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187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包括PMOS管Q1、延时控制电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电流调整电路以及备用电源供电控制电路;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于主电源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于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用于检测PMOS管Q1的源极输入电压并在该输入电压大于设定值时输出高电平至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向负载供电;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力控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在电力变送过程中,需要设置各种仪表以及传感器对电力设备进行监测,从而能够实时判断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准确地制定相应的维检以及调度措施。
[0003]在这些仪表以及传感器工作中,需要低压直流电进行供电,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性,还需要设置备用电源(一般采用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现有技术中,电力的低压直流的主电源采用直流母线进行降压或者通过电缆进行感应取电整流后实现,因此,主电源往往存在过压或者电流不稳定的情形,从而影响后续设备的使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主电源供电电路中仅仅可以进行过压过流保护,而不能对在一定限度范围内(电流值没有达到过流保护阈值)进行电流调整,并且现有技术中的备用电源的投入与切断的控制设备复杂,使用成本高。
[000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在低压直流负载供电时能够实现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快速投切,而且能够在电流过流且未达到过流保护阈值时进行电流调节,从而确保负载供电的稳定性,而且电路结构简单。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包括PMOS管Q1、延时控制电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电流调整电路以及备用电源供电控制电路;
[0007]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于主电源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于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用于检测PMOS管Q1的源极输入电压并在该输入电压大于设定值时输出高电平至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向负载供电;
[0008]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0009]进一步,所述电流调整电路包括NMOS管Q6、电阻R6、电容C2、稳压管Z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以及三极管Q5;
[0010]NMOS关Q6的漏极作为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PMOS管Q1的漏极,NMOS管Q6的源极作为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NMOS管Q6的漏极连接于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NMOS管Q6的栅极,NMOS管Q6的栅极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接地,NMOS管Q6的源极通
过电阻R7和电阻R9串联后接地,电阻R7和电阻R9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连接于NMOS管Q6的栅极,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电流检测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0011]进一步,所述备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15、电阻R16、PMOS管Q7、可控硅Q9以及P型的三极管Q8;
[0012]可控硅Q9的正极作为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备用电源,可控硅Q9的负极连接于PMOS管Q7的源极,PMOS管Q7的漏极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PMOS管Q7的漏极通过电容C3接地,PMOS管Q7的源极通过电阻R16连接于PMOS管Q7的栅极,PMOS管Q7的栅极连接于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5接地,三极管Q8的基极作为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于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可控硅Q9的控制极连接于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作为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二控制端连接于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
[0013]进一步,所述延时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阻R11、电阻R12、电容C2、三极管Q4以及三极管Q3;
[0014]电阻R4的一端连接于PMOS管Q1的源极,电阻R4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接地,电阻R4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通过电阻R12连接于三极管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1连接于PMOS管Q1的栅极,PMOS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5连接于PMOS管Q1的源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于电阻R4和电容C1的公共连接点,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基极作为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
[0015]进一步,所述过压检测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13、电阻R14、稳压管ZD2以及P型的三极管Q2;
[0016]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PMOS管Q1的源极,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于稳压管ZD2的负极,稳压管ZD2的正极通过电阻R14接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于PMOS管Q1的源极,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于稳压管ZD2的负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2和电阻R13串联后接地,电阻R2和电阻R13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作为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低压直流负载供电时能够实现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快速投切,而且能够在电流过流且未达到过流保护阈值时进行电流调节,从而确保负载供电的稳定性,而且电路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包括PMOS管Q1、延时控制电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电流调整电路以及备用电源供电控制电路;
[0022]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于主电源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于电流调
整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于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用于检测PMOS管Q1的源极输入电压并在该输入电压大于设定值时输出高电平至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向负载供电;
[0023]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通过上述结构,在低压直流负载供电时能够实现主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快速投切,而且能够在电流过流且未达到过流保护阈值时进行电流调节,从而确保负载供电的稳定性,而且电路结构简单。
[0024]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流调整电路包括NMOS管Q6、电阻R6、电容C2、稳压管Z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以及三极管Q5;
[0025]NMOS关Q6的漏极作为电流调整电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PMOS管Q1、延时控制电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电流调整电路以及备用电源供电控制电路;所述PMOS管Q1的源极连接于主电源的输出端,所述PMOS管Q1的漏极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所述PMOS管Q1的栅极连接于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出端,过压检测控制电路用于检测PMOS管Q1的源极输入电压并在该输入电压大于设定值时输出高电平至延时控制电路的控制输入端;所述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1的负极向负载供电;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备用电源,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负极,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均连接于电流调整电路的控制输出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调整电路包括NMOS管Q6、电阻R6、电容C2、稳压管ZD1、电阻R7、电阻R8、电阻R9以及三极管Q5;NMOS关Q6的漏极作为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PMOS管Q1的漏极,NMOS管Q6的源极作为电流调整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于二极管D1的正极,NMOS管Q6的漏极连接于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2接地,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NMOS管Q6的栅极,NMOS管Q6的栅极连接于稳压管ZD1的负极,稳压管ZD1的正极接地,NMOS管Q6的源极通过电阻R7和电阻R9串联后接地,电阻R7和电阻R9的公共连接点连接于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8连接于NMOS管Q6的栅极,电阻R6和电容C2的公共连接点作为电流检测电路的控制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低压直流电力设备冗余供电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0、电阻R15、电阻R16、PMOS管Q7、可控硅Q9以及P型的三极管Q8;可控硅Q9的正极作为备用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昌举胡伟楠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