔板(2),多块隔板(2)内分别设有蓄热材料支承结构(3),构成由下而上分隔的气体进出分配室(7)、蓄热室(8)、垂直段燃烧室(61),并与壳体(1)内上部的水平段燃烧室(62)相通,所述的隔板(2)位于气体进出分配室(7)段为下部隔板(21),位于蓄热室(8)段为中部隔板(22),位于垂直段燃烧室(61)段为上部隔板(23),所述上部隔板(23)的高度为H,所述壳体(1)的高度随上部隔板(23)的增高而增高,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旗雍占锋张红月卢斌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燃烧控制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