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439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包括多根轴心管,多根轴心管之间相互连接,轴心管上绕设有毛细管路,毛细管路中流动有冷流体,毛细管路上均匀设有散热翅片,毛细管路绕设在轴心管上,且下端螺旋圈数密集,下端螺旋圈数稀疏,轴心管外包裹有罩壳,罩壳内填充有流动液体,多个罩壳之间通过首尾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通管。优点在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宗旨在于更好的提升能量的换热效能,同时解决部分热量过度聚集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换热器的工作效能。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换热器的工作效能。从而更好的提升了换热器的工作效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
,尤其是涉及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即在一个大的密闭容器内装上水或其他介质,而在容器内有管道穿过,让热水从管道内流过,由于管道内热水和容器内冷热水的温度差,会形成热交换,也就是初中物理的热平衡,高温物体的热量总是向低温物体传递,这样就把管道里水的热量交换给了容器内的冷水。
[0003]利用能量的交互来达到传递和改变物体的熵值,从而进行交互和达到换热的目的,在传统的换热器中采用的翅片具有较好的换热功效,但其在作业时不能很好的长效作业,因此采用了下密上疏的布局方式,而这种方式也存在弊端,第一是换热效能存在不足,第二在于部分过密的布局容易使得局部的热量聚集不能散失,从而使得不能更好的进行换热作业。
[000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提升了换热器的工作效能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包括多根轴心管,多根所述轴心管之间相互连接,所述轴心管上绕设有毛细管路,所述毛细管路中流动有冷流体,所述毛细管路上均匀设有散热翅片,所述毛细管路绕设在轴心管上,且下端螺旋圈数密集,下端螺旋圈数稀疏,所述轴心管外包裹有罩壳,所述罩壳内填充有流动液体,多个所述罩壳之间通过首尾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通管。
[0007]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轴心管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片接触面板,所述接触面板均匀分布于轴心管的内壁,且呈楔形形状。
[0008]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毛细管路与轴心管的外壁通过直接焊接的方式连接,相互粘接的面积在15%

50%之间。
[0009]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散热翅片呈喇叭状,且多个散热翅片的设置于根部均匀连接于毛细管路上,喇叭状扩散部分相互堆叠在一起,所述散热翅片的喇叭扩散部分的外壁在毛细管路与轴心管的连接处断开,且散热翅片与轴心管的外壁相互不接触。
[0010]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散热翅片的喇叭状扩散部分上开设有多个贯穿的引流孔。
[0011]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轴心管上设有断口,所述断口中设有传递机构,所述传递机构包括转动环、内叶片和外叶片,所述内叶片设置于转动环的内壁上,外叶片固定连接于转动环的外壁上。
[0012]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散热翅片的整体呈中空状设置,多个所述散热翅片之间通过桥接通道相互连通,多个所述罩壳之间设有第二通管用于连接多个罩壳之间的散热翅片并连通设置。
[0013]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桥接通道的一端与其中一片散热翅片的根部连接,桥接通道的另一端与另一片的散热翅片的顶部连接。
[0014]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罩壳的内壁上均匀设有多个内凹的凹坑。
[0015]在上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中,所述凹坑内固定连接有多片鳍片,所述鳍片的端部不超过凹坑的深度。
[0016]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毛细管路和散热翅片和轴心管的配合,以达到利用喇叭状的散热翅片来代替传统的螺旋式换热翅片,因此在单位空间能获得了更多有效的换热作业面,从而使得获得更大的换热面积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换热效能,相比于传统的螺旋式换热翅片来说,更加的高效。
[0017]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第一通管、第二通管和罩壳的配合,以达到利用罩壳内的自流动的液体来充分的进入至多个散热翅片之间,实现直接能量的接触和转换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由于结构设计而带来的部分热量过度聚集的问题,另外由于应用了联动的设置,因此无需通过外部动力进行驱动,从而使得内部的液体能够更好的进行能量的交互和传递。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接触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轴心管与毛细管路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中散热翅片的组合示意图;图5是图4中散热翅片的透视图;图6是图3散热翅片的单片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中传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中凹坑的侧面剖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的热流聚集对照示意图。
[0019]图中,1轴心管、2毛细管路、3散热翅片、4罩壳、5第一通管、6接触面板、7引流孔、8传递机构、9转动环、10内叶片、11外叶片、12桥接通道、13第二通管、14凹坑、15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实施例
[0021]如图1

2所示,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包括多根轴心管1,轴心管1用于连接外部焕能设备,在对接的端口采用传统的密封圈加螺帽紧固的方式,从而方便于进行
常规的拆卸对接,本方案中只截取了部分的轴心管1示意图,未示出最终的端口部分,多根轴心管1之间相互连接,连接呈弯转的弧形形状,轴心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片接触面板6,触面板6与轴心管1的材质相同,其根部与轴心管1的内壁固定连接,接触面板6均匀分布于轴心管1的内壁,接触面板6垂直设置,从而最大限度的防止影响内部液体的流动,且呈楔形形状,用于进行进一步的加固,需要说明的是,接触面板6的目的在于增大轴心管1的内壁面积,使其与内部的流体进一步的进行对接,更加充分的接触进行换能作用,因此其长度和尺寸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定制,本方案中不对其进行确切的限定,另外接触面板6的整体是不连续的,中部可以任意的断开或者部分连接皆可。
[0022]如图3

4所示,轴心管1上绕设有毛细管路2,毛细管路2采用螺旋绕设的方式来与轴心管1进行设置,毛细管路2绕设在轴心管1上,且下端螺旋圈数密集,下端螺旋圈数稀疏,毛细管路2采用的螺旋间距为等效距离:长度为1.2:1,需要说明的是,螺旋的间距不一定需要按照线性的比例来进行对应设置,采用非线性螺旋设计均可达到上述的效果,给出的对应比例为最佳的实验比例,并非唯一的线性比例,其上端最大程度的进行科学的密疏分布,毛细管路2中流动有冷流体或者对应轴心管1内的流体,用于直接与轴心管1接触后进行换能作业,毛细管路2与轴心管1的外壁通过直接焊接的方式连接,焊接相比于传统的绕设方式来说,具有牢固性好,接触点牢靠面积大的优势,从而更好的进行换热作业,相互粘接的面积在15%

50%之间,得以充分的保证了换热的直接接触面积。
[0023]毛细管路2上均匀设有散热翅片3,散热翅片3呈喇叭状或者类喇叭状,主要呈现朝固定方向的外扩状,其底部收敛,端部外扩,中部收腰,且多个散热翅片3的设置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包括多根轴心管(1),多根所述轴心管(1)之间相互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心管(1)上绕设有毛细管路(2),所述毛细管路(2)中流动有冷流体,所述毛细管路(2)上均匀设有散热翅片(3),所述毛细管路(2)绕设在轴心管(1)上,且下端螺旋圈数密集,下端螺旋圈数稀疏,所述轴心管(1)外包裹有罩壳(4),所述罩壳(4)内填充有流动液体,多个所述罩壳(4)之间通过首尾连接的方式连接有第一通管(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心管(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多片接触面板(6),所述接触面板(6)均匀分布于轴心管(1)的内壁,且呈楔形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管路(2)与轴心管(1)的外壁通过直接焊接的方式连接,相互粘接的面积在15%

5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密上疏双螺旋翅片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3)呈喇叭状,且多个散热翅片(3)的设置于根部均匀连接于毛细管路(2)上,喇叭状扩散部分相互堆叠在一起,所述散热翅片(3)的喇叭扩散部分的外壁在毛细管路(2)与轴心管(1)的连接处断开,且散热翅片(3)与轴心管(1)的外壁相互不接触。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业强陈虎范同春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齐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