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78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主体、第一电源线、信号线和导体,电缆主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第三电源线,且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第三电源线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绝缘套,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第三电源线之间均匀设置有信号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安装有电缆主体、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第三电源线,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设置于第三电源线的两侧,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均设置有三组,“一分为三”的新结构避免了因电源线太大而导致整体线材外径无法降低的局面,充分利用了线材结构的特性,实现了新能源线缆小的特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


[0001]本技术涉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具体为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

技术介绍

[0002]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实现碳中和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不断推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成为主要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大增,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完善。
[0003]新能源汽车充电连接线在连接新能源汽车和充电站之间组成的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充电连接线因其线缆太重、太大,通电电流偏小,承受的充电功率不足,已经限制了充电的效率,大大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来解决该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线缆较重以及充电效率被限制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主体、第一电源线、信号线和导体,所述电缆主体内部的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第三电源线,且所述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第三电源线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绝缘套,所述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第三电源线之间均匀设置有信号线,且所述信号线、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以及第三电源线的内部均设置有导体,所述电缆主体的内壁设置有无纺布,且电缆主体的外壁套设有第一护套。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分别设置于第三电源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分别设置有3组,“一分为三”的新结构避免了因电源线太大而导致整体线材外径无法降低的局面。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第三电源线外侧的电缆主体内均匀填充有填充层,所述信号线分别填入填充层的缝隙中,既实现了信号线传输的稳定性,也避免了信号线影响线材外径。
[0008]优选的,所述信号线的内壁均设置有铝箔层,且所述铝箔层外侧的信号线内均设置有编织层,所述铝箔层远离编织层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绝缘套,提高信号线的屏蔽性能、护层强度以及安全性。
[0009]优选的,所述信号线的数量设置有6根,且所述信号线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护套,提高传输效率,同时对信号线进行保护。
[0010]优选的,所述导体均由铜丝相互缠绕而成,且所述铜丝的数量均设置有7根,提高了导体的结构强度,不容易损坏,充电时更加稳固。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该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通过安装有电缆主体、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第三电源线,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设置于第三电源线的两侧,第一电源线和第二电源线均设置有三组,“一分为三”的新结构避免了因电源线太大而导致整体线材外径无法降低的局面,充分利用了线材结构的特性,实现了新能源线缆小的特性,突破了原有结构上的常规布局,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线材的外径。
[0013](2)该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通过安装有信号线,信号线设置有6组,将信号线拆分成单个同轴结构线材,放在第一电源线、第二电源线和第三电源线的外围,分别填入电缆主体外围的缝隙中,既充分利用了外围的空间,又实现了信号线的功能,使线材结构更加圆整,既实现了信号线传输的稳定性,也避免了信号线影响线材外径,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最终使整体线材实现了“小线通大电流”目的。
[0014](3)该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通过在信号线的内部均设置有铝箔层,取消信号线组成缆,将整体屏蔽方式换为单独屏蔽,屏蔽效果更佳,此外,通过设置有导体,导体均由7根铜丝相互缠绕组成,提高了导体的结构强度,不容易损坏,充电时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信号线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电缆主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导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电缆主体;2、无纺布;3、第二电源线;4、填充层;5、第一电源线;6、第一绝缘套;7、第一护套;8、第三电源线;9、信号线;10、第二绝缘套;11、导体;12、第二护套;13、编织层;14、铝箔层;15、铜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包括电缆主体1、第一电源线5、信号线9和导体11,电缆主体1内部的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和第三电源线8,第一电源线5和第二电源线3分别设置于第三电源线8的两侧,且第一电源线5和第二电源线3分别设置有3组。
[0022]“一分为三”的新结构避免了因电缆主体1太大而导致整体外径无法降低的局面,实现了新能源线缆小的特性,突破了原有结构上的常规布局,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电缆主体1的外径。
[0023]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绝缘套6,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之间均匀设置有信号线9。
[0024]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和第三电源线8外侧的电缆主体1内均匀填充有填充层4,信号线9分别填入填充层4的缝隙中。
[0025]既充分利用了外围的空间,又实现了信号线9的功能,使电缆主体1的结构更加圆
整,实现了空间利用的最大化,最终使电缆主体1实现了“小线通大电流”目的。
[0026]信号线9、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的内部均设置有导体11,导体11均由铜丝15相互缠绕而成,且铜丝15的数量均设置有7根,提高了导体11的结构强度,不容易损坏,充电时更加稳固。
[0027]信号线9的数量设置有6根,且信号线9的外侧均套设有第二护套12,提高传输效率,同时对信号线9进行保护。
[0028]信号线9的内壁均设置有铝箔层14,将整体屏蔽方式换为单独屏蔽,屏蔽效果更佳,铝箔层14外侧的信号线9内均设置有编织层13,利于增强第二护套12的抗撕裂强度,铝箔层14远离编织层13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绝缘套10,提高信号线9的绝缘性。
[0029]电缆主体1的内壁设置有无纺布2,且电缆主体1的外壁套设有第一护套7,对电缆主体1进行保护,同时提高无纺布2利于提高第一护套7的强度。
[0030]工作原理:本申请实施例在使用时,电缆主体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和第三电源线8,第一电源线5和第二电源线3均设置有3组,“一分为三”的新结构避免了因电缆主体1太大而导致整体外径无法降低的局面,实现了新能源线缆小的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主体(1)、第一电源线(5)、信号线(9)和导体(11),所述电缆主体(1)内部的中央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和第三电源线(8),且所述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一绝缘套(6),所述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之间均匀设置有信号线(9),且所述信号线(9)、第一电源线(5)、第二电源线(3)以及第三电源线(8)的内部均设置有导体(11),所述电缆主体(1)的内壁设置有无纺布(2),且电缆主体(1)的外壁套设有第一护套(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线(5)和第二电源线(3)分别设置于第三电源线(8)的两侧,且所述第一电源线(5)和第二电源线(3)分别设置有3组。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良良史家有史家才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信昌线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