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613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既有建筑加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该隔震结构包括原独立基础、上支柱、加固基础和隔震支座。原独立基础的底部设置有钢筋。钢筋的连接端与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基础相连。加固基础沿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原独立基础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层。上支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层。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之间具有供隔震支座安装的隔震腔。隔震支座的底部嵌入第一连接层中。隔震支座的顶部嵌入第二连接层中。该隔震结构在对既有建筑实施抗震加固的过程中,优化和加固了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进而对既有建筑的独立基础构建了基础隔震结构,提高了既有建筑基础的隔震抗震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既有建筑加固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建筑隔震结构通常是指在建造之初就设计有隔震层。通过隔震层中的隔震支座吸收地震波的冲击能量,进而降低地震波对建筑的冲击,从而达到减小建筑结构形变的目的,限制冲击能量进一步向建筑的上部结构传递,进而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0003]目前,在既有建筑中存在着大量未考虑抗震设防、或虽考虑抗震设防但抗震设防目标比较低以及抗震功能性考虑欠周的砖混结构建筑。这类建筑难以抵御强烈地震时地震波的冲击。特别是针对在地震中有较高要求的建筑,例如医院、博物馆、中小学校舍以及生命线工程的建筑。为确保这些建筑的安全使用、发挥应有的建筑功能,需要对其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
[0004]在既有建筑实施加固隔震时,为了提升建筑的隔震性能,通常在层间补充设置隔震支座形成层间隔震结构用以吸收震动能量。但是,地震的震动能量往往是通过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逐级向上传递。因此,需要在建筑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优化和加固。尤其,是在单柱或者高建筑物的独立基础上。
[0005]综上所述,在既有建筑实施抗震加固的过程中,如何提供一种隔震结构,用以优化和加固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进而构建形成既有建筑的基础隔震结构,提高既有建筑基础的隔震抗震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既有建筑实施抗震加固的过程中,提供一种隔震结构,用以优化和加固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进而构建形成既有建筑的基础隔震结构,提高既有建筑基础的隔震抗震性能。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提出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包括原独立基础、与上部建筑结构相连的上支柱、加固基础和隔震支座;
[0008]所述原独立基础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的连接端与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基础相连,所述加固基础沿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所述原独立基础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层,所述上支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之间具有供隔震支座安装的隔震腔;
[0009]所述隔震支座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层与原独立基础的顶部相连,所述隔震支座的底部嵌入第一连接层中,所述隔震支座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层与上支柱的底部相连,所述隔震支座的顶部嵌入第二连接层中。
[0010]作为优选,原独立基础的周围通过钢筋连接有4个加固基础,4个加固基础沿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矩形排布。如此设置,充分利用了原独立基础周边的空间,加固基础扩大
了原独立基础的底部支撑面积,便于将多个独立基础扩展成条形基础,进而实现了对既有建筑底部基础的加固,进一步提高了既有建筑基础的隔震抗震性能。
[0011]作为优选,钢筋沿着原独立基础的轴向呈等间距排布。如此设置,多根钢筋通过二次浇筑将原独立基础与加固基础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原独立基础与加固基础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了隔震结构的基础刚度。
[0012]作为优选,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均为二次混凝土浇筑结构,第二连接层内嵌入有第一预埋板,第一连接层内嵌入有第二预埋板,第一预埋板的首端和第二预埋板的尾端均设置有锚筋。如此设置,提前在既有建筑的上支柱和原独立基础上通过二次浇筑混凝土分别完成第一预埋板和第二预埋板的安装,降低了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构建隔震层的施工难度,二次混凝土浇筑结构保证了预埋板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连接强度。
[0013]作为优选,隔震支座包括顶板、底板和隔震垫,顶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一预埋板相连,底板通过连接件与第二预埋板相连,隔震垫的首端设置有第一封板,隔震垫的尾端设置有第二封板,第一封板与顶板相连,第二封板与底板相连,隔震垫内具有铅芯,铅芯的首端与第一封板相连,铅芯的尾端与第二封板相连。如此设置,便于安装施工人员将隔震支座安装到隔震腔中,隔震支座中的铅芯改善了支座的阻尼性能,除了能承受既有建筑结构的重力和水平力外,铅芯产生的滞后阻尼的塑性变形还能进一步吸收能量,并为隔震垫提供了水平恢复力。
[0014]作为优选,隔震垫包括钢板和橡胶垫,钢板与橡胶垫依次层叠形成缓冲结构,钢板和橡胶垫上均设置有供铅芯穿过的通孔。如此设置,钢板与橡胶垫层叠的缓冲结构进一步提升了隔震垫的抗剪切性能,进而提升了加固后建筑的抗横向载荷的能力,配合隔震垫内的铅芯,铅芯产生的滞后阻尼的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并为隔震垫提供水平恢复力。
[0015]作为优选,第一预埋板和第二预埋板上均设置有供连接件旋合的螺纹孔,连接件具有和螺纹孔相匹配的螺纹段,螺纹段位于连接件的首端,螺纹段的尾端设置有延伸段。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进而提高了隔震结构整的体施工效率。
[0016]作为优选,顶板和底板上均设置有供连接件穿过的腰型孔。如此设置,腰型孔用于在安装时调整隔震垫与既有建筑基础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提高了隔震支座的安装位置精度。
[001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0018]1、该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通过钢筋将混凝土浇筑形成的加固基础和既有建筑的原独立基础连接在一起,并且将加固基础沿着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扩大了原独立基础对上部建筑结构的支撑面积,优化了并加固了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提高了既有建筑的隔震抗震性能;
[0019]2、该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中上支柱和原独立基础之间具有供隔震支座安装的隔震腔,隔震支座的底部嵌入与独立基础相连的第一连接层中,隔震支座的顶部嵌入与上支柱相连的第二连接层中,构建成既有建筑的基础隔震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隔震支座分别与上支柱和原独立基础的连接强度,进而提升了隔震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的俯视图。
[0022]附图标记:原独立基础1、加固基础2、钢筋3、第一预埋板4、顶板5、第一封板6、隔震垫7、铅芯8、第二封板9、底板10、第二预埋板11、连接件12、锚筋13、上支柱14、连接层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24]如图1

2所示的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在对既有建筑实施抗震加固的过程中,用以优化和加固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该隔震结构通过钢筋3将混凝土浇筑形成的加固基础2和既有建筑的原独立基础1连接在一起,扩大了原独立基础1对上部建筑结构的支撑面积。并且将加固基础2沿着原独立基础1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优化了并加固了既有建筑中的独立基础,提高了既有建筑的隔震抗震性能。此外,隔震支座的两端均嵌入连接层15中,分别通过连接层15与原独立基础1和上支柱14相连,构建成既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原独立基础、与上部建筑结构相连的上支柱、加固基础和隔震支座;所述原独立基础的底部设置有钢筋,所述钢筋的连接端与混凝土浇筑形成加固基础相连,所述加固基础沿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所述原独立基础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层,所述上支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层,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之间具有供隔震支座安装的隔震腔;所述隔震支座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层与原独立基础的顶部相连,所述隔震支座的底部嵌入第一连接层中,所述隔震支座的顶部通过第二连接层与上支柱的底部相连,所述隔震支座的顶部嵌入第二连接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原独立基础的周围通过钢筋连接有4个加固基础,4个加固基础沿原独立基础的中心线呈矩形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沿着原独立基础的轴向呈等间距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既有建筑独立基础的隔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层和第二连接层均为二次混凝土浇筑结构,所述第二连接层内嵌入有第一预埋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祎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润启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