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130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球囊导管,包括:管状元件和球囊;管状元件包括内管和外管,球囊固定于管状元件,球囊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外管包括外管主体和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位于外管主体的远端,第一凹部的外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外径,第一凹部的内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内径,球囊的近端与第一凹部固定连接;内管包括内管主体和第二凹部,第二凹部位于内管主体的远端,第二凹部的外径小于内管主体的外径。如此配置的球囊导管兼容性好、输送过程中推送力小,对血管壁刺激性低。对血管壁刺激性低。对血管壁刺激性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球囊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球囊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球囊导管一般包括带有腔的管状元件和可以膨胀和收缩的球囊,在介入治疗领域中,球囊导管起到扩张狭窄、扩张支架、封堵动脉瘤瘤颈口、封堵血流的作用。
[0003]现有的一些球囊导管的产品中,球囊一般安装在外导管的外部,因球囊本身存在一定的厚度,为了保证球囊导管能在血管中顺利推送,需要控制球囊导管的外径不能过大,导致球囊导管的内径过小或者通液腔过小,其内部无法兼容较大的医疗器械,或者球囊导管膨胀和收缩的时间过长,影响治疗时间。同时,球囊安装在外管外部会导致球囊导管的远端较硬,输送过程中推送力大,对血管壁刺激性强,过弯能力差,到位能力受限。
[0004]以上缺点限制了球囊导管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手术的难度也给患者带来很大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囊导管,以解决现有的球囊导管中,兼容性差、输送过程中推送力大,对血管壁刺激性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球囊导管,其包括:
[0007]管状元件和球囊;管状元件包括内管和外管,球囊固定于管状元件,球囊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第一腔体;
[0008]外管包括外管主体和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位于外管主体的远端,第一凹部的外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外径,第一凹部的内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内径,球囊的近端与第一凹部固定连接;
[0009]内管包括内管主体和第二凹部,第二凹部位于内管主体的远端,第二凹部的外径小于内管主体的外径。
[0010]优选的,第一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一过渡区和第一平直区,第一过渡区为变径区,在变径区处,外管的内径和外径变小。
[0011]优选的,第一过渡区的轴向长度为0mm-10mm。
[0012]优选的,第一过渡区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与外管主体的轴向呈相同的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为0
°-
90
°

[0013]优选的,第一平直区的外径与外管主体的外径之比为0.7-1.0。
[0014]优选的,外管主体的外径为1.0mm-3.7mm,第一平直区的外径为0.7m-3.5mm。
[0015]优选的,外管还包含外管远端部,外管远端部位于第一凹部的远端,外管远端部近端的外径大于第一凹部的远端的外径,外管远端部与内管在远端位置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外管远端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二过渡区和第二平直区,第二过渡区为变径区,在变径区处,外管外径变大。
[0017]优选的,第二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三过渡区和第三平直区,第三过渡区为变径区,在变径区处,内管的外径变小。
[0018]优选的,第二凹部的轴向长度为2-60mm。
[0019]优选的,第三过渡区的外表面与内管主体的轴向呈一定倾斜角度,倾斜角度为0
°-
90
°
,第三过渡区的轴向长度为0-10mm。
[0020]优选的,第三平直区的外径与内管主体的外径之比为大于等于0.6且小于1.0。
[0021]优选的,内管主体的外径为0.5mm-3.2mm,第三平直区的外径大于等于0.3mm且小于3.2mm。
[0022]优选的,内管还包含内管远端部,内管远端部位于第二凹部的远端。
[0023]优选的,内管远端部的轴向长度为1-500mm。
[0024]优选的,内管远端部的外径小于第二凹部的外径,内管远端部位于球囊导管的头端。
[0025]优选的,内管远端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四过渡区和第四平直区,第四过渡区为变径区,在变径区处,内管的外径变小。
[0026]优选的,第四平直区的外径为0.2mm-3.1mm。
[0027]优选的,外管主体的最远端称为第一过渡位置;内管主体的最远端称为第二过渡位置;第二过渡位置位于第一过渡位置的近端。
[0028]优选的,第一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一过渡区与第一平直区;第二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三过渡区与第三平直区;
[0029]第三过渡区的外表面与管状元件的轴向方向之间呈第一倾斜角,第一过渡区的内表面与管状元件的轴向方向之间呈第二倾斜角,第一倾斜角大于等于第二倾斜角。
[0030]优选的,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第一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10mm-80mm。
[0031]优选的,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第一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20mm-60mm。
[0032]优选的,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第一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30mm-45mm。
[0033]优选的,球囊的远端与第二凹部固定连接。
[0034]优选的,球囊设置在第一凹部,球囊的近端与远端均与外管固定连接,外管的远端与内管连接,第一凹部上开设有用于向球囊充盈液体的通液孔。
[0035]优选的,球囊的材料为硅胶、聚氨酯、乳胶、聚乙烯、聚四氟乙烯,膨体聚四氟乙烯中的任意一种或其任意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混合物。
[0036]优选的,内管和外管都至少包含一个高分子层,高分子层的材料为聚醚嵌段聚酰胺、尼龙、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烯烃弹性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0037]优选的,外管和/或内管还包含有加强层,加强层为丝材编织结构、丝材螺旋缠绕结构、切割管材或其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加强层的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钴铬合金或高分子。
[0038]优选的,外管和/或内管为三层结构,三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第一高分子层、加强层、第二高分子层。
[0039]优选的,内管的内部形成第二腔体,第二腔体整体的内径相同。
[0040]优选的,第二腔体的内径与外管主体的外径之比为0.2-0.9。
[0041]优选的,第二腔体的内径为0.1mm-3.0mm,外管主体的外径为0.5mm-3.7mm。
[0042]优选的,球囊在收缩时的长度为5-30mm。
[0043]优选的,球囊在收缩时的长度为10-20mm。
[0044]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球囊导管包括管状元件和球囊;管状元件包括内管和外管,球囊固定于管状元件,球囊具有膨胀状态和收缩状态,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第一腔体;外管包括外管主体和第一凹部,第一凹部位于外管主体的远端,第一凹部的外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外径,第一凹部的内径小于外管主体的内径,球囊的近端与第一凹部固定连接;内管包括内管主体和第二凹部,第二凹部位于内管主体的远端,第二凹部的外径小于内管主体的外径。
[0045]综上,通过本专利技术的球囊导管,能够带来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0046]1、在球囊导管的外管和内管上设置凹部,用于容置球囊的至少部分体积,减小连接位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500mm。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远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凹部的外径,所述内管远端部位于所述球囊导管的头端。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远端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四过渡区和第四平直区,所述第四过渡区为变径区,在所述变径区处,所述内管的外径变小。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平直区的外径为0.2mm-3.1mm。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主体的最远端称为第一过渡位置;所述内管主体的最远端称为第二过渡位置;所述第二过渡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过渡位置的近端。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一过渡区与第一平直区;所述第二凹部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包括第三过渡区与第三平直区;所述第三过渡区的外表面与所述管状元件的轴向方向之间呈第一倾斜角,所述第一过渡区的内表面与所述管状元件的轴向方向之间呈第二倾斜角,所述第一倾斜角大于等于第二倾斜角。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过渡位置在所述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10mm-80mm。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过渡位置在所述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20mm-60mm。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位置在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和所述第一过渡位置在所述管状元件轴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30mm-45mm。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的远端与所述第二凹部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寸雨曦刘云云刘玉梅孙莉
申请(专利权)人:微创神通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