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680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包括生物堆体、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所述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分别与控制子系统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相较于化学处理法、热处理法,修复技术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运行能耗低。运行能耗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泥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石油开采和炼化过程中会产生罐底油泥、落地油泥、炼油厂的含油污泥和地面溢流油泥等。油泥的产生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与污染。油泥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目前油泥处理技术主要分为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具体包括固化/稳定化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资源化处理等。
[0003]采用生物修复的主要原理是将石油污染土壤通过破碎分筛后,与调理剂、表面活性剂、菌剂、营养剂等混和后形成生物堆体,在合适的水分以及通气的条件下,给微生物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微生物繁殖并降解有机物。相比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石油污染治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生物修复技术也常与其他处理技术联合使用,以便更有效地分解和去除污染物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设置生物堆体,激活油泥内栖息的微生物,去除石油系碳氢化合物等有机物污染物质,另外通过外部投入微生物并培养,减少油泥内部污染物浓度;添加膨松剂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较于化学处理法、热处理法,修复技术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
[0006]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包括生物堆体、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所述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分别与控制子系统电性连接。相较于化学处理法、热处理法,修复技术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
[0007]作为优选,所述生物堆体的下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基质层、防渗层、土工织物防护层、液体导流层、土工织物反滤层、通风层以及膨松剂层;所述通风子系统位于通风层内;所述喷淋子系统位于生物堆体的上方,所述除臭子系统位于生物堆体的一侧,所述生物堆体顶部设有与除臭子系统连通的抽风管。生物堆体运行管理中,激活油泥内栖息的微生物,去除石油系碳氢化合物等有机物污染物质,另外通过外部投入微生物并培养,减少油泥内部污染物浓度;添加膨松剂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较于化学处理法、热处理法,修复技术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
[0008]作为优选,所述液体导流层内中部设有主盲沟,所述主盲沟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连通有若干分盲沟,且各分盲沟与主盲沟之间的夹角为60
°
;所述主盲沟内设有主管,各分盲沟内设有支管,且各支管均与主管连通。设有主盲沟和分盲沟用于铺设主管和支管,便
于主管和支管收集渗滤液。
[0009]作为优选,所述除臭子系统包括引风机、除臭堆体;其中所述除臭堆体包括扩散层和位于扩散层上方的土壤层,所述扩散层内水平设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朝向土壤层的一侧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出风管与引风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抽风管远离生物堆体的一端与引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抽风管插入生物堆体0.6m处,通过引风机将生物堆体中的臭气引入土壤层中进行吸附和好氧微生物的分解除臭。扩散层可以对排出的臭气进行分散,加快除臭效率。
[0010]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子系统包括通风管、空压机;其中所述通风管水平设置在通风层内,所述空压机的出风口与通风管连通,所述通风管上垂直连通有若干布气管,且各布气管之间相互连通,各布气管上开设有若干出风孔。空压机将气体通过通风管引入到各个布气管中,并从各出风孔排出。
[0011]作为优选,所述基质层上开设有一圈排水沟,所述排水沟的一侧连通有集水调节池。排水沟和集水调节池用于收集渗滤液和污水。
[0012]作为优选,所述监测子系统包括安装在生物堆体顶部的PH计、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PH计、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分别将监测到的实时数据传输至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适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调节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以及除臭子系统。PH计、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将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发送给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控制调节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以及除臭子系统进行调节,以供给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满足微生物的外部生长环境。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生物堆体,激活油泥内栖息的微生物,去除石油系碳氢化合物等有机物污染物质,另外通过外部投入微生物并培养,减少油泥内部污染物浓度;添加膨松剂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较于化学处理法、热处理法,修复技术工艺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行能耗低。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防渗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主盲沟、分盲沟、排水沟以及集水调节池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通风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除臭堆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生物堆体;11、基质层;111、排水沟;112、集水调节池;12、防渗层;13、土工织物防护层;14、液体导流层;15、土工织物反滤层;16、通风层;17、膨松剂层;2、通风子系统;21、通风管;22、空压机;23、布气管;24、出风孔;3、喷淋子系统;31、连接管;32、水肥一体机;33、喷淋头;4、除臭子系统;41、引风机;42、除臭堆体;421、扩散层;422、土壤层;43、出风管;44、抽风管;5、控制子系统;6、监测子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1]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包括生物堆体1、通风子系统2、喷淋子系统3、除臭子系统4、监测子系统6以及控制子系统5,通风子系统2、喷淋子系统3、除臭子系统4、监测子系统6分别与控制子系统5电性连接。监测子系统6系统包括安装在生物堆体1顶部的PH计、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且PH计、湿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分别将监测到的实时数据传输至控制子系统,控制子系统适于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调节通风子系统2、喷淋子系统3以及除臭子系统4。
[0023]如图2和图3所示,生物堆体1的下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基质层11、防渗层12、土工织物防护层13、液体导流层14、土工织物反滤层15、通风层16以及膨松剂层17,通风子系统2位于通风层16内,喷淋子系统3位于生物堆体1的上方,除臭子系统4位于生物堆体1的一侧,且通过抽风管44与生物堆体1的顶部连通。基质层11上开设有一圈排水沟111,且排水沟111的一侧连通有集水调节池112。液体导流层14由卵石构成,液体导流层14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堆体、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以及控制子系统;所述通风子系统、喷淋子系统、除臭子系统、监测子系统分别与控制子系统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堆体的下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基质层、防渗层、土工织物防护层、液体导流层、土工织物反滤层、通风层以及膨松剂层;所述通风子系统位于通风层内;所述喷淋子系统位于生物堆体的上方,所述除臭子系统位于生物堆体的一侧,所述生物堆体顶部设有与除臭子系统连通的抽风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导流层内中部设有主盲沟,所述主盲沟沿其长度方向均匀间隔连通有若干分盲沟,且各分盲沟与主盲沟之间的夹角为60
°
;所述主盲沟内设有主管,各分盲沟内设有支管,且各支管均与主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泥生物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子系统包括引风机、除臭堆体;其中所述除臭堆体包括扩散层和位于扩散层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李玉祥吴倩王玲玲陈跃燕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博大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