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软骨护背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266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包括背垫本体,背垫本体沿其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第一凹槽沿背垫本体的上部延伸至背垫本体的中部且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位置,第二凹槽设置在背垫本体的下部,第三凹槽设置在第二凹槽的下方,第二凹槽的位置和第三凹槽的位置共同对应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位置;背垫本体还设置有第四凹槽,第四凹槽设置在第三凹槽的下方,第四凹槽由背垫本体的左边沿延伸至右边沿,第四凹槽从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由下至上延伸,提高了人工软骨护背垫的贴合度、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度。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度。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软骨护背垫


[0001]本技术涉及安全护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

技术介绍

[0002]背是指人体躯干的后方部分,从臀部上方一直延伸到肩膀以及脖子,它的高度由脊椎决定,而脊椎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脊椎贯穿于背部,以让神经能够传导至下半身,在极限运动和一般的骑行运动中,背部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市面上的护背垫存在着防护效果差和穿着舒适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点与不足。
[0004]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包括背垫本体,所述背垫本体沿其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背垫本体的上部延伸至所述背垫本体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位置,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背垫本体的下部,第三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凹槽的位置共同对应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位置;所述背垫本体还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的下方,所述第四凹槽由所述背垫本体的左边沿延伸至右边沿,所述第四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由下至上延伸。
[0005]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为S形。
[0006]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
[0007]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三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
[0008]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以及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包围构成第一透气区域,所述第一透气区域设置有若干第一透气孔。
[0009]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三凹槽靠近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以及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包围构成第二透气区域,所述第二透气区域设置有若干第二透气孔和若干第三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呈S形分布且所述第二透气孔关于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对称,所述第三透气孔位于所述第三透气孔包围的内部且位于所述背垫本体的上部。
[0010]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槽远离所述背垫本体的横向中轴线的一侧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包围构成第三透气区域,所述第三透气区域设置有若干第四透气孔,所述第四透气孔设置在所述第二透气孔的分布的S形的图形顺延线上。
[0011]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垫本体的背面的边沿处设置有若干矩形凹槽。
[0012]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垫本体的背面为蜂窝状结构。
[0013]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垫本体由植物油基软骨仿生缓冲减震材料构成。
[0014]本申请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第一凹槽与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贴合,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与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贴合,在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的作用下使得背垫本体能够更好地与佩戴者的背部贴合,而且在佩戴者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的存在使得相对应的肌群动作的时候提高了背垫本体的贴合度,从而提高了人工软骨护背垫的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度,另外第四凹槽使得背垫本体能随着佩戴者的背部弯折时弯折,进一步提高了背垫本体与佩戴者的贴合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人工软骨护背垫的表面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人工软骨护背垫的背面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图例说明:1、第一凹槽;2、第三凹槽;3、第四凹槽;4、第二凹槽;5、第一透气孔;6、第二透气孔;7、第三透气孔;8、矩形凹槽;9、六边形;11、第一透气区域;12、第二透气区域;13、第三透气区域;14、护心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19]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包括背垫本体,背垫本体沿其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4以及第三凹槽2,第一凹槽1沿背垫本体的上部延伸至背垫本体的中部且第一凹槽1的位置对应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位置,第二凹槽4设置在背垫本体的下部,第三凹槽2设置在第二凹槽4的下方,第二凹槽4的位置和第三凹槽2的位置共同对应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位置;背垫本体还设置有第四凹槽3,第四凹槽3设置在第三凹槽2的下方,第四凹槽3由背垫本体的左边沿延伸至右边沿,第四凹槽3从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由下至上延伸,第四凹槽3的整体朝向是由背垫本体的左右边沿朝里朝上延伸。
[00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与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贴合,第二凹槽4和第三凹槽2与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贴合,在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4以及第三凹槽2的作用下使得背垫本体能够更好地与佩戴者的背部贴合,而且在佩戴者运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4以及第三凹槽2的存在使得相对应的肌群动作的时候提高了背垫本体的贴合度,从而提高了人工软骨护背垫的防护效果以及佩戴舒适度,另外第四凹槽3使得背垫本体能随着佩戴者的背部弯折时弯折,进一步提高了背垫本体与佩戴者的贴合度。
[0021]其中,第一凹槽1、第二凹槽4、第三凹槽2、第四凹槽3的更具体的设置位置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佩戴者的实际体型以及本实施例的记载进行的常规设计。
[0022]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的形状为S形,且第一凹槽1的槽宽由从上至下递减,
第一凹槽1的槽宽最大为17

20mm,使得第一凹槽1更加贴合适配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
[0023]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二凹槽4的形状为弧形,第二凹槽4从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二凹槽4的槽宽由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递减,第二凹槽4的槽宽最大为7

9mm,使得第二凹槽4更加适配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
[0024]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三凹槽2的形状为弧形,第三凹槽2从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第三凹槽2的槽宽由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递减,第三凹槽2的槽宽最大为12

15mm,使得第三凹槽2更加适配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
[0025]其中一实施例中,其中第四凹槽3的边沿槽宽为9

12mm,提高第四凹槽3的弯折能力。
[0026]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远离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第二凹槽4远离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以及背垫本体的边沿包围构成第一透气区域11,第一透气区域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软骨护背垫,包括背垫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垫本体沿其纵向中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以及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背垫本体的上部延伸至所述背垫本体的中部且所述第一凹槽的位置对应佩戴者的背部斜方肌肌群位置,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背垫本体的下部,第三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方,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和所述第三凹槽的位置共同对应佩戴者的背部背阔肌肌群位置;所述背垫本体还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的下方,所述第四凹槽由所述背垫本体的左边沿延伸至右边沿,所述第四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方向由下至上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软骨护背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状为S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软骨护背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二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软骨护背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凹槽的形状为弧形,所述第三凹槽从所述背垫本体的边沿向纵向中轴线的方向和横向中轴线的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软骨护背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背垫本体的纵向中轴线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远离所述背垫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刚王柱秦志鹏王博伟陈可儿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林至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