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068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属于水工建筑物防渗结构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物,建筑物的底面及两侧均设有凹型卡槽,防渗墙嵌入凹型卡槽内,防渗墙与凹型卡槽之间填充有柔性沥青,防渗墙的顶部与建筑物之间设有两道止水片;在凹型卡槽的两侧设有排气孔,在柔性沥青内埋设有填充管。在建筑物的底部与两侧均设置防渗墙,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的渗透,两侧的防渗墙可以延长水流的渗径,减小建筑物上的渗透压力,提高防渗墙的防渗性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填充管,当沥青因水流腐蚀和热胀冷缩发生损失时,可以通过填充管进行沥青的补给,保证防渗接头处的防渗性能;同时,还设有排气管,保证热胀和浸泡时产生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出。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水工建筑物防渗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利工程中,当水工建筑物坐落于透水层时,须对建筑物基础进行防渗处理,垂直防渗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常用的较为可靠的基础防渗措施,其主要形式有地下混凝土防渗墙和帷幕灌浆。地下混凝土防渗墙是垂直防渗处理中的首选,其防渗效果可靠;但是由于基础建筑物在施工和运行中存在沉降、位移等变形,因此防渗墙与基础建筑物的连接至关重要,一旦连接部位出现开裂变形,止水失效,将会形成渗漏通道,造成基础建筑物发生渗透破坏,危及基础建筑物的安全。为防止止水失效导致基础建筑物被破坏,目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防渗墙与水工建筑物的连接结构。如中国专利CN212223973U公开了一种地基中垂直防渗体与上部主体结构的柔性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垂直防渗体、柔性沥青块、上部结构物,柔性沥青块的底部设置齿槽并在顶部凹槽嵌入柔性沥青块内,防止水流渗透;柔性沥青块上部设置嵌缝,用于铜止水带的下端嵌入柔性沥青块中,铜止水带的上端埋入上部结构物内,防止水流渗透。本技术的连接方式通过柔性沥青块及铜止水带连接,具有一定的柔性变形能力,能够有效调整下部地基防渗体和上部结构物之间的差异沉降。该技术方案虽然能防止上部建筑物的底部的水流渗透,但是该技术方案只注重建筑物的底部防渗,不能解决水流从上部建筑物的两侧绕渗的问题。此外,凹槽内的柔性沥青干缩时可能存在损失,导致止水失效的问题。
[0003]防渗墙为不可逆转的地下工程,如果施工完成后出现不密封的问题,也不可能返工,质量问题尤为严重;因此,设计一种既能满足水工建筑物底部基础防渗,又能兼顾边墩两侧的防渗的防渗墙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既能满足水工建筑物的底部防渗,又能解决水工建筑物两侧的绕渗问题;且可有效解决柔性沥青损失的问题,所述防渗墙的防渗性能好。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0006]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包括建筑物,所述建筑物的底面及两侧均设有凹型卡槽,防渗墙嵌入所述凹型卡槽内,所述防渗墙与凹型卡槽之间填充有柔性沥青,所述防渗墙的顶部与建筑物之间设有两道止水片;在所述凹型卡槽的两侧设有排气孔,在所述柔性沥青内埋设有填充管。
[0007]本技术的建筑物的底面及两侧均设有凹型卡槽,方便在建筑物的底部及两侧均设置防渗墙,保证水工建筑物周边均可完全阻隔水流;建筑物两侧的防渗墙可以延长水流的渗径,减小建筑物上的渗透压力,提高防渗墙的防渗性能。本技术设有填充管,当
沥青因水流腐蚀和热胀冷缩发生损失时,可以通过填充管进行沥青的补给,保证防渗接头处的防渗性能;同时,本技术还设有排气管,保证热胀和浸泡时产生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此外,本技术在防渗墙与凹型卡槽之间填充有柔性沥青,沥青具有一定的柔性变形能力,能够有效的调整防渗墙与建筑物之间的沉降差异。
[0008]优选的,所述凹型卡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防渗墙之间的柔性沥青的外侧设有止水橡胶。在凹型卡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防渗墙之间的柔性沥青的外侧设有止水橡胶,止水橡胶可以有效防止柔性沥青因长久浸泡和水压力而溢出。
[0009]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排气孔的间距为2~4m,每个排气孔里通过PVC管将所述凹型卡槽和外界连通,所述PVC管的两端填充有透气材料。进一步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排气孔的间距为3m。PVC管可将热胀和浸泡产生的气体顺利排出,PVC管两端的透气材料可以保证在排气的同时防止沥青的流失。
[0010]优选的,所述止水片为止水铜片,所述止水铜片的厚度为1.2mm,宽度不小于400mm,抗拉强度不小于205N/mm2,伸长率不小于20%。
[0011]优选的,所述建筑物为船闸。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0013](1)本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与两侧均设置防渗墙,形成一道密闭的挡水墙,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的渗透,建筑物两侧的防渗墙可以延长水流的渗径,减小建筑物上的渗透压力,提高防渗墙的防渗性能。
[0014](2)本技术设有填充管,当柔性沥青因水流腐蚀和热胀冷缩发生损失时,可以通过填充管进行柔性沥青的补给,保证防渗接头处的防渗性能;同时,本技术还设有排气管,保证热胀和浸泡时产生的气体可以顺利排出。
[0015](3)本技术在防渗墙与凹型卡槽之间填充有柔性沥青,沥青具有一定的柔性变形能力,能够有效的调整防渗墙与建筑物之间的沉降差异;在凹型卡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防渗墙之间的柔性沥青的外侧设有止水橡胶,止水橡胶可以有效防止柔性沥青因长久浸泡和水压力而溢出。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防渗墙结构的立面图;
[0017]图2为图1的A

A剖面示意图;
[0018]图3为止水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1、建筑物;2、凹型卡槽;3、防渗墙;4、止水铜片;5、柔性沥青;6、止水橡胶;7、填充管;8、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左”、“右”、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定。
[0023]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3结构,包括建筑物1,本实施例的建筑物1为船闸,建筑物1的底面及两侧均设有凹型卡槽2,防渗墙3嵌入凹型卡槽2内并垂直水流设置,即建筑物1的底部和两侧均设有防渗墙3,可以保证建筑物1周边完全阻隔水流;在本实施例中建筑物1两侧的防渗墙3的宽度需大于或等于水头差的5倍,此宽度既能延长水流的渗径,减小建筑物1上的渗透压力,提高防渗墙3的防渗性能,此处水头差是指船闸上下游的最大水位差。凹型卡槽2的尺寸需略大于防渗墙3的厚度,满足垂直沉降或水平位移的富裕空间。防渗墙3与凹型卡槽2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柔性沥青5,柔性沥青5可适应防渗墙3与建筑物1之间的沉降差异,具有承重和传递载荷能力,沥青需具有可塑性和延展性,延展度不小于10cm,渗透系数小。凹型卡槽2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防渗墙3之间的柔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包括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的底面及两侧均设有凹型卡槽,防渗墙嵌入所述凹型卡槽内,所述防渗墙与凹型卡槽之间填充有柔性沥青,所述防渗墙的顶部与建筑物之间设有两道止水片;在所述凹型卡槽的两侧设有排气孔,在所述柔性沥青内埋设有填充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型卡槽的上游壁和下游壁与防渗墙之间的柔性沥青的外侧设有止水橡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绕渗的防渗墙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排气孔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海程孙保虎欧阳飞杨洪祥李靖徐洪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