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涝方舱
[0001]本技术属于内涝应急排水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排涝方舱。
技术介绍
[0002]如业界所知,在夏季极端气候如台风天气、连续降水而引发洪涝灾害时,城市地铁站、建筑物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包括开设于地下的办公区域及医院等等)、地下娱乐场所、地下人防设施等等是最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并且由于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地下场所具有特定的隐蔽性和位置的复杂性,因而利用目前惯用的消防设施对这些区域排涝并不能满足期望的便捷、灵活快速要求。例如,由于已有技术中的排涝设备的体积大,不利于进入前述地下区域展开排涝工作,加上排涝设备动管路的长度普遍有限、排涝流量小、效率低、救援人员不能冒然进入(尤其是某些窄长封闭环境无法进入)、安全风险大,因而致使吸水排涝费时费力,不仅投入人力多,而且救援时间长以及效率低下。鉴于前述情形,有必要加以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体现良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满足对地下受涝场所的大流量效率排涝要求、有益于保障作业的安全性并且体现对地下涝灾区域的适应性、有便于根据需要择用合理的取水装置的排涝方舱。
[0004]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排涝方舱,包括一舱体,在该舱体的舱体腔内设置有一舱体腔左隔板和一舱体腔右隔板,位于舱体腔左隔板的左侧的区域构成为动力舱,位于舱体腔左隔板的右侧与舱体腔右隔板的左侧之间的区域构成为油管绞盘舱,而位于舱体腔右隔板的右侧的区域构成为取水装置腔;设置在所述动力舱内的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舱体(1),在该舱体(1)的舱体腔内设置有一舱体腔左隔板(11)和一舱体腔右隔板(12),位于舱体腔左隔板(11)的左侧的区域构成为动力舱(13),位于舱体腔左隔板(11)的右侧与舱体腔右隔板(12)的左侧之间的区域构成为油管绞盘舱(14),而位于舱体腔右隔板(12)的右侧的区域构成为取水装置腔(15);设置在所述动力舱(13)内的一油泵工作驱动机构(2)和一液压油控制机构(3),该油泵工作驱动机构(2)与液压油控制机构(3)传动连接;设在所述油管绞盘舱(14)内的一液压油箱(4)、一油管绞盘(5)、一油管绞盘驱动机构(6)以及液压油管排铺机构(7),油管绞盘(5)转动地支承在固定于油管绞盘舱(14)内的油管绞盘架(51)上并且该油管绞盘(5)位于液压油箱(4)与液压油管排铺机构(7)之间,在油管绞盘(5)上设有使用时退出而用毕后收回并处于盘绕状态的油管盘液压油管(52),油管绞盘驱动机构(6)设置在所述油管绞盘架(51)上并且与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3)液压油管路连接以及与所述液压油箱(4)相通,液压油管排铺机构(7)在对应于开设在舱体腔右隔板(12)上的右隔板液压油管让位口(121)的位置设置在舱体腔右隔板(12)的左侧并且与所述油管绞盘驱动机构(6)传动连接;一取水装置(8),该取水装置(8)安放在所述取水装置腔(15)内,所述油管盘液压油管(52)与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3)以及液压油箱(4)油路连接并且还与所述取水装置(8)的油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舱体(1)的左端上部的居中位置设置有一舱体拉臂钩(16a),在所述舱体(1)的底部设置有滚轮(16b)。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取水装置腔(15)的前腔壁或后腔壁上设置有一控制器操作窗,在对应于该控制器操作窗的位置设置有一配有控制按钮的电气控制器(9),设置在所述舱体(1)的所述动力舱(13)内的所述油泵工作驱动机构(2)以及液压油控制机构(3)与电气控制器(9)电气控制连接;设置在所述油管绞盘舱(14)内的所述油管绞盘(5)的油管绞盘架(51)上的所述油管绞盘驱动机构(6)同样与所述电气控制器(9)电气控制连接;所述油管盘液压油管(52)包括一油管盘液压油进油管(521)和一油管盘液压油回油管(522),油管盘液压油进油管(521)的一端由液压油引入油管(5211)穿过所述舱体腔左隔板(11)在所述动力舱(13)内与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3)油路连接,而油管盘液压油进油管(521)的另一端在途经所述液压油管排铺机构(7)以及开设在所述舱体腔右隔板(12)上的右隔板液压油管让位口(121)在所述取水装置腔(15)内与所述取水装置(8)油路连接;油管盘液压油回油管(522)的一端与取水装置(8)油路连接,而另一端依次经右隔板液压油管让位口(121)和液压油管排铺机构(7)在所述油管绞盘舱(14)内通过滤器进油管(101)与油液过滤器(10)连接,而该油液过滤器(10)通过过滤器出油管(102)与所述液压油箱(4)连接并且与液压油箱(4)相通,油管盘液压油进油管(521)以及油管盘液压油回油管(522)的中部在使用时退出而在用毕后收回并处于盘绕状态绕覆在所述油管绞盘(5)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2)包括一柴油发动机底座(21)和一配备有柴油箱的柴油发动机(22),柴油发动机底座(21)设置在所述动力舱(13)内,柴油发动机(22)固定在柴油发动机底座(21)上,该柴油发动机(22)与所述电气控制器(9)电气控制连接并且还与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3)传动连接,该柴油发动机(22)还配有冷却水箱以及用于对冷却水箱降温的风扇(2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油控制机构(3)包括一油泵(31)和一分油器(32),油泵(31)在位于所述柴油发动机(22)的右侧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柴油
发动机底座(21)上,在该油泵(31)的油泵进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进油管(311),而在油泵(31)的油泵出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出油管(312),油泵进油管(311)与所述液压油箱(4)的液压油箱出油接口连接,而油泵出油管(312)与分油器(32)的分油器进油接口连接,所述柴油发动机(22)与油泵(31)传动连接,分油器(32)在所述动力舱(13)内设置在油泵(31)的右侧并且与所述电气控制器(9)电气控制连接,所述油管盘液压油进油管(521)的一端通过所述液压油引入油管(5211)与分油器(32)的分油器第一出油口配接,设置在所述油管绞盘(5)的油管绞盘架(51)上的所述油管绞盘驱动机构(6)与分油器(32)的分油器第二出油口配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涝方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管绞盘(5)通过油管绞盘轴(53)转动支承在油管绞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明,潘淼,
申请(专利权)人:捷达消防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