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3374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设有外露的极耳,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相向的两内侧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连接对应的所述极耳,且所述上壳体的凸起部与所述下壳体的凸起部间隔错开,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穿设有波浪状的隔膜,所述凸起部的表面设有金属层,并在该金属层上涂有活性材料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取消了集流体,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减轻质量,通过隔膜两侧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面的凸起部,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缩小,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穿梭的距离较短,从而实现电芯内部锂离子充分电解,充电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高。能量密度更高。能量密度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正/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锂电池具有多种优势,如能量比比较高,具有高储存能量密度,使用寿命长,且绿色环保,不含有、也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和物质,故锂电池深受市场青睐。
[0003]现有锂电池内部设有集流体,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为了保证集流体在电池内部的稳定性,二者纯度都要求在98%以上;而集流体的表面性能对电池的品质也有较大影响,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因此,现有锂电池的集流体制造成本高。
[0004]以上问题,值得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
[0006]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7]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设有外露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相向的两内侧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连接对应的所述极耳,且所述上壳体的凸起部与所述下壳体的凸起部间隔错开,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穿设有波浪状的隔膜,所述凸起部的表面设有金属层,并在该金属层上涂有活性材料层。
[0008]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均设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连接所述极耳和所述凸起部。
[0009]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表面呈弧面。
[0010]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金属层为纯铝,所述下壳体的金属层为纯铜。
[0011]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金属层为复合铝箔,所述下壳体的金属层为复合铜箔。
[0012]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铝箔包括高分子材料层和镀于该高分子材料层上的铝层;所述复合铜箔包括高分子材料层和镀于该高分子材料层上的铜层。
[0013]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分子材料层为PP、PE或PET。
[0014]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凸起部表面的活性材料层为钴酸锂、磷酸铁锂、尖晶石锰酸锂或镍锰酸锂。
[0015]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凸起部表面的活性材料层为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硅、氧化亚硅、锡、四氧化三钴或四氧化三铁。
[0016]根据上述方案的本技术,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的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取消了集流体,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减轻质量,通过隔膜两侧上壳体和下壳体相对面的凸起部,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缩小,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穿梭的距离较短,从而实现电芯内部锂离子充分电解,充电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剖面示意图;
[0019]图2本技术中隔膜和凸起部的局部放大图。
[0020]在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极耳;4、凸起部;41、活性材料层;5、隔膜;6、汇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讲解说明。同时声明,以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
[0023]实施例一
[0024]如图1所示,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设有外露的极耳3,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向的两内侧面设有凸起部4,凸起部4连接对应的极耳3,即上壳体1的凸起部4与上壳体1的极耳3连接,下壳体2的凸起部4与下壳体2的极耳3连接,且上壳体1的凸起部4与下壳体2的凸起部4间隔错开,即上壳体1的凸起部4对应下壳体2两个凸起部4中间的空隙,当上下壳体2合并后,之间形成一个大体波浪状的间隙,在该间隙中穿设有波浪状的隔膜5。凸起部4的表面设有金属层,并在该金属层上涂有活性材料层41。
[0025]隔膜5的材质是不导电的,用于将两侧的正负极活性物质分隔开,防止两极直接接触而短路,且隔膜5一般采用高强度薄膜化的多孔膜,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锂电池的锂离子在活性材料上失去或得到电子,放出电能,电能通过凸起部4传导到对应的极耳3上输出。
[0026]本技术的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相比现有技术,取消了集流体,大大降低了成本,且减轻质量,通过隔膜5两侧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对面的凸起部4,使得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间距缩小,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穿梭的距离较短,从而实现电芯内部锂离子充分电解,充电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高。
[0027]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内部均设有汇流条6,汇流条6连接极耳3和凸起部4,使得放出的电能先传导到汇流条6上,再由汇流条6将电能汇聚到相应的极耳3上输出。
[0028]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的表面呈弧面,凸起部4圆弧面设计不仅使得上、下壳体2
夹紧隔膜5、有效结合,还能防止隔膜5受损,影响正负极之间的物理隔离。
[0029]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为三层结构,包括外层、汇流层和内层,汇流条6设于汇流层内,内层上对应凸起部4的位置设有通孔,汇流条6向下凸起透过通孔形成凸起部4。
[0030]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的极耳3一端连接该处的汇流条6,另一端穿出上壳体1的外层;下壳体2的极耳3一端连接该处的汇流条6,另一端从壳体的边侧依次经过下壳体2、上壳体1、再露出壳体,并与上壳体1的极耳3对齐。
[0031]在本实施例中,上壳体1的金属层为纯铝,作为电芯的正极部分,下壳体2的金属层为纯铜,作为电芯的负极部分。上壳体1凸起部4表面的活性材料层41为钴酸锂、磷酸铁锂、尖晶石锰酸锂或镍锰酸锂等。下壳体2凸起部4表面的活性材料层41为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硅、氧化亚硅、锡、四氧化三钴或四氧化三铁等。
[0032]实施例二
[0033]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和下壳体2相向的两内侧面设有凸起部4,且上壳体1的凸起部4与下壳体2的凸起部4间隔错开,凸起部4的表面设有金属层,并在该金属层上涂有活性材料层41,其余结构同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上壳体1的金属层为复合铝箔,下壳体2的金属层为复合铜箔。
[0034]在本实施例中,复合铝箔包括高分子材料层和镀于该高分子材料层上的铝层;复合铜箔包括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均设有外露的极耳,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相向的两内侧面设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连接对应的所述极耳,且所述上壳体的凸起部与所述下壳体的凸起部间隔错开,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穿设有波浪状的隔膜,所述凸起部的表面设有金属层,并在该金属层上涂有活性材料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的内部均设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连接所述极耳和所述凸起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表面呈弧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集流体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金属层为纯铝,所述下壳体的金属层为纯铜。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臧世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