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通过图纸放样进行顶管井的围护结构施工;步骤S2,在围护结构外部施作止水帷幕;步骤S3,在围护结构的上沿浇筑冠梁;步骤S4,进行顶管井工作面的土方开挖,在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浇筑环梁;步骤S5,重复步骤S4,多次进行的土方开挖并浇筑环梁,直至开挖至设计标高;步骤S6,对顶管井进行内衬施工及封底。设置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使顶管井具有较好的抗渗性和刚性,构造简单,能够避免地下水渗透带来的工作井形变问题,提高了顶管井的质量,同时最大可能的降低对对周边环境的扰动,保证了顶管施工的安全性。的安全性。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顶管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顶管井一般包括工作井和接收井,通常用于市政工程中的隧道或管道的施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工作井具有直径大、深度深的特点,现有技术中工作井施作业为一次性挖掘至预定深度,在井坑内搭建起从坑底至坑上侧的脚手架及浇筑模板,再进行浇筑作业,但这种施工难度较大、耗费大量人工和设备,并且浇筑效率低下,除此之外,该方法生产的顶管井强度较差,面临雨后沉降造成的管壁形变等问题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包括:
[0007]步骤S1,通过图纸放样进行顶管井的围护结构施工;
[0008]步骤S2,在围护结构外部施作止水帷幕;
[0009]步骤S3,在围护结构的上沿浇筑冠梁;
[0010]步骤S4,进行顶管井工作面的土方开挖,在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浇筑环梁;
[0011]步骤S5,重复步骤S4,多次进行的土方开挖并浇筑环梁,直至开挖至设计标高;
[0012]步骤S6,对顶管井进行内衬施工及封底。
[0013]优选地,步骤S1中,围护结构为咬合桩依次咬合所形成的环形幕墙,咬合桩的长度与顶管井设计标高相适配。
[0014]优选地,首先通过跳桩法施作第一序列咬合桩,在第一序列咬合桩未凝固前进行第二序列咬合桩的施作,第二序列咬合桩与第一序列咬合桩呈咬合状态嵌入并融合,形成连续排桩结构。
[0015]优选地,进行咬合桩施作前,对工作面的软弱地层进行碎石换填压实后浇筑导墙。
[0016]优选地,步骤S2中,止水帷幕为多层,每层所述止水帷幕均由多个旋喷桩依次咬合组成,且任意相邻的两层止水帷幕之间的旋喷桩交错咬合。
[0017]优选地,在进行所述冠梁浇筑之前进行上层基坑开挖,上层基坑在顶管井外围进行1:1.5放坡,并在基坑边坡进行锚管支护,并挂网喷浆。
[0018]优选地,步骤S3中,冠梁施工前在围护结构上沿标高处进行环向切割,以形成环形槽,并在环形槽内绑扎冠梁的钢筋骨架并设置模板,通过浇筑形成冠梁。
[0019]优选地,在顶管井工作面开挖至对应的环梁设计标高处后,对围护结构的内壁进行凿除以露出围护结构的钢筋,将环梁的钢筋骨架与围护结构的钢筋进行焊接,并设置模板进行环梁浇筑。
[0020]优选地,多个环梁在顶管井的纵向间隔分布,且相邻环梁之间的间距自下向上逐渐减小。
[0021]优选地,在顶管井的内壁设置所述内衬,所述内衬为混凝土浇筑成型,所述内衬模板11由竹胶板构成,并将所述竹胶板通过拉杆锚固在围护结构上。
[0022]有益效果:设置围护结构和止水帷幕,使顶管井具有较好的抗渗性和刚性,构造简单,能够避免地下水渗透带来的工作井形变问题,提高了顶管井的质量,同时最大可能的降低对对周边环境的扰动,保证了顶管施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顶管井的结构简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顶管井的俯视简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内衬模板11连接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导墙俯视简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咬合桩的施工顺序图。
[0029]图中:1、围护结构;2、止水帷幕;3、冠梁;4、内衬;5、环梁;6、封底;7、顶管;8、锚管;9、边坡、10、拉杆;11、内衬模板;12、导孔模板;13、导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如图1
‑
5所示,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包括:步骤S1,通过图纸放样进行顶管井的围护结构1施工;步骤S2,在围护结构1外部施作止水帷幕2;步骤S3,在围护结构1的上沿浇筑冠梁3;步骤S4,进行顶管井工作面的土方开挖,在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浇筑环梁5;步骤S5,重复步骤S4,多次进行的土方开挖并浇筑环梁5,直至开挖至设计标高;步骤S6,对顶管井进行内衬4施工及封底6。通过围护结构1和止水帷幕2对顶管井进行双重防护,使顶管井具有较好的抗渗性,构造简单,能够避免地下水渗透带来的工作井形变问题,设置冠梁3和环梁5,有效提高了顶管井的刚性,保证了顶管井的质量,同时最大可能的降低对对周边环境的扰动,保证了顶管施工的安全性。
[0034]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步骤S1中,围护结构1为咬合桩依次咬合所形成的环形幕墙,咬合桩的长度与顶管井设计标高相适配。多个咬合桩通过咬合形成连续的不间断的、对应顶管井外围的环形幕墙,咬合桩的桩径间距700mm,咬合间距为300mm;在本实施例中,首先通过跳桩法施作第一序列咬合桩,在第一序列咬合桩未凝固前进行第二序列咬合桩的施作,第二序列咬合桩与第一序列咬合桩呈咬合状态嵌入并融合,形成连续排桩结构。具体地,采用全套管桩基预先跳桩施工第一序列咬合桩(A1、A2、A3......),在第一序列咬合桩灌注C30水下混凝土素桩未缓凝前,第二序列咬合桩(B1、B2......)跟进完成钻进并浇筑混凝土,使第二序列咬合桩的混凝土融合在一起呈嵌入咬合状态而形成一个连续、整体的排桩结构。
[0035]更进一步的,围护结构1由素砼桩与钢筋砼桩间隔布置形成,其中第一序列咬合桩为素砼桩,第二序列咬合桩为钢筋砼桩。咬合桩的孔洞采用全回转钻机和旋挖钻机配合施工形成。
[0036]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进行咬合桩施作前,对工作面的软弱地层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通过图纸放样进行顶管井的围护结构施工;步骤S2,在围护结构外部施作止水帷幕;步骤S3,在围护结构的上沿浇筑冠梁;步骤S4,进行顶管井工作面的土方开挖,在开挖至一定深度后浇筑环梁;步骤S5,重复步骤S4,多次进行的土方开挖并浇筑环梁,直至开挖至设计标高;步骤S6,对顶管井进行内衬施工及封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围护结构为咬合桩依次咬合所形成的环形幕墙,咬合桩的长度与顶管井设计标高相适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通过跳桩法施作第一序列咬合桩,在第一序列咬合桩未凝固前进行第二序列咬合桩的施作,第二序列咬合桩与第一序列咬合桩呈咬合状态嵌入并融合,形成连续排桩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咬合桩施作前,对工作面的软弱地层进行碎石换填压实后浇筑导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管井深基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止水帷幕为多层,每层所述止水帷幕均由多个旋喷桩依次咬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正齐,朱成武,王婧馨,杨进,赵德岁,毕必成,杜澎,熊海琴,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