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充电主电路、插头座和转换连接器,转换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转换连接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导电体连接,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第一输出端点连接,干电池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输入端触点与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导电体与手机充电插头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与第二导电体相互配合,第一导电体与输入端触点相互配合,其优点是当转换插头拔出后,干电池的负极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相互不导通,因此不产生任何的静态工作电流。(*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手机充电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技术背景现有的手机充电器大多为交流型手机充电器,它的体积大而笨重,携带不太方便, 而且必须使用220V交流电进行充电。有时人们野外作业、旅行或在长途行驶的车辆上, 遇到手机没电的情况,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没有交流电源,此种尴尬境遇非常头疼。申请 号为200410027048.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干电池式手机充电 器,包括 一用于内置作为电源的干电池的腔体,用于连接电池输出的电极,凸出于器 具外部用于连接手机充电接口的插头,连接所述电极与所述插头的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包括一升压电路,其输入连接所述电极,其输出连接所述插头,由于使用了升 压电路,干电池式手机充电器可以使用较低电压的干电池电源,因而可减少干电池的使 用数量,这就减少器具的体积,使用更方便,电池个数减少还可提高能积比,因而延长 电池更换周期,从而解决了传统充电器笨重且必须在交流电的条件下充电的问题,具有 一定的优越性。在该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升压电路可以采用分立元件构成,也可以采用 专用的升压集成电路。但是,目前多数的充电器还存在着不工作时的静态电能损耗较大 的缺陷,这导致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电池来保证临时发生的应急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使用寿命长、携带方便且具有零静 态工作电流的便携式手机充电器。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 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充电主电路、插头座和转换连接器,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所述的干电池 正极与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的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 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一导电体连 接,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所述的第一输出端点连接,所述的干电池的负极与所 述的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所述的转换插头设置有互不导通的输入端触点和第二导电 体,所述的输入端触点与所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电体与所 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与所述的 第二导电体相互配合,所述的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的输入端触点相互配合。所述的第一导电体为棒状,所述的第二导电体为筒状。所述的充电主电路设置有充电指示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 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第一输出端触点连接,干电 池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第一导电体与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这样只有当 转换插头插入到插头座时,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同时与第二导电体接触, 干电池的负极才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导通,整个电路处于充电状态,而当转换插头拔 出后,干电池的负极与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相互不导通,因此不产生任何的静态工作电 流。当转换插头插入到插头座时,棒状的第一导电体插入筒状的第二导电体,第一导电 体和第二导电体不发生接触,第一导电体与输入端触点接触导通,干电池的负极与充电 主电路的接地端导通,处于充电状态。充电指示电路的功能是当充电器开始工作时提供指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转换插头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通过转换连接器给手机充电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1、充电主电路2、插头 座3和转换连接器4,转换连接器4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11,转换连接器4的另 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5,干电池1正极与充电主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插头座3设置有 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6、第二输出端触点7和第一导电体8,充电主电路2的输 出端与第一导电体8连接,充电主电路2的接地端与第一输出端触点6连接,干电池l 的负极与第二输出端触点7连接,转换插头5设置有互不导通的输入端触点9和第二导 电体IO,输入端触点9与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第二导电体10与手机充电插 头11的负输入端连接,第一输出端触点6和第二输出端触点7与第二导电体10相互配 合,第一导电体8与输入端触点9相互配合。第一导电体8为棒状,第二导电体10为筒状。充电主电路2设置有充电指示电路。附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式充电器12通过转换连接器4给手机13充电的示意图 充电主电路包括型号为CE908B的集成芯片IC1、储能电感L、场效应管Ql、用于整 流的第一二极管Dl和用于滤波的第二电容C2,储能电感L的一端与干电池1的正极连 接,储能电感L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l的漏极连接并通过串接第一二极管Dl与集成芯 片IC1的第2脚和第3脚及用于限流的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 与第一输出端触点6连接,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集成芯片IC1的第5脚连接,场效应 管Ql的源极与集成芯片IC1的第4脚连接并与第一导电体8连接,第二电容C2连接在 集成芯片IC1的第2脚与第4脚之间,集成芯片IC1的第2脚与第4脚之间还设置有 用于分压的第一电阻Rl和第二电阻R2,集成芯片IC1的第1脚连接在第一电阻Rl和 第二电阻R2之间,第一电阻R1上并联设置有第一电容C1,干电池l的负极与第二输出 端触点7连接,充电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LED、第三电容C3、第四电阻R4和第二 二极管D2,发光二极管LED的负端与干电池1的正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正端与场 效应管Ql的漏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的正端通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 端连接,第三电容C3并联连接在发光二极管LED上。本技术采用了型号为CE908B的集成芯片IC1。它的第1脚为输出电压设置端,用于调整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比例,设置所需的输出电压;它的第2脚为电源 正端;它的第3脚为输出控制端;它的第4脚为接地端;它的第5脚为外接功率管驱动 输出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充电主电路、插头座和转换连接器,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所述的干电池正极与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一导电体连接,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所述的第一输出端点连接,所述的干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的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所述的转换插头设置有互不导通的输入端触点和第二导电体,所述的输入端触点与所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的手机充电插头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的第一输出端触点和第二输出端触点与所述的第二导电体相互配合,所述的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的输入端触点相互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手机充电器,包括用于提供充电电流的干电池、充电主电路、插头座和转换连接器,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一端设置有手机充电插头,所述的转换连接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转换插头,所述的干电池正极与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座设置有互不导通的第一输出端触点、第二输出端触点和第一导电体,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的第一导电体连接,所述的充电主电路的接地端与所述的第一输出端点连接,所述的干电池的负极与所述的第二输出端触点连接,所述的转换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剑浩,朱祥奎,顾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